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关系作文写作指导
二元关系作文写作指导
自从高考作文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确立了二元关系型作文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这类作文。二元关系型作文备受命题人青睐。原因有三:
一、富有思辨性,思维含量高,要求考生辩证地、立体地分析二者关系,找出二者有机联系,提升了高考作文的检测功能。
二、增强限制性,限制相对多一些,宿构抄袭者往往弄巧成拙。
三、增强逃逸性,不让押题者占便宜,从源头上刹住猜题押题之风。
所谓(二元)关系型作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组合而成的一种作文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文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常见的关系有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和递进等,而这些关系中都包含辩证的、矛盾的关系。
关系型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
2.是非取舍关系
3.并非绝对关系
4.并列共存关系
1.对立统一关系:
即构成题目的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作文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1.对立统一关系:
指构成题目的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作文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
指关系型题目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应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3.并非绝对关系:
指构成题目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
指构成题目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用仿写敲开
作文的神秘大门
复习回顾标准议论段:
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
眼冷与心热
这世界再热,大脑不能热;这世界再冷,心不能冷。
——题记
(题记言简意赅,点明眼冷与心热的思辨关系)
眼冷是《孙子兵法》“以不变应万变”的冷静,而心热则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解释、定位概念,指明“眼冷”是什么,“心热”是什么)人生四季,或风雨飘摇,或阳光普照,冷暖更替,何以待之?有人说得好:“我心热如火,眼冷似灰。”我们要学会眼冷与心热共存。(引出中心论点:我们要学会眼冷与心热共存)
模式范文
只有眼冷的人生是冷漠自私的,作茧自缚是必然的结果。
(分论点)(观点句)天下事漠不关心,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这样的人值得敬佩吗 在小悦悦被汽车碾压后,那么多人选择“冷眼”经过事发现场,这样的人值得尊重吗?(材料句+分析句)没有心热的眼冷,是麻木无情,是画地为牢,是自毁前程。(总结句)
模式范文
只有心热的人生是摇摆蹉跎的,碌碌一生是必然的结果。
(分论点)(观点句)《保护人》中的玛兰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私慷慨的帮助,但他没有原则,热心过度,甚至给许多做过龌龊事的神父做辩护。再如,某年重阳节,一天内,合肥市一家老年公寓前后有四拨爱心人士献爱心,有老人一天之内被洗了七次脚。再比如,每每大地震发生后,无数的人都心系灾区,但某种程度上有深深伤害了灾区人民。被成
模式范文
功救援的人本属幸运,但记者为了采访,一遍遍唤起他们痛苦的回忆;有些热心的志愿者毫无救灾技能却前往灾区,虽怀着一颗炽热之心,实际却是给灾区添乱。(材料句)这样的热心,俨然成了甜蜜的负担。泰戈尔曾说:“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他紧压在心上,因此花儿谢了。”(分析句)没有眼冷的心热,是热情过度,是高烧不止,只会让原本的温暖变成炙烤。(总结句)
模式范文
眼冷是心热的前提,心热是眼冷的基础。(分论点)(观点句)“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他懂得眼冷看中国的衰败,认真分析其原因;但同时也心热地为国家着想,心系苍生,依然决然地销毁鸦片。他的眼冷中有心热的光芒,心热中有眼冷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将会使人冷眼洞若观火,使人生更加辉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着眼发展,他心热;但他也懂得眼冷,摸着石头过河,在沿海开
模式范文
放经济特区,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之路。多年的殚精竭虑,改革之舟最终劈波斩浪,高歌猛进。邓小平的成功昭示着,知晓眼冷与心热的平衡,才会海阔天空,春暖花开。(从标准议论段的角度看:材料句+分析句;从表达方式上说:夹叙夹议)
模式范文
眼冷与心热是一个锦囊,可以帮你从容走向成功;眼冷与心热是一抹彩虹,可以为人生之旅增添无穷光彩;眼冷与心热是一缕春风,可以使心灵清澈明净,冷暖自如。(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析眼冷与心热共存的意义,照应标题,呼应首段)
模式范文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少于700字。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反对离开活生生的现实人生去思考死后的问题。我们也不妨说“未知苦,焉知乐?”离开“苦”的经历也无从解悟“乐”的真谛。请以“苦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按照《眼冷与心热》范文的模式来写,必须列提纲。
2.论据恰当充实,例证合理。
写作训练
1.按照《眼冷与心热》范文的模式来写,必须列提纲:
参考提纲:
第一段:何谓苦?何谓乐?人生需要苦乐共存。
第二段:分论点一:只有苦的人生……
第三段:论证分论点一
第四段:分论点二:只有乐的人生……
第五段:论证分论点二
第六段:分论点三:苦是乐的……,乐是苦的……
第七段:论证分论点三
第八段:结尾:苦乐是一个……,可以……;苦乐是一个……,可以……。
写作训练
提示:
第六段:分论点三:苦是乐的……,乐是苦的……
苦是乐的种子,乐是苦的果实。
苦是乐的绿叶,乐是苦的果实。
苦是乐是前奏,乐是苦的后续。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苦是乐的哥哥,乐是苦的弟弟,他们是一对永不分开的兄弟,时常苦中有乐,时常乐中有苦。
苦是乐的前提,乐是苦的升华。
写作训练
提示:
论据恰当充实,例证合理。
物质与精神
中心论点:力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分论点:只追求物质的人会……
只追求精神的人……
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精神是物质的养料(灵魂)。
写作例文
苦 乐
苦与乐,这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个字相伴人的一生。阳光总在风雨后,先尝苦,然后知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唯有勇对“苦”,才能享受“乐”;唯有历经过苦,才能解悟真“乐”。
写作例文
历经寒冬,才知春暖;勇对痛苦,才能收获快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初期在中国医学技术和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尝试各种“土法”进行实验,亲自尝试新发明的药物,结果导致身体虚弱,不幸得了肝中毒。在身体的痛苦和失败的打击之“苦”窘境中,屠呦呦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奖,体验到了拯救数以万计患者的科学研究之乐。画家梵高多年来画作出售不尽人意,导致生活穷困潦倒,只得投靠于哥哥一家,在面临嫂子的责骂与自己画作销售惨淡的情况下,梵高在苦中奋笔,坚持不懈,终于画出了《向日葵》
写作例文
经典名作,成为著名画家。(此例子需要修改,原因一,例子不准确,梵高的《向日葵》在梵高生前也销售惨淡;原因二,通过对众多高考满分作文的研究发现,最好举能代表中国精神的中国先进人物的事例;原因三,屠呦呦的例子是20世纪的,梵高的例子是19世纪的,需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举例。)以上不都证明苦中成就人才吗!只有品尝过苦,才能感受乐的甘甜。
写作例文
离开“苦”的经历,怎能解悟“乐”的真谛?(分论点)有些人在温室里长大,没经历过苦难磨练,不但没有享受真正的快乐,反而走向犯罪深渊。房祖名、丁振东从小在温室里呵护长大,没经过风雨苦难,没经历过人生该吃的苦,不懂得珍惜生活,最终因吸毒被捕。不是每个人生下来都可以选择出身,但该经历的苦,我们要乐观面对,之后才能品乐的甘甜。
写作例文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经受锤炼的过程,唯有疼痛,让人成熟,让人更懂得品味之后的快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我们应在苦中磨练、苦中反思、苦中品乐,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永葆乐观的品质,形成正确的苦乐观。
写作训练
拥有正确的苦乐观,才能拥抱化“苦”为“乐”的人生。(分论点)习近平在2020年新年致辞中提到的女排精神,功勋人郎平早年因过度训练骨架出现严重的问题,做过七次大手术后才得以站立,五十岁,她的骨架已如七八十岁的老人骨架。身体之“苦”并没能打败郎平,她郎平带领团队在2019年世界级比赛中荣获11连胜,在克服“苦”中体验到了运动人的高境界之乐,品尝到了为国争光之“乐”。这就如泰戈尔所说,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弹奏不出世间的绝唱。
写作训练
我们的祖国在经历过列强入侵、割地、赔款、焚毁等一系列侵略侮辱后,中国人民在苦痛中反思,在教训中反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无数磨难,建立了新中国,并继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体验到了为人民服务之乐。(以时间为序,此例子放在郎平例子之前。或者,把这个例子放在第二段,屠呦呦例子之前。老师更倾向于后者)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苦乐交织的一生,唯有勇对痛苦,苦中求乐才能拥有甜美的人生。
三元关系作文写作指导
学情分析:
当作文材料中出现三个及以上概念时,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简单地依次阐述概念,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一一这是为救急而准备的药方。作为平时的备考,要把概念之间的关系想清楚,才能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作文。
作文的思辨关系越来越复杂,审题立意难度越来越高,导致考场作文中普遍存在“立意不准”“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致命伤。
环环相扣,辨清三元关系——三元概念型作文的写作考量
近年高考作文,出现了较多的三元概念型作文题,如2021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新高考Ⅱ卷“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都属于这一类命题。相比之前的二元概念型作文,三元概念型作文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也能有效规避猜题押题或宿构写作。但从写作者的角度说,作文的思辨关系越来越复杂,审题立意难度越来越高,导致考场作文中普遍存在“立意不准”“内涵不清”“关系不明”等致命伤。
一元或二元概念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往往会出现关键句,把握关键句,审题障碍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但三元概念型作文题涉及概念更多元,关系更复杂,材料命意往往不是一个句子所能概括的,尤其需要整体观照才能审清题意。
一、着眼整体,宏观把握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理解视角偏狭,立意过于片面。
以2022年全国甲卷(“移用、化用、独创”)为例,如果考生忽略作文材料和任务指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仅着眼于作文材料或任务指令中的某一点来思考问题,就会出现诸如“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照搬也不错”“合理的借鉴化用,何乐而不为”“独创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个性追求”等等立意。虽然这些立意并非完全偏题跑题,但显得片面化、局限化。审清这道作文题的命意,一定离不开宏观把握:从“移用”“化用”到“独创”,是一个逐步发展进步直至升华创新的过程——这样理解材料,不偏执一端,不拘于一隅,体现了明显的层次感、整体感,真正做到了审题立意高屋建瓴。
对于三元概念型作文来说,只有着眼于整体的观照,才能有效规避“立意不准”的误区。
二、厘清概念,辨析内涵
三元概念型作文,有的题目中概念内涵比较直接显豁,如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对“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分别进行了精准的诠释;有的题目概念内涵则稍显间接晦涩,设置了审题障碍,如2021年全国乙卷“修身、矫思、立义”。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概念认识不清,论述捉襟见肘。
以2021年全国乙卷为例,“修身、矫思、立义”三个概念都与“理想”有机关联,“修身、矫思”是实现理想的途径,“立义”则是理想的本质。结合任务指令,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当代青年要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将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弓”)、实践(“矢”)、目标(“的”)等进行多层次的思考,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发展洪流之中,融入到服务社会他人的实践之中。如果达不到这样对概念的认识层次,论述往往会含混不清,很难做到左右逢源。
三、梳理关系,注重关联
写作三元概念型作文,要善于梳理辨析概念间存在的关系,并善于从概念间的关系出发,确定合理的论点与分论点,进而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关系梳理清楚,才会让我们视野开阔,抓住多方面关系进行整体规划,才能在行文中彰显思辨色彩。常见的三元概念关系有并列、顺承、递进,有的也可能有对立、条件和因果关系的加入,形成比较复杂的概念关系。
从写作实践上看,这一方面容易出现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割裂概念关系,简单并列叠加。
典例导航:
以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为例,这道作文题中,三位人物职业“选择”不同,研究方向不同,都有共同的创新思维,且都能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发展、时代呼唤联系在一起,但论述中不可采取简单并列式思路,三个概念“选择、创造、未来”大致呈递进关系:先选择一种人生方向,然后在岗位上创造发挥,进而为美好未来而奋斗。
如果仔细思考,选择与创造之间、选择与未来之间、创造与未来之间,也可以解读为条件或因果关系:正确选择影响着创造活力,正确选择决定着未来结果或创造活力决定未来结果。
梳理关系和注重关联,是彰显思辨的重中之重,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决定着一篇文章的重心甚至格局。
三元关系的命题,增加了思维含量,三元关系包含三个概念层次,这也是谋篇布局的结构解析。假设三种关系用A、B、C代替,考生具体写作时需要论证A与B的关系、B与C的关系以及A、B、C三者的相互关系,然后结合现实,澄清错误认识,指明正确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
“三元思辨”作文中,构成材料的核心事件或内容的三个元素(表现为三个概念),这三个元素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又不是单一的,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并融入辩证思维,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文章的立法。
三元(构成材料核心事件或内容的三个元素)审题法原则:
①分析每个元素本身的本质义或象征义或比喻义。
②重点分析任意一个元素的行为与特征的本质或原因(+由此说明我们应该怎么做)。
③分析任意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当元素没有行为或特征时更要重点看关系)。
【2023.4.佛山二模题】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宏观把握
(一)审读材料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
——材料第一层次,为铁凝关于当代作家要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心胸的文学主张,是个引子。这两句话源自现代文阅读Ⅱ中的主观题9题干,作用在于引出下面第二层次的写作核心。
——材料第二层次,是写作核心的所在。在第一层次铁凝的文学主张的基础上,命题者对其进行了限定,即限制了“当代”的时代特点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具备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心胸的主体——“生活在当代的青年”。
此句可视作文章的中心论点句。
厘清概念
(二)分析概念
审题的关键句子: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关键句中涉及的必须理解的关键词:
青年:既可以指考场上的青年学生,也可以指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青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有相关论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对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解,考生可不拘泥于文件的概念表述,但应紧扣当今世界之“变局”,对于“变局”有认识、有理解、有具体阐述,立场正确,导向积极,符合当今世界之“变局”的内涵。
对关键词的准确理解(明确概念)
心胸:可理解为抱负、志向、气度、格局等。
过去:现代文阅读Ⅱ中相关的内容意义给了一定的理解方向,如战争的创伤、民族的苦难、碰撞冲突等,考生也可以扩而广之,泛指通过对“过去”的人事经历的审视所获得的反思、借鉴、总结等等。
未来:同样立足于现代文阅读Ⅱ中相关的内容意义,可以推导出其可理解为美好的愿景与希望,理想美好的生活,奋斗的目标等。
对材料核心的准确理解
在文学创作上,铁凝主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现实中,我们也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精准审题
“连接过去与未来”事实上是为了解决“当下变局”,所以我们论述的关键就是要阐明“连接过去与未来”与“当下变局”的关系。
梳理关系
也就是说,连接过去与未来,归根结底都是做好当下。写作者要立足“当下’,勾连“过去”,胸怀“未来”。
①立足过去眺望未来,“当下”就是“未来”。连接过去与未来,就是从过去中汲取智慧,以指引我们更好地面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②立足未来回溯过去,“当下”就是“过去”。连接过去与未来,就是努力从当下破局而出,为未来做好铺垫,为未来负责。
关系表述:立足当下,回望过去,才能更好地指引未来;以当下为连接点,开创未来而回望过去,才能避免走弯路。
如此一来,“当下的变局”融入“过去与未来”之中,写作的思维其实就回到“过去与未来”的关系的陈述。
①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系?
——青年生活在变局中,是承担破局责任的主人翁。
②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对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是什么?
——拥有此种心胸才能破局:从过去找到经验、教训、动力……以指引未来、开创未来。
③为什么青年更要有这种心胸?
——责任所在;不负青春;暗示部分青年缺乏这种心胸。
立意前认真思考如下问题:
(三)审读引导语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以上材料”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上述作文题目中出现的材料;二是现代文阅读Ⅱ的文本、第9题的题干。
“结合”:铁凝的文学创作理念及主张是思考及写作的由头,写作时应该有所提及。但是如果不完整引用句子,只是从材料中摘取个别词语,如“过去”“未来”“连接”,视为没有完成结合材料要求。
(三)审读要求语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选准角度:可以从具备这种心胸的对当代青年破局的意义切入;也可以立足于当代青年为破局应选择怎样的连接方式切入;也可以二者结合。
明确文体: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
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如有考生结合现代文阅读Ⅱ的内容作适当、合理的概括、转述、引申,只要不直接“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可以接受。
写作框架举例
针对这种明确以“青年”“时代”作写作限制的题目,一般对这个要求可以作两种处理:第一种是平分到各主体段;第二种是最后一主体段再结合分析。
第一种
①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下,当代青年须从过去寻找牵引未来的智慧。
②当代青年在传承历史中理解自己的使命担当,为未来的人生航行找准方向。
③当代青年审视过往,洞见未来社会的走向,方能正确把握时代前进的潮流。
第二种
①立足当下,连接过去与未来,是最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②那些终将逝去的日子,都应该努力成为未来的意义。
③当代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有连接过去与未来之胸怀。
精彩议论段示例:
1.立足当下,连接过去与未来,是最负责任的生活态度。过去孕育着未来,未来立足于过去。当下的人,只念过去而不想未来,就如扭着头走路,终有一天会撞墙;若只求未来而不问过去,则如树木无本,终会落空。铁凝的《哦,香雪》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文笔清新,更在于这篇已然成为“过去”的小说有着指引未来的力量:它指引着我们当如“香雪”们一样追求文明与进步;而面对科技带来的温柔暴力,它又指引我们从“香雪”们的淳朴单纯中寻找解救。这些过去,还会一直给未来指引。在当下的写作中能考虑以凝结为过去的作品以给来者以启迪,这是一个作家对人类最大的深情。因而,立足当下,连接过去与未来,是最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2.立足当下,如何连接过去与未来?也许我们可以以开启未来为目标,在过去的人事中找寻意义,就如我们一直有着对火星的憧憬,所以会从古人关于“尺蠖”的记载中找到灵感,创造出火星车“祝融号”;又如我国每年都会举行国家公祭日,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同胞们,以反思过去,开启未来。
3.当代青年,应有连接过去与未来之胸怀。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当下时局多变:俄乌冲突尚未解决,两国百姓生活依旧恐慌;我国华为等核心技术企业屡遭打压,我国民族复兴任重道远;新冠肆虐,人类未来依然会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困扰……对此,我们应知唯有连接过去与未来方是当下难题的正解。吾辈应知当下的我们对未来的意义:当下我们,学习过去,是为汲取过往智慧,接过未来大任,应对多变的局势;我们应知变会是时代的逐流,因而应预见未来,活好当下,让他日成为过去的自己对未来依旧有意义。
4. 一路鲜血一路前行,无数青年先辈一路硝烟、一路牺牲用生命换来当代的和平繁荣。今日之青年当以博大之心胸承接昔日青年之风骨,带着未了之志,扛起民族大旗,高歌向前。 时代川流不息,未来的风不知吹往何方,而不变的是出发时的信仰,这信仰是百年前“新青年”的呐喊,是今日“火箭少女”周承钰的时刻准备,是“神州”系列的默默守护,也是“北斗”在宇宙浩渺的指路前行。今朝虽繁盛,却是今日青年之壁垒,当树信心,鼓勇气,接受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创新之精神驭时代大船,为未来之路点亮星火明灯。
对比下面两个文段,发现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并未搭建二者关系,而第二段则清楚点出“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回望过去,让过去无数仁人志士的拳拳爱国之心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回首过去,有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林觉民;有为抗日牺牲的杨靖宇。他们都有一颗爱国之心,这颗爱国之心使他们甘于为国奉献,助力祖国一路走向光明。今天,我们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尽管有了发展,但伟大复兴之路仍旧漫漫:对内,我们的科技、民生等领域还需要继续发展;对外,我们面临霸权压迫。我们是未来的接班人,是破局的承担者,带着对未来的希冀,回首过去的爱国之心,我们可找到激励,找到动力,坚定向前。
望过去,回望过去无数仁人志士的拳拳爱国心。回首过去,无数爱国志士看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有人发出“感时花减泪,恨别鸟惊心”的痛惜,有人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决绝,更有人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怒吼……千百年来,回顾历史的悠悠长河,若无爱国心,怎有为抗日牺牲的杨靖宇 怎会有文天祥留下的《正气歌》 怎会有林觉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回望过去,身处于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则要悟出其中爱国之志,爱国之心,以坚定的爱国志向,对未来祖国的建设贡献自我。
升格
优秀文章荐读
专题小结:
一、多元思辨关系作文写作注意点
1、明确“元”的概念。脑海中思考内涵及外延,行文中通过具体语境实现阐释。
2、围绕“对立”或“统一”或“递进”或“条件”等关键点搭建思路并展开分析。
3、关注题目对“关系”的限制。
二、明确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一)作文题材料是复合关系型材料。
应对策略:
清晰规范审题的目标流程:
(1)分清材料的层次关系;
(2)提取材料的关键词和写作任务要求的关键词,列出关键词之间关系的思维导图;
(3)梳理清楚各种写作任务,确定写作要点
(二)作文的主题立意在材料中、引导语中有明显提示
应对策略:
(1)尽可能在材料中、引导语中寻找最合适自己的立意;
(2)立意要关联关键词,关联材料的含意,关联自己的观点倾向。
(三)强调对材料含义的现实意义的认识、理解和考查
应对策略
(1)准确把握作文题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特别是含意,要在含意上作文,要从含意的角度进行拓展。
(2)要体现由此及彼的启示痕迹;
(3)“彼”要联系现实,解决思想困惑或者实际问题
(四)强调要结合材料来进行写作
应对策略
作文题的材料是有用的,一定要用上,不结合材料写作会是高考作文一个重大失误,一定要警惕。
怎么结合材料写作?
(1)要出现材料中的所有关键词;
(2)要清晰表现是在材料营造的情境的语境范围内展开写作;
(3)要符合材料设定的基本观点或者基本限制;
(4)要对应材料的含意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