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侵略史
抗争史
探索史 李树全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第10课 鸦片战争人教版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学习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两个世界—— 两份“国书” 在皇帝陛下的统治下,贵国国家兴盛,为周围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两大文明帝国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经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因此受益。但双方往来需要行为规矩而不至于违反对方国家的法律和风俗。希望我的臣民不会在外生事,当然,我们也希望他们不会受委屈。故此希望特派一位有权柄之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的行为,有委屈也可以保护他们。这样的办法可保诸事平安。
——摘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两个世界——两份“国书” 第一,请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营商业。
第二,请中国按照从前俄国商人在中国通商之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立一洋行,买卖货物。
第三,请与珠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归英商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即行收藏,存放一切货物且可居住商人。
第四,请于广州附近得一同样权利,且听英国商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
第五,凡英国尚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请特别优待词语免税。如不能尽免,请依1782年之税率从宽减税。
第六,请允许英国商船按照中国所定之税率切实上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且请将中国所定税率赐一份以便遵行。 ●两个世界—— 两份“国书”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问题:对这两份“国书”,同学们怎么看?
鸦片战争前英国发展对华贸易的迫切心情
中国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有着强烈的“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天朝上国——中国人的世界观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东亚地区汉文化圈的中心,这影响到中国人的世界观。清王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分成「天朝」、「藩属」和「化外」三个部分。
设立郡县,派驻流官,交纳赋税的即是「天朝」,有稳定的朝贡关系的是「藩属」,在此之外的即是「化外」。「化外」即是「蛮夷」,所以英、法、美三国在清朝的官方文书中均被称爲「英夷」、「法夷」、「美夷」。这即是「天朝体制」,贸易在其中不占重要位置。●两个世界——两份礼单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 乾隆英使觐见记》 问题:“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两国经济形式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社会
英国则已经进入工业经济时代
●两个世界——两个现象 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中国●两个世界——两个现象 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其一喜。至于大饥,人几相食之后,犹藉口征粮,借名采买,驱迫妇女逃窜山谷,数日夜不敢归里门,归而鸡、豚、牛、犬一空矣。
——张亨甫:《张亨甫全集》中国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且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两个世界 ——两个现象英国问题:同学们怎么看这“两个现象”?这“两个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中英两个国家的政治有什么不同?两个国家政治状况
中国在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一切均听命于皇帝,官员不作为,阿谀奉承,政治腐败。
英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王权进一步被削弱。
●两个世界 ——两种认识 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 《鸦片战后》(二)97页 中国看英国 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牛鉴(两江总督)●两个世界 ——两种认识英国看中国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马嘎尔尼●两个世界 ——两种认识 当然开始流血之前,
我们可以建议与中国进
行谈判。但我很了解这
个民族的性格,很了解
对这个民族进行专制统
治的阶级的性格,我肯
定,如果我们想获得某种结果,谈判的同时还是要使用武力炫耀。”“尽管令人遗憾,但我还是认定这场战争是正义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史但顿问题:同学们怎么看这“两种认识”?这“两种认识”说明了什么?
中国,不仅盲目自大,而且对西方几乎一无所知,思想愚昧。
西方对中国则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对比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时势,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之外而孤立无倚,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的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决斗中死去。
—— 马克思 ●祸起鸦片 ——鸦片走私 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俞蛟《梦厂杂著》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命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 源 ●祸起鸦片 ——中国禁烟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祸起鸦片 ——鸦片走私鸦片走私的危害:
1.白银大量外流,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2.鸦片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3.鸦片输入造成兵弱银荒,加深了清政府统治危机。●祸起鸦片 ——中国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作为工业者的我们,不但因近来的中国事件失去了这个市场,而遭受损失……我们的资财大部分都卷入了这种贸易。这个贸易的停顿,我们的货物被扣留,对我们已极为不便,而且将来可能遭受极严重的损失
……
女王陛下的政府,对于中国方面这种侵略行为,给予迅速的、强有力的、明确的对策。
——曼彻斯特三十九家公司联名上书●祸起鸦片 ——战争烽烟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旷世”战争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 英国远征军18000人。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
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2.匪夷所思的攘夷1.瞠目结舌的数字“粪桶阵”破敌“剥人皮”御夷“五虎制敌”假如道光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有无可能取胜?结合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对比和鸦片战争中一些具体的事例来看。
中国全面(政治、经济、军事……)落后,劣势明显。
战和不定,战略战术落后。
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何以至此 ——战败的“代价”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南京条约》: 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是一个完全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出现了什么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非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
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即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释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便利了列强扩大侵略权益为列强后来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P52历史纵横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何以至此 ——中国的“觉醒” 魏 源:《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畲:《瀛环志略》。
“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懵懂的“觉醒”●何以至此 ——中国的“觉醒”还没有“觉醒” 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宴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于目前。
——王韬 今汝既有悔罪之意,何不趁此商量,如果能将各船全数退回广东,即可罢兵,我必奏明大皇帝,将香港一处,赏给英国。
——道光帝●何以至此 ——中国的“觉醒”何时才“觉醒” 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
——李鸿章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挨打仅仅是因为落后吗?问题:通过对鸦片战争的再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国人的使命:
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 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 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 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吗?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3.6亿人均 0.75便士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英国把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当时西方国家是怎样扭转这种局面的?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①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1、原因②直接原因:英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但遭到清政府拒绝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1、第一阶段(1856—1858年)1856年10月 英军炮轰广州(爆发) 1858年 签《天津条约》2、第二阶段(1859—1860年)1860年 占领京津,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签《北京条约》(结束)①特点:英法联合;首次攻入北京
②火烧圆明园
③中国战败
④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战争的结果(1)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4国)
(2)签订《北京条约》(1860年)(2国)
(3)美俄趁火打劫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割九龙司一区增开天津为商埠英法各800万两白银俄国抢占大面积领土——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承认《天津条约》有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侵害,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小结:两次鸦片战争比较简表读书书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