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
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
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从《士兵突击》《鸡毛飞上天》到《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从黄金配角到绝对主角,十四年大浪淘沙,张译成长为影视界的中坚力量。他通过精心塑造角色,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使一个又一个形象深入人心。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张译,人民网文娱专栏(以下简称专栏)对张译做了一次专访。
谈电影:“流着泪把剧本看完”
专栏:接拍电影《金刚川》之前,也有其他好剧本找你,犹豫过么?
张译:有,但是我就喜欢这个主创团队,而且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同时我和这个故事还有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1997年,我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当演员要先当兵。我的新兵生涯在24军70师210团3营4排1班开启。就这样,在最基层的步兵连队中,我完成了向军人的转变。
《金刚川》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金城战役前夕,而金城战役中负责压制金化至金城之间公路的部队正是24军。能够在23年后去演老部队曾经的光荣历史,内心感慨无以言表。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
专栏:“张飞”这个角色是为你量身订做的吗?
张译:不是。人物原型名叫刘四,他是一位非常传奇的高炮手。在高炮班仅存他一人的情况下,他身负重伤,还打下了一架战斗机。这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因为每门炮需要编制7个人才能把它开起来。《金刚川》中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当年志愿军战士所面对的境遇更加残酷。在极端条件之下,中国军人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也是我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专栏:电影中,你用半残之躯控制一座高炮,还有不少高难度的戏份。有网友评价:不着痕迹的表演,又显得毫不费力。
张译:确实只是“显得”。演员这个职业像魔术师,观众只看表演结果。一旦看到魔术背后的秘密,或者看出表演是吃力的,整个魔术就失败了。演员一旦演砸了。就是影响整部电影。一旦开机,演员的体力精力,或是脑力心力,还得加一分控制力,都必须调整到极致。至于吃力与否,是我们演员自己的事儿。
谈表演:“两个字一一很难”
专栏:你曾经参演过多部军事题材作品,比如《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十年从军经历,对你演绎这些角色有帮助么?
张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所谓“千人千面”,军人也一样。但是出演军人角色,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没有两年做不到。
举个小例子,当没当过兵,看他穿军装的样子就一目了然了。因为我们常年穿军装,就知道肩膀怎么使劲,腰腿怎么用劲。而这种“劲”会形成一种习惯体态,好像军装就长在你身上一样。感谢十年军旅生涯,让我更能感受到军人风骨,对我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专栏:可否分享从艺以来你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
张译:表演是一门学科,是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以丰富实践为前提的、不停完善改进自身的、不断接受市场观众检验的、职业风险和代价巨大的、无法被人理解又无需任何解释的工作。这些年的体会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两个字——很难。
角色演得越多,创作瓶颈就越窄,能力的天花板也就越低。好在现众一直包容,好在前辈始终关照,总有些角色和作品会影响一些人,让我的职业有一份尊严,让我的工作有那么一点社会价值。这是我的荣幸,感恩!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译接下《金刚川》是因为这个剧本在讲述他曾经的老部队的故事,所以他觉得他必须去演,责无旁贷。
B.谈及“张飞”这个角色时,张译觉得这个角色体现了中国军人在残酷境遇中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而这正是他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C.在分享从艺以来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时,张译用“很难”两个字做了概括,但同时又感受到演员这份职业是有尊严、有社会价值的。
D.张译把演员比作魔术师,认为如果观众看出演员表演吃力,就像魔术背后的秘密被看到一样,这样的表演是失败的,这势必会影响整部电影。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译在谈及《金刚川》时表示,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的,比如“张飞”的原型就是一个名叫刘四的非常传奇的高炮射手。
B.作为一名资深演员,张译依然觉得表演很难,他认为角色演得越多,创作瓶颈愈发窄,能力天花板也愈发低。
C.“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这是我的荣幸,感恩”等等语言,表明了张译是用心用情在表演。
D.访谈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个是谈电影,一个是谈表演:谈电影是谈表演的基础,谈表演是本次访谈的最终目的。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张译能演活中国军人的原因。(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是你的战争!”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论坛)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甲】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乙】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丙】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7.下列对加点字词在文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志愿:并非强制,而是主动加入 B.稚气:缺少人生经验,头脑简单
C.嗫嚅:胆怯,吞吞吐吐的样子 D.心不在焉:因有心事而不能专心学习
8.文中第③段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6分)
9.文中多次写到雪和腊梅,说说开篇写“雪”在小说中的作用,并分析文中甲、乙、丙三处写腊梅林对于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6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王家屏,字忠伯,大同山阴人。隆庆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高拱兄捷前为操江都御史,以官帑遗赵文华,家屏直书之。时拱方柄国,嘱稍讳,家屏执不可。万历初,进修撰,充日讲官。敷奏剀挚,帝尝敛容受,称为端士。张居正寝疾,词臣率奔走祷祈,独家屏不往。再迁侍讲学士。十二年,擢礼部右侍郎,改吏部。甫逾月,命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去史官二年即辅政,前此未有也。
申时行当国,许国、王锡爵次之,家屏居末。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越二年,遭继母忧。诏赐银币,驰传,行人护行。服阕,诏进礼部尚书,遣行人召还。抵京师,三月未得见。家屏以为言,请因圣节御殿受贺,毕发留中章奏,举行册立皇太子礼。不报。复偕同官疏请。帝乃于万寿节强一临御焉。俄遣中官谕家屏,奖以忠爱。家屏疏谢,复请帝勤视朝。居数日,帝为一御门延见,自是益深居不出矣。
评事雒于仁进四箴,帝将重罪之。家屏言:“人主出入起居之节,耳目心志之娱,庶官不及知、不敢谏者,辅弼之臣得先知而预谏之,故能防欲于微渺。今于仁以庶僚上言,而臣备位密勿,反缄默苟容,上亏圣明之誉,下陷庶僚蒙不测之威,臣罪大矣,尚可一日立于圣世哉!”帝不怿,留中,而于仁得善去。
时储位未定,廷臣交章请册立。其年十月,阁臣合疏以去就争。帝不悦,传谕数百言,切责廷臣沽名激扰,指为悖逆。时行等相顾错愕,各具疏再争,杜门乞去。独家屏在阁,复请速决大计。帝乃遣内侍传语,期以明年春夏,廷臣无所奏扰,即于冬间议行,否则待逾十五岁。家屏以口敕难据,欲帝特颁诏谕,立具草进。帝不用,复谕二十年春举行。家屏喜,即宣示外廷,外廷欢然。而帝意实犹豫,闻家屏宣示,弗善也,传谕诘责。时行等合词谢,乃已。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锡爵先以省亲归,家屏遂为首辅,以国谏疏己列名,不当独留,再疏乞罢,不允,乃视事。
(选自《明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
B.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
C.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
D.明年秋/工部主事张有德/以册立仪注请/帝复以为激扰/命止其事/国执争去/时行被人言不得已/亦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编修,官名,主要负责文献修撰工作,明清时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
B.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明清两代是大学士殿阁之一。
C.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死亡,服丧三年,处在服丧期间,称服阕。
D.外廷,外朝,相对皇宫内(内廷)而言,指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家屏秉笔直书。他在预修《世宗实录》时,并没有因高拱权柄在握而隐讳其兄长在操江都御史任上犯下的贿赂之过。
B.王家屏持心公正。申时行主持国事,王家屏虽然居于末位,但只要讨论政事,他总是秉持公正之心,严格执行法律,不盲目跟从附和。
C.王家屏支持同僚。评事雒于仁多次进言劝谏惹恼皇上,要不是王家屏好言劝雒于仁罢手,他就很难得以好好地脱身。
D.王家屏忠心进谏。皇上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始终犹豫不决,虽然王家屏和大臣们一再上疏请求,皇上最终还是下旨停办这件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遣中官谕家屏,奖以忠爱。家屏疏谢,复请帝勤视朝。
(2)家屏以口敕难据,欲帝特颁诏谕,立具草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4-15题。
西塞山泊渔家
【唐】皮日休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塑造了一位垂钓者形象,钓者头戴白纶巾,发如银丝,静坐水边垂钓,悠然惬意。
B.颔联描写渔家日常生活,妻子采摘桑叶,小儿集市买蓑衣,一家人辛勤劳作,忙碌充实。
C.颈联写出了莼菜茂盛繁多和鲈鱼鲜肥美味,暗用张翰“莼菜鲈鱼”的典故,为下文张本。
D.诗中作者融描写、叙事和议论于一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西塞山下的淳朴和乐渔耕图。
15.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皮诗与张词都描写了西塞山风景,两者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所说的“ , ,”表现了他在对百姓施以教化方面的谦虚态度。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向,指出了它的终点所在。
(3)苏洵在《六国论》开头以四个字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后面又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警醒北宋统治者的句子是“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今天,走向民族复兴的我们发现,祖辈留存的文化瑰宝依然光辉璀璨,千年不辍的东方思维为生活与未来提供新的答案。于传统哲学中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诗词歌赋中感受东方审美的意境,在古典艺术中体空均衡细致的和谐……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野菜浊酒的古风饮食,甚至弹琴对弈的古风生活,都获得了不少___________。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年轻人钟爱的文化产品,绝非都是舶来品,绝非只有叛逆,古风音乐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契合,恰恰证明了年轻人的文化创造力。
但“古风”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内涵也需要________________。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后者讲究神似,前者但求准确。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________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须受众提高鉴别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拥趸 甄别 无病呻吟 鱼目混珠
B.拥护 甄别 矫揉造作 鱼龙混杂
C.拥护 区别 矫揉造作 鱼目混珠
D.拥趸 区别 无病呻吟 鱼龙混杂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后者讲究神似,前者但求准确。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B.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C.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
D.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悲欢,还是小人物的宏阔,都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我们很容易知道动物的年龄,但动物体内单个细胞的年龄就不那么好猜了, ① ,它们的寿命和动物的年龄一样长。另一些细胞则一直在分裂,它们的年龄要比动物的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那么, ② ?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马丁·赫泽尔博士决定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他和同事们发明了一套杂交成像法,配合以适当的同位素标记,就可以测出动物体内任何一个细胞的年龄。
为了验证这套方法的准确性,研究人员先测了测小鼠的脑细胞。已知哺乳动物的大部分脑细胞自生下来之后便不再分裂了,所以脑细胞的年龄和该动物的实际年龄应该是一样的,测验结果表明这套方法是可靠的—— ③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据介绍,嫦娥四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共配置包括2台国际合作载荷在内的8台有效载荷。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英雄。为理想信念英勇牺牲的革命者,为国家富强无私奉献的改革者,为百姓免受灾难奋不顾身的普通人......每个群体都有不同的英雄。英雄不一定都是建立千秋大业的伟人,英雄也可以是平凡的人,英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虽然时代变迁,但是英雄主义情怀,始终不能被磨灭。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
高二语文答案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至于西方语言有没有这一特点及其作用文中并未提及。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于文无据。文章重在论述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视角的特点和效果,虽然也有和西方定点透视视角的比较,但并没有阐明孰优孰劣。
B.“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错误。由原文:“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可知,作者举“大闹快活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这一观点。
C.“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错误。根据文中“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可知作者举《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小故事是为了论证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笔记小说“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于文无据。原文与笔记小说有关的论述在最后一段:“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这段论述主要谈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和纪昀的这篇笔记小说的独特之处,没有将其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故选C。
A 5.D
4.A.“因为这个剧本在讲述他曾经的老部队的故事”错误。张译喜欢《金刚川》的主创团队,并深受剧本感动,同时十分感慨他与这个故事之间注定的缘分,所以责无旁贷地接拍了这部电影。
5.D.“谈表演是本次访谈的最终目的”错误。本次访谈的目的不仅仅是谈表演,也包括让读者了解电影《金刚川》,了解张译的职业精神及其背后的故事。
6.①有责任感,演绎军人角色责无旁贷;②有信念感,中国军人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给他带来了表演中的信念感;③有敬业精神,精心塑造角色,表演时将自己的体力精力、脑力心力、控制力都调整到极致;④有先决条件,十年军旅生涯,让他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有军人风骨。
7.B
8.(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
9.(1)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2)甲处:暗喻弗之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乙处:暗示师生二人消解了内心的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丙处:隐喻澹台玮的坚贞人格。
B 11.C 12.C
13.(1)不久派遣中官告诉家屏,嘉奖他的忠诚。家屏上疏谢恩,再请皇上多多上朝。
(2)家屏认为口说无凭,想要皇上特别颁发诏谕,马上写奏章进谏。
14.D
15.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渔人悠闲自适生活的羡慕、向往,皮诗尾联“隔波相羡”直接抒情体现对渔家的歆羡,张词“不须归”同样直抒胸臆,流露对渔家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不同:皮诗更侧重描写渔家平淡幸福的日常生活,和自己漂泊在外形成对比,引发了诗人奔走客途的羁旅思归之情。张词描写了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体现了诗人沉浸于自然山水之乐,也寄托了自身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审美意趣。
16.(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3)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
18.【参考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拥趸:坚定的支持者、拥护者,是名词。拥护:赞成并支持,是动词。此处需要一个名词充当宾语,应选“拥趸”。甄别:考核鉴别(能力、品质等);审查区分(优劣、真伪)。区别:彼此不同的地方,名词;比较,动词。此处指对古风的内涵需要加以审查区分,应选“甄别”。无病呻吟:指文艺作品生编硬造,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形容很不自然地故意做作。此处形容的是文学作品,应选“无病呻吟”。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冒充真的。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好人混在一起。此处形容的是作品,不好的作品冒充优秀的作品,应选“鱼目混珠”。
19.【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后者讲究神似,前者但求准确”,考虑前句“古风不同于古史”,“神似”和“准确”位置不当,二是“建构与想象”,并列短语语序不当、逻辑不当。A项“神似”和“准确”位置不当,C项“建构与想象”语序不当,D项“悲欢”和“宏阔”位置不当,“都”表达太绝对。
20.【参考答案】(1)句子使用三个“于(从、在)……中……”句式(点明句式结构1分),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点明句子特点1分)。(2)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从节奏角度分析效果1分),强烈地(1分)表达了中国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2分)。。
20.因为动物体有些细胞从来不分裂;应该如何测量细胞的实际年龄呢;测出的脑细胞年龄和小鼠的实际年龄完全一致;
21.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世界首次月背着陆,首次进行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