(共119张PPT)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
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形象的特点
②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
③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
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形象的分类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的艺术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诗人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两者有时候一致,有时候不一致。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是要求鉴赏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所以一定要分清楚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人形象是否一致。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本身(肖像、行为、语言、神态、心理等)、所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背景)、人物的经历或态度等为依据。
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1、正面刻画: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里来刻画。
2、侧面刻画:通过环境描写侧面衬托;通过人物的动作、心里、评价来衬托。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
1.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诗人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
2. 抓住诗歌人物的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 体察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
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
比如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七律《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人用中国古代诗歌极为常见的“比”的手法,虽然表面上句句是写贫女,其实句句是为不得志的贫士而写,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人物形象分类:
1、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自我形象)
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诗人以外
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作者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以乐景衬哀情,“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他人形象)
提问范例:
1、提问方式:诗中刻画了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形象?
变体提问: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分析诗中的主人公形象。
2、分析过程:
①逐句、逐层分析诗歌所写的内容——行为、动作、环境等。
②概括、整合信息(本环节是难点)
③对所概括的性格特点进行排序,排序原则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般顺序是外貌—行为—性格—精神。
3、规范作答:
①概括形象。概括的模式是“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人物身份一般有:隐士、闲者、文人(雅士)、思妇、少女、爱国者
性格特征最好以2—4个四字词语概括,按顺序排列。
常用的术语有:
隐士—远离世俗、宁静淡远、淡泊名利、高洁傲岸等。
闲者—自由洒脱、闲适自在、情趣高雅、品行高洁等
文人—行为自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情趣高雅等
思妇—容颜娇美、痴情苦盼、孤独寂寞、忧愁哀怨等
少妇—外貌漂亮、任性自由、天真率直、活波可爱等
爱国者—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壮志难酬、苦闷无奈等。
②逐条分析。分析要求第一,分点作答;第二,每一条分析都要与上面的概括要点相对应,从原诗中找出相关词语或句子,落笔一定要落到人物形象上。
答题示例: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zī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第一步、逐层分析:首联写了诗人的生活环境——简陋清幽;颔联写诗人的行为动作——细品茶香、静观竹影、聆听竹叶、漫看篆烟;颈联写诗人的生活习惯——夏夜倦卧看星、冬昼对雪闲吟;尾联想象——冬天有梅陪伴。
第二步、概括整合:
首联以简陋清幽的环境衬托主人情趣的高雅;
颔联的动作行为写出了主人闲适自在以及情趣的高雅;颈联的生活习惯可见主人行为的洒脱自由、情趣高雅;尾联的想象还是表现了主人的情趣高雅。
整合排序:主人的性格特征有情趣高雅、行为自由、闲适自在,排序即为自由洒脱、闲适自在、情趣高雅。
第四步:根据概括可以判断出主人公是一个文人或雅士。
作答:第一步概括:诗中刻画了一个自由洒脱、
闲适自在、情趣高雅的文人(雅士)(“盖帽”,即说出诗歌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形象。(3个四字词语)
第二步逐层分析:①“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 ②颔联细品茶香、静观竹影、聆听竹叶、漫看篆烟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 ③通过对“柴门”“狭径” 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及“竹”“雪”“梅” 等意象的描写以及“看星”、“吟雪”“赏梅”等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分别对应上面三个性格特征)
【答案示例】:诗中刻画了一个自由洒脱、闲适自在、情趣高雅的文人(雅士)形象。①“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②颔联细品茶香、静观竹影、聆听竹叶、漫看篆烟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③通过对“柴门”“狭径” 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 及“竹”“雪”“梅” 等意象的描写以及“看星”、“吟雪”“赏梅”等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答题例析:
例析1、简要分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1、诗歌描写了一个有报国之志却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答题分析: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歌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语句分析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说明,最后,交代一下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作用。
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及身份)。
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③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人物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析3:请简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答: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总说)
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具体说明)
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表达效果)
例析4: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chǎn意思是只穿着袜子着地;亦作刬袜)
解说
春日,清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索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邪。
答: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情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问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画家形象(步骤一)。
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二)。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步骤三)。
(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4分)
(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倒不得志,“独立”“晚风”写出其晚年寂寞孤苦,“书斋”“啸”字则写出诗人恃才傲物、狂放 不羁的个性。(4分,每点2分)
(2)诗中的“明珠”用比喻手法(1分),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1分),实际上喻指诗人的才识,这样的“明珠”却无处可卖,蕴含着诗人激愤、苦痛、狂傲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诗意赏析〗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表达的思想情感大多与抗击侵略者有关,洋溢着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本诗首联“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写自己年轻时仗剑远游,揖三公,平交王侯,极具口辩之才。自己年轻气盛,很有游士的风貌,其中“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积极主动拜谒三公的形象。颔联“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自己当年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情景,和现在无奈地在秋风中看着两鬓白发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颈联“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抒发了对戎马生涯和英勇杀敌的深情怀念。尾联“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写自己的好友已经故去很多年,灯前已经没有那个慷慨激昂的挚友了。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全诗紧扣诗题“感旧”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的壮志难酬和人生易老、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怀念老友的孤苦无依之情。
题:这首诗中刻画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
黄庭坚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①不知岩穴乐,手谈②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注】①〔坐隐〕围棋或者下围棋的别称。 ②〔手谈〕围棋对局的别称。
〖诗意赏析〗
首联“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中“负”字用得颇妙,平日为案牍劳形的人偶尔无事下盘棋,似乎有点辜负了大好时光,却也是一种自嘲,有忙里偷闲的意趣。颔联“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中“坐隐”和“手谈”表达出下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超过了真正的岩穴隐居,更胜过和那些庸俗的人闲扯空谈。
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侧面写出了两人对弈时间之久,对弈之入迷,对弈之旗鼓相当,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两人下棋,书本桌子都堆满了灰尘,哪怕客人在外等候多时也全不理会,照应了颔联的“坐隐”,体现二人下棋浑然忘我之态。尾联“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可谓神来之笔,有慨叹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感悟总结出人生的哲理。“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道理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而最后把对手打败更是如释重负,快哉爽哉。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弈棋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喜爱下棋、意趣高雅。首联写忙里偷闲下棋自乐,表现了弈棋者对围棋的喜爱。颔联点明下棋的快乐超过了岩穴隐居之乐,更胜与俗人闲谈,突出了弈棋者的高雅情操。②神情专注、心思沉稳。颈联写对弈时间之久,令人浑然不觉,连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客人在门外等候已久,弈棋者却全然不知,从侧面描写了弈棋者的专注。③善于总结、克敌制胜。尾联写弈棋者一边下棋,一边留心总结棋局的启示,“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弈棋者沉着冷静,最终打败对手,克敌制胜。
景物形象
常设题型
(1)概括某几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
——分析意象的内涵
(1)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分析意象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景象)?
——分析意境
请分析这首诗的景情关系。
——分析手法
积累相关意象的内涵
掌握意象的作用题解题思路
掌握意境题解题思路
积累情景关系相关知识
掌握答题要点,规范答题
学习目标
意象的内涵
壹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意象的内涵
意象的内涵:借代义、象征(比喻)义、情感义
外在特征——结合诗人情感进行联想——内涵
意象
内涵
杜鹃
菊花
流水
暮春、思乡、亡国、悲苦
秋天、隐逸、坚贞、美人迟暮
时光流逝、生命短暂、愁绪不断
【注意】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
游戏:
当诗人们谈到此物时,实际是在说什么?
时间
爱情
思念
离别
隐逸
战争
长江、流水、落花、燕子、明月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琴瑟
月亮、浮云;鸿雁、夕阳、双鲤、尺素
日暮、月亮;长亭、南浦;孤帆、驿路
五柳、东篱、三径、松、菊花、采薇、扁舟、采药
战具;地名和民族名;边塞之景;乐器
游戏:
你可以用什么形象去表达这样的内涵?
内涵
形象
意象的内涵
意象的内涵:
借代义、象征(比喻)义、情感义
推知技巧:
1.外在特征——结合语境(情感)进行联想——内涵
2.积累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这首词表达的是伤春伤别之愁,怀人怨独之情。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暗寓诗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贰
意象的作用
四见江月
月
江
“以江月为文澜”——沈德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交代离别的时间;
渲染凄清的气氛;
烘托离情。
烘托音乐的美妙和琵琶女的技艺高超。
烘托琵琶女的孤独。
交代时间的流逝,反衬诗人的孤独。
从全篇布局来看,秋月贯穿其中,既是抒情的线索,也是叙事的线索。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寄情、寓理、显志。(诗人或抒情主人公)
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刻画人物)
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蓄势),奠定情感基调。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贯穿:线索。
2.表达情感
4.行文结构
3.衬托人物
1.营造意境
意象作用
2018·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
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
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
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
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2018·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
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
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
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
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1.把握意象的外在特征,结合上下文,从情感、意境、人物、结构这四个角度去分析。
2.分点作答:
3.每一点:点明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意象作用的答题思路
阮 郎 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上阕的景物描写,渲染出清冷凄寒的氛围,为下阕抒写寂寞孤独的愁绪作铺垫。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描绘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寄东鲁二稚子① 李 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 ①这首诗作于金陵。②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意义: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2桃树不斷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作用:①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②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小寒食①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 ①小寒食: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本诗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特点: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 。
作用:以乐景衬哀情。象布幔闲卷,蝴蝶翩跹,穿空而过,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诗人描绘了一幅蝶鸥自由往来的的美好画面,反衬出诗人年老体衰,漂泊异地的困苦之,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叁
意境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你怎样的感觉?
意象: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境:多个意象组合的画面。
意境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赏析此绝句的意境。
答案1:本诗意境优美。
答案2:此诗通过太阳、江山、风、花草香、泥、燕子、沙滩、鸳鸯等来营造意境。
意境=意象群+氛围特征+情感
打分:满分6分。
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整体画面的氛围感。
1.《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幽深僻远(横向)
2.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阔大苍茫(纵深)
3.《沁园春-长沙》《秋兴》
开阔旷远
4.《山行》《江雪》《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远景往往营造氛围。
近景则聚焦事物特点。
角度一:空间
1.《题破山寺后禅院》: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静谧(缓慢的时间推移)
2.《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苍凉、萧瑟(时间飞逝)
3.《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沧桑、苍茫、深沉( 时间跨度极大)
角度二:时间
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整体画面的氛围感。
1.《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2.《沁园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暗冷色调:晦暗、衰败、寂寥。
明暖色调,色彩丰富:绚丽,生机勃勃。
色彩淡雅:清新,优美。
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整体画面的氛围感。
角度三:色彩冷暖
1.《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静谧、清幽
2.《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热闹、生机
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整体画面的氛围感。
角度四:动静
注意看每个意象的修饰性词语,它呈现一种怎样的感觉,再看看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组合顺序(即时间空间)、色彩冷暖、动静,即为氛围。
概括意境特点的角度:
察物象,看时空,辨色彩,感冷暖,听声响。
意境特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雄浑壮丽
静谧优美
雄奇壮观
萧瑟凄凉
自由活泼
凄清萧瑟
雅致繁华
意境特征
祥和安乐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赏析此绝句的意境。
此诗描绘了一派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或:此诗通过太阳、江山、风、花草香、泥、燕子、沙滩、鸳鸯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图)
营造出绚丽柔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注意:
描绘景物不能直译,要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两种方式:一、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二、列举景物。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发掘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步骤
练习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两句通过写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描绘了一幅壮美阔大但又凄凉的日暮江山图,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练习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请从意境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歌。
诗人通过萋萋芳草、流水、野外无人欣赏纷纷开落的花树、空旷山中的鸟啼声,描写出一幅春行图,渲染了荒凉凄清的氛围,道出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时代的叹惋和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伤感。
练习 2020天津卷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练习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烘托出作者思念家乡,辗转反侧的愁思。
练习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 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前三句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作用:
①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
②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作了铺垫;
③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练习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练习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练习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注]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 凉州:唐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
◇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上却有所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练习
◇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上却有所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岑诗写的诗在月光笼罩下处处可闻琵琶声的凉州城,突出其宏大繁华、和平安定的特点,透露出的是作者的豪迈气概,是和平安定的盛唐气象。
范词写的诗日落到深夜的边城,笼罩着苍茫凄凉的气氛,在悠扬的羌笛声中透露的是作者思家忧国的怀愫,是萧瑟悲凉、战事频繁的形势。
肆
情景关系
明 谢榛《四溟诗话》: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体悟情与景的关系,实质上是在感受意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景的目的,是意境分析的延伸。
情景关系
感彩
情景
距离
①以乐景抒乐情;
②以哀景抒哀情;
③以乐景抒哀情;
④以哀景抒乐情。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出现
位置
以景结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触景生情VS借景抒情VS融情于景
触
借
融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或 请从“景” 和“情”的角度赏析。
2.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
3.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提问方式
练习
春行即兴 [唐】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歌。
全诗借景抒情,通过萋萋芳草、流水、野外无人欣赏纷纷开落的花树、空旷山中的鸟啼声,描写出一幅春行图,渲染了荒凉凄清的氛围,道出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时代的叹惋和面对大好河山的寂寞、伤感。
1.点明景情关系。
2.借什么景(抓住意象,概括画面特点),抒什么情(情感缘由+情绪)。
融什么情于什么景;
因什么景触发了什么情;
以什么景结什么情;
以什么景反衬什么情。
3.如问了艺术效果或好处的,则需点明。
如: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遐想;强化情感......
答题要点
练习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赏析。
暮春时节,柳条轻拂;站在超然台上远望,春水荡漾,春花满城,春意盎然。但由于烟雨的笼罩和寒食的无火,又给人迷蒙、清冷的感觉。
全诗因景生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作者思亲不得、思归不成的无奈和怅惘之情。最后在“诗酒趁年华”中表达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练习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貌。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情绪。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情绪。
首联融情于景,颈联直抒胸臆,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景色2分,情感2分,两者关系2分)
练习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不矛盾,因为此处属于乐景衬哀情,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高考设题的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必备知识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意的形象
必备知识
1.这首诗描写了XX怎样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是如何借XX自我展现的?
了解鉴赏事物形象的设问方式
必备知识
步骤一: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步骤三: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
事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步骤
例题解说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虽生存环境恶劣但耐寒而立、高洁脱俗的形象。(概括)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点出形象的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颔联写出了山泉的什么特点?(4分)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这两句诗的前一句写出山泉的清澈,后一句写出山泉飞空,充满了活力。
(2) 诗歌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诗人借咏山泉,咏物抒怀,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例题解说
1.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牛刀小试】
2.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①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问: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
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 奉献,决不索取。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木 芙 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1分)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不认为这花愁苦。(1分)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1分)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1分)
巩固练习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习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2)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①“酒”第一次出现在作草书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 “酒”第二次出现,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后诗人的心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好似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好似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如同看见山河万里归于清平)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注]作者一说曹邺。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扣题,“缄题”扣“寄”,“剑外”“玉京”暗寓千里寄茶情意深厚。B.作者将茶碾碎烹煎,已至半夜还邀请僧人前来品饮,足见其爱茶之深。C.绿色茶汤悦人眼目,香气四溢,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D.作者不愿耗用余茶,要留下在读书时饮用,表现了对茶和友情的珍视。
C
②.“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
巩固练习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0-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 李 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注:①此诗写于作者遭权奸谗毁,被排挤出长安之后。②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被诬陷致死。谢朓遭排挤离开京城时,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是其中句。
10.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楼地点和时间,“夜寂”“独上”等词透露出诗人登楼时的复杂心情。B.颔联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摇”“滴”二字化静为动,情态逼真,异趣横生。C.全诗写诗人月夜登楼所见所感,信笔挥洒,脉络分明,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D.全诗用词讲究,韵律和谐,色彩协调,给人一种清新明快、幽邃深远的浪漫之感。
D
11.与“月下沉吟久不归”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B.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C.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唐·司空曙《江村即事》)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
“清新明快、幽邃深远的浪漫之感”,对此诗的风格判断错误。
“月下沉吟久不归”,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A. “月涌大江流”,写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写景雄浑阔大。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开阔的胸襟和不平静的心境。
B. “月照一孤舟”,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C.“江村月落正堪眠”,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这里的“月”渲染乡村的宁静,传达了安闲随意的感情。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里的“月”寄寓着诗人对宇宙浩渺的向往与探究。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1.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小结——
2.解题思路
(1)抓住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特征(精神、品格);
(3)抓物与人的“契合点”,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异: 1、借景抒情的“景” 指自然风景
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
拓展积累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形象鉴赏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