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09: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沭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23.1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所以,避若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已的行为。至于不“亏人”、不“损人”的“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视为“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那就是“亏人”而“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劳动者的功利观和道德观。
墨子这种先人后已,先“利人”然后“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劳动者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劳动者依赖集体力量以保护“自利”的思想反映。
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为义可以获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摘编自《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材料二:
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已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事例。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墨家所述的“兼爱”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
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的“天下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谈的都是“利”,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都为人们所赞同。
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对楚国发动战争,体现了墨子之德,而能够制止楚国攻打宋国,则体现了其才。
C.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不仁不义的行为,都具有“亏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认为这一思想是人们不“兼爱”的思想根源。
D.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强调爱民、利民,反对只有“巧”之名而无“利”之实的技术创制活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墨子看来,“利”是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为“兼爱”,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为特征。
B.儒家所认为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因此应该被摈弃。
C.墨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不“亏人”的“自利”也不应该被反对。
D.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树立了古时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对暴君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
3.下列发明,不符合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的发明的一项是(3分)( )
A.黄道婆发明了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纺车。
B.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
C.秦朝时期,人们用黄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
D.郭守敬发明了一种类似浑仪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
4.两则材料谈的都是墨家的义利观,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4分)
5.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义利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今社会的义利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煤海上有棵勿忘树
梁衡
(1)神东煤炭集团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煤两亿吨。其煤田横跨山西、陕西、内蒙古3个省区,是一片黑色的地下海洋。可是它的地表却是另一个绿海。汽车飞驰,怎么也跑不出油松、山杏、白杨、柳树和沙柳织成的屏障。
(2)工程师王义是学沙漠治理的,他也没想到从林学院一毕业就来煤矿上班。我们传统的观念是挖煤先要砸破地壳,或竖井、斜井、露天,总之是开膛破肚,煤块、矸石、黄土、黑尘,一片狼藉。我的家乡就产煤,小时就记得村里人下井弯腰背煤,被称为“煤黑子”。几十年后倒是现代化了,但破坏力更大,把个秀丽的小山村子搅得天翻地覆。河也干了,泉也枯了,房也歪了,地也裂了。农民耕地时,牛腿踏进地缝里拔不出来。
(3)终于有一天我们觉悟了。30年前当神东矿开发时,地下还在规划,地上就考虑着怎么保持水土了,同步成立了环保绿化中心。王义就是踩着这个锣鼓点来上班的。
(4)当年王义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规划栽树。先拣那些最耐旱、抗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沙柳、沙棘开路。几年下来,它们虽其貌不扬却已携手连片,绿盖高原,蔚为壮观,初步压住了沙老虎、水猛兽。又过了30年,共植树500万株、灌草58万亩,现在已是林涛滚滚,水草丰美了,远处竟有悠闲的羊群。外来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荒漠,更不知下面就是煤矿。
(5)矿区采过煤后会地面下沉。你想,每年从地下挖走两亿吨煤,那是多大的一个空洞,难免地塌土崩,裂缝纵横。大地变成了一件碎布袍,这时需要有针线来缝补,而修补大地的最好的针线就是林和草。老王领众人到林子里去看他们的修补功夫。虽然绿风吹过,已经芳草绵绵,树影婆娑,但还是能依稀见到裂缝纵横的蛛丝马迹。有些裂缝宽能踏进一只脚,长则蜿蜒游走直到望断之处。但是所有的缝隙都有树根穿过两边,正努力将这已分家的泥土拉紧,令人想起手术后缝合的伤口。人常说地上有多大的树冠,土里就有多广的根系,这是多大的缝合力?要知道一棵耐旱树种的根可以伸出去几百米长,一丛沙柳的毛根能覆盖500平方米。就这样下面飞针走线,上面落叶填壑,接着水土弥缝,绿草盖野,还有了小动物,大地渐渐复苏如初。地球的活力只有靠动植物的生命才能恢复。我感叹这13个矿井,1000多平方公里,下面机声隆隆,乌金滚滚,上面却平静祥和,绿意盎然。
(6))为了能够俯视全景,老王领我们登上一座海拔1188米的山头。就取这海拔的吉利谐音,他们在这里修了一条“1188生态大道”。大道全长7公里,两边杨柳夹道,野花铺路,脚下按时间顺序,每隔百十米就钉有一条金灿灿的铜踏板,上面刻着一行字。起步的第一块上刻:46亿年前地球形成。以后有:……1984年起中国颁布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态法;2018年中国成立生态环境部……,共150条铜踏板。
(7)而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杆的灯箱上按“山水田林湖草沙”分类,彩绘着相关的诗词,把你带入人文之旅。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水满平川月满船,船身撑入藕花边”等。其余还有很多与生态有关的节气、习俗等内容的诗词绘画。一时绿风荡漾,神清气爽,仿佛回到唐宋陪王维、苏轼悠游于山林。你能觉得这是一座矿山吗?在这样一条大道上走着,不用讲解员你也明白,煤炭是地球给人类的珍贵馈赠,是多少亿年前由树木变成的,现在我们应该再报之以森林。
(8)树木不但给人提供了物质利用,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它是一部有生命的史书,记载着人类活动的每一个细节。神东矿这样的世界大矿,必定有一棵树见证了它的成长。于是,下午在去机场的路上,我就让老王绕路领我去看看他们最早栽的一片林子。在一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条矿区公路边我们选中了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已有碗口粗、两丈高,劲枝穿绕,松针浓密,像一个英气勃发的小伙子。正好树身的后面还保留了一小块未治理前的原生地貌,一片裸露的沙坡,让人没有忘记过去。我建议将这棵树命名为“勿忘树”,它是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
(有删改)
文本二
文章的意象
梁衡
相熟的或不认识的读者提起我的文章,大多要谈到《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被各种刊物、选本选载较多,且已收入中学课本。文章内容暂且不说,其成功很大程度得方于翟秋白故居前的那座“觅渡桥”。它正好暗合了秋白一生寻找人生渡口而不得的悲剧,成了本文的一个难得的文学“意象”。文章为思想而写,要有一个好的立意;文章又是为美而写,要有一个好的意境;而能够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象。
……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思想与美感融合后的定格,是一种图腾,是这篇文章的logo。
文学是形象艺术,是通过形象给读者传播思想、传递美感的。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全篇内容都围绕这个典型展开。散文篇幅短小,求精、求美,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铺排,于是就要寻找一个意象。意象就是散文中被诗化了的典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如窑变后的瓷器,有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是精神美的定格。是具体的形、事、情、理升华为精神之后,又落地为文还原为一种新的形态。它是原物但已不是原物,是原形但已不是原形,是文章涅槃之后的再涅槃,是高僧留下的舍利子。意象和意境都是由形象而生的美的定格,但各自的来路、出身不同。意象偏重于思想的美,意境偏重于情感的美。
小说家动笔前先找故事,散文家动笔前先找意象。
意象的构成有两部分,形象加思想。它的成立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
1.是天然存在,只能去发现,不能如小说那样人工塑造。
2.有“象”,是有形之物,能看得见、摸得着。
3.有“意”,有象征性,如茧中抽丝,作者可以从形象中抽出思想。
4.“象”要小,“意”要大。
5.“象”和“意”之间在表面上相距甚远,反差越大越好。
6.只能一次性使用,这个“意象”在你之前,别人没有发现和使用过;在你之后别人亦无法再使用,有专利性。像一颗炸弹,只能爆炸一次。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称呼工程师王义,文章起先直呼其名,后来改称“老王”,这既暗合时光的变迁,又表达了对保持水土的工作人员的亲近。
B.神东煤炭集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煤矿之一,文章将其比作“黑色的地下海洋”,既强调煤年产量高,也突出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
C.文章以“我的家乡”为例,叙述传统挖煤方式对地表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引出下文的“觉悟”,为写植树灌草等工作做铺垫。
D.30年、500万株、58万亩……文章用具体的数据,翔实而准确地描绘了神东矿的地表上林涛滚滚、水草丰美的图景。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象的“象”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意”具有象征性,可指作者从形象中抽出的思想,使用意象要努力追求独创性、新颖性。
B.立意、意境、意象是三个不同且相互联系的概念,立意赋予文章以思想,意境使文章更美,意象能把文章的思想与美感高度融合在一起。
C.“涅槃之后的再涅槃”“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形象地说明了意象的形成过程与结果,盛赞意象是经过升华、还原而形成的美的、新的形态。
D.意象是最能体现文章思想的形象,是散文中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这种典型一经诗化,就会定格为具体而又抽象的精神美。
8.文本一的第五段运用多种人称叙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
9.文本二指出散文创作中文学“意象”极其重要,请结合文本二中的内容,谈谈文本一中对“勿忘树”这一“意象”的选择与使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粱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错,同“措”。
10.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B.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C.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D.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
11.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克已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2.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13.翻译划线句子。(8分)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4分)
(2)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4分)
14.在治国理政方面孔子有怎样的见解?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今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因诸葛亮曾在此筹划伐魏之事,故名,诗人罢梓州幕还京,途经此地有感而作。②降王:指刘禅,③忝: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而惭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眼前之景,猿鸟敬畏当年的军令,风云守护曾经的篱栅,衬托诸葛军威。
B.颔联写历史之事,诸葛亮徒然挥笔运筹,而刘禅终乘驿车投降,实在令人扼腕。
C.尾联“恨有余”是诗眼,诗人进谒武侯祠,吟哦《梁父吟》,怨恨之情油然而生。
D.本诗咏怀古迹,写人烘云托月,写史虚实结合,议论抑扬交替,可谓别具一格。
16.清代王文濡评价本诗:“通用故事,操纵自如,而意亦曲折尽达。”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江城子》“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消,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儿化”是北京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化现象。②儿化往往利用卷舌作用造成一种与原有语音形式相近的新形式,从而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新的意义。③例如,“尖”到“尖儿”,“亮”到“亮儿”,儿化后词性发生了改变,词的功用得以扩大。④儿化诞生起就与附加词义和感彩相联系:可表示“细小”,如门缝儿、家雀儿;可形容“喜爱”,如胡同儿、发小儿;⑤还可带有“轻蔑、厌恶”,如败家子儿、破烂儿……⑤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具体需要看对象和情境。⑦儿化,因其在语音、词汇上的丰富功能和意蕴,得以在上千年的语言流变中发展和保存。
《红楼梦》是以北京话为语体写成的,这个语体的重要标志就是 A 。曹雪芹对儿化词的运用是独具匠心的。其儿化用语多出现在口语场合,例如在人物对话如拉家常、闲聊中。但作为统治阶级的贾政、北静王、贾雨村等则嗜好运用晦涩的文言雅文。贾府中适用儿化词语上自贾母、王熙凤下至刘姥姥、老嬷嬷等阶层。当然, B ,儿化词的表意也各异:贾母的儿化词语包含对晚辈的关爱,凤姐儿则多表现为幽默打趣,刘姥姥等下层人物多出自质朴粗俗。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20.作家汪曾祺去世后,儿子汪朗在《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写道:时间真快,爸爸走了十几年了。他要是还在,今年该是91岁了。多想当面再喊他一声——“老头儿”!请赏析句中的儿化词“老头儿”的表达效果。(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串螃蟹在门后叽里咕噜吐着泡沫。打气炉子呼呼地响。
一声鸡啼。一个金彩绚丽的大公鸡,一只很好的鸡,在小天井里徘相顾盼,高傲冷清,架上两盆菊花,一盆晓色,一盆懒梳妆。——大概多数人一定欣赏懒梳妆名目,但那不免过于雕琢着意,太贴附事实,远不比晓色之得其神理,不落形象,妙手偶得,可遇不可求。看过又画过这种花的就可以晓得,再没有比这更难捉摸的颜色了,差一点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天晓得颜色是什么样子呢,可是一看到这种花叆叆叇叇,清新醒活的动儿,你就觉得一点不错,这正是“晓色”!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两个字。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汪曾祺全集·鸡鸭名家》2019年版)
21.“叆叇”(ài dài)的本义是云彩很厚,文中加点处使用叠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画横线处“高傲冷清”后的标点在不同版本中有逗号和句号的区别,请分析这里使用逗号的理由。(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德国)席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800字。
临沭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2023.10
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错,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可知。再由后文“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可知,儒家所说的“利”是个人之私利;而由“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可知,墨家所说的“利”是公利、他利。
2.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该被摒弃”错。儒家对于“利”的学说在历史上有其作用,“应该被摈弃”之说没有历史地看问题。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二中“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可知,C项中的发明,和材料二中的公输削鹊一样,都是单纯为了展示技术之“巧”,而不是为了便利民生。
4.①材料一侧重于辩证地闸释墨家义利合一的义利观,认为墨家在主张义利统一的同时,不反对“自利”②材料二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层次探究墨家哲学的义利观,认为爱民、利民是墨家哲学的价值立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辨别不同材料侧重点的能力,报据题目要求,婴找出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侧重于辩证分析:材料侧重于从价值立场的角度看待。由此可简要概括出答案。
5.①“利”是个人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脱离了“利”而谈“义”是空洞的、没有现实基础的,人们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合理的。②“义”是社会稳定的砝码,应通过调动积极性等来发挥心理作用,脱离“义”的“利”是低缓的,社会离不开“义”。③应坚持墨子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不管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都是失之偏颇的。(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点。方面要求考生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另方面需结合自身理解加以判断和推理,有一定的灵活度。
6.B【解析】“地下海洋”指其煤田横跨3个省区,面积庞大,并非强调煤年产量高、有危害。
7.D【解析】“必不可少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故事”是小说创作的要求,不是“散文”,原文的表述是“小说创作必定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故事”。
8.①运用第二人称,与读者探讨“修补大地”的问题,如同面对面交流,亲切自然。②运用第三人称(“人常说”等),引出树具有巨大缝合力的知识,客观公允,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③运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表达对矿区生态保护成就的赞叹,情感真挚强烈。④三种人称交叉使用,巧妙切换,叙述灵活,行文摇曳生姿。(每点1分,共4分。)
9.①“勿忘树”是文中的重要意象,它是“我们”在一条矿区公路边发现的一棵最有代表性的油松,它被看作“这座世界级大矿的活的纪念碑”,被赋予告诫人们不忘过去、重视生态文明的功用,突出文章主旨。②“勿忘树”有象征意义,它粗壮、高挺、茂密,充满生机,外形上具有美感,见证着神东矿的成长,见证着矿区地表“平静祥和,绿意盎然”的景象,象征着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③将普通的油松命名为“勿忘树”,发人所未发,新颖别致;用油松来表达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保护等问题,以小见大,举重若轻。(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0.C【解析】句子大意是: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其秋”是时间状语,其后断开,排除AC。“阳虎”是“因囚桓子”的主语。应在“阳虎”前断开,排除D。
11.A【解析】前一个解释为“恢复”,后一个解释为“补救”。
12.C【解析】“力排众议”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力排众议”无中生有。
13.(1)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关键词:平地、覆、菁;句意各1分)
(2)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关键词:笔、削、赞;句意各1分。“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14.(1)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2)任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3)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解析】找出孔子在治国理政方面观点或做法。“政在选臣”的意思是: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由此可概括为“治国理政关键在于选用正直贤能的大臣”。“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的意思是;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由此可概括为“任用正直的人,拼弃邪曲的人,从而感化邪曲之人”。“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的意思是;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这是强调执政者要以身作则。每点1分。
15.C【解析】“怨恨”错,应为“遗憾”。
16.①借典抒情,表意曲折。借用管仲,乐毅的典故,曲折表达了对诸葛亮才高功败的遗憾之情。②借古喻今,抒情委婉。写诸葛亮才比管乐,而终因关张命丧而大业未成,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③以虚衬实,情感含蓄。虚写历史,实衬现实,借写管乐、武侯、关张,含蒿表达现实中诗人壮志难酬的遗憾。④问而不答,蕴藉无穷。关羽、张飞殒命后诸葛亮的结局如何?下句设问而不答,遗憾之情蕴藉其中。(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
17.(1)尘满面,鬓如霜(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8.第②句,将“造成”改为“生成”;第⑥句,但其表示褒贬爱憎也需要看具体的对象和情境;第⑦句,将“发展和保存”改为“保存和发展”。(每处2分,修改全部正确得6分)(原文语病:第②句中,“造成”理解为导致,引起,一般指不好的结果。第⑥句中,“具体”不应修饰”需要“,应修饰“对象和情境”;第⑦句中“发展和保存”有误,应修改为“保存和发展”。)
19.A引入儿化词 B人物身份不同(每空2分)
20.体现了汪曾棋和儿子关系的融洽,(1分)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亲昵和深情。(1分)
21.①“叆叇”本义是云彩很厚,这里借助云彩的层层叠叠来形容菊花花瓣的繁复。②使用叠词,强调了繁复的程度,形象生动地写出菊花盛放的美丽。(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2.①逻辑上:这句话写了叙述者先被鸡啼牵引视线,后以公鸡的高冷顾盼带出架上菊花,由低到高,视角转换自然流畅。②意境上:由公鸡的高傲冷清再联系到架上的菊花,二者形神毕肖,色彩华贵,与意境协调。句意联系紧密,可以用逗号。(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3.【作文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选自德国著名作家席勒的一句话。其中,“舞台”指的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出出未经排练就登台上演的戏剧,每个人都在这个人生的大舞台上表现着自己,因此“角色”一词就有了其比喻义,指“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类人”。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不同的平可能会侧生出不同的角色。同时,有些人离开了好的背景平台,可能一无是处。但是,若我们当好自己的人生的演员,演好每一个角色,不论有没有这个平台,或者这个平台如何,都不会影响我们发光发热。
【参考立意】①找准舞台,让自己成才。②我们应当努力扮演属于自己的人生角色。③上演精彩人生。④依据自身优势,寻找合适角色。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限邑,字仲尼。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摆设各种礼器,学习模仿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孔子的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枢停放在五父之衢,是出于谨慎从事的考虑。限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父亲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楚子病危,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一定有才德显达的人。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难道他不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如果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孟楚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习礼仪。孔子三十五岁时,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鲁国大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与齐景公交往。孔子四十二岁时,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矛盾。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扭阻止了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了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才释放了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季氏自己也僧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的家臣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了,退居整理《诗》《书》《礼》《乐》,弟子众多,从远方而来,都来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回答说:“治理国政最主要的是选择贤能的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政,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摒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即使鼓励下面的人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资料编写了《春秋》,《春秋》的文辞简练而义旨博大。孔子为官时,审理诉讼案件,有应该和别人共同商议的文辞,从不独断判决。到他撰写《春秋》时,当写的就写,当删的就删,就连子夏等这些(擅长文学的)弟子也不能增删一个字词。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这天去世。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三年过去了,弟子们为老师心里守丧已毕,互相诀别而离去,就哭了起来,各又表达哀痛之情:有的弟子又留了下来。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前往移居孔子墓旁安家居住的有一百多家,因此命名这里为孔里。鲁国世世代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坟墓,儒生们也在孔子基前讲演礼仪。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常先去拜谒孔子庙,然后才去处理政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