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10:11:15

文档简介

语文答案
D
2. C
3. A
进行对比论证。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将屈原、孔子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性格气质的相同做对比,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的影响相比较。突出(衬托)强调屈原人格美。
5. ①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②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③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C
D
①开头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为后文李直父子不关心李响等情节埋下伏笔,李响偷偷离家,李直出生的时候不知道爹是谁,是后文对开头“李直讨厌李响”的原因的解释,前后形成照应。②李响抱怨李直他们不关心自己,为后文李游一直不知道李响的事迹埋下伏笔,后文导游的讲解印证了前文李响说的去南泥湾开过荒的话语,前后形成照应。③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情节发展合理,能沟通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塑造人物,表达主题。
9. ①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②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③幻想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
10. B
11. B
12. A
13. (1)(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
(2)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14. ①宣帝让苏武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
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
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
A
16. 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叹和报国无门的愤懑。
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
①.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②.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 弊在赂秦 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 蜂房水涡 ⑥.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①身体力行 ②异曲同工 ③并驾齐驱(相提并论)
19. 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表现手法也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点(或倾向),这与他提倡复古、反对骈文的做法是吻合一致的。
20. D
21. ①不足以挡住被大风吹动的大门 ②也挡住了陆谦等人入庙的可能 ③林冲才能在门里听得仔细真切
22. ①挡门作用和隔离作用。②其他作用如:可衬托林冲的武艺高强。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而林冲则是“轻轻把石头掇开”,可见林冲确实武艺高强,力大无比。再如:使得陆谦等人的富贵梦化为泡影。陆谦等人眼看大功告成,本以为富贵就在眼前。可恰是这块大石头的阻挡、隔离,让一切阴谋暴露。陆谦等人的荣华富贵、仕途命运、美好未来皆因这块大石头的阻挡而化为泡影。大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语段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语段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语段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屈原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他改变了诗歌作者不被重视的趋势。
B. 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 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人格影响了先秦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 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 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论是提起屈原,还是提起屈原的作品,后人会更集中地想起其伟大崇高的人格。
B. 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能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C. 陶潜、李白、杜甫像屈原那样追求在作品中表现伟大崇高人格,对后世影响更大。
D. 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
3. 下列《屈原列传》中有关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3分)
A.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C.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 语段二为何要提到孔子、孟子、荀子、庄子?请依据文本简要说明。(4分)
5. 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们早已等在那里了。我拿出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这下我可急坏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地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 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 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7. 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 “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 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 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8. 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伏笔,请结合文本,选取两处进行分析,并简单说说这种手法的好处。(6分)
9. 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节选自《汉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B. 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C. 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D. 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崩,古代常用山塌下来作为比喻天子死,故帝王的死为“崩”或“山陵崩”。
B. 朔:古代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日子有特定名称,称每月最后一日为“朔”。
C. 祭酒,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成为学官名,有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
D. 坐,有“以……的罪名”或“因……犯罪”的意思,文中指因犯罪被处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武回到汉朝后,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参与了上官安的谋反,苏武受牵连被捕。
B. 昭帝去世,苏武因为曾以原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登基之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
C. 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过去典章制度,出使不辱命,昭帝遗言也讲到这些,宣帝又启用苏武任右曹典属国一职。
D. 苏武获得了朝中许多任的敬重,如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舅舅平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14. 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的开头体现了作者流落他乡时的感伤,所以他只能用高声吟咏楚辞来庆祝端午节。
B. 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C. 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
D. 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
16. “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来论证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从而说明能否以诚相待是事业成败关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古讽今是古代文人创作时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苏洵在《六国论》的开头先用“____________”归纳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又在结尾处用“________________”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3)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__________”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韩愈积极地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他不仅大力提倡秦汉以前的古文,而且还 ① ,以自己的亲身创作实现自己的主张,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马说》等。
韩愈不仅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在诗坛上也独树一帜,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 ② 之妙。某些思想内容不仅一以贯之,表现手法也具有明显的散文化,这与他提倡复古、反对骈文的做法是一致的。韩诗的另一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以文为诗和涉险猎奇,构成了韩愈诗歌宏伟奇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为“硬体诗”。韩愈在中唐诗坛上的贡献是突出的,他别开生面地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韩孟诗派,与当时的“元白诗派” ③ ,两个诗派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史铁生《我与地坛》)
B. “唉,天可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郁达夫《故都的秋》)
C.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朱自清《荷塘月色》)
D. 钟扬带着学生……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三次提到了一块大石头:“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二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作为道具,这块“大石头”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风大雪大,门必须关上,大石头的作用无可替代。供桌,太大,难以移动,即便林冲能挪过来,也不便下文林冲突然开门冲出去杀敌;香炉,太小, ① ;花枪,是武器,不能离身,更不能以此当作顶门的杠子。因而,此处就需要一块大石头。而恰好,旁边就有这么一块。
② 。这样,林冲和陆谦等人就不能直接面对面。因此,这块石头挡住了门,陆谦等人才能在门外庙檐下悠闲观火,没有任何保留地道出所有阴谋; ③ ,才能激起心底的怒火,才能狠下死手,报仇也就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 简要概括文段中介绍了作为道具的“大石头”的哪些作用?除此之外,你认为“大石头”在小说中还能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郭川,“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在42岁时却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不停刷新自己和中国的帆船运动记录。他说帆船运动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东西”,“回归了真实的自我。”2016年10月郭川在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时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
有评论认为,郭川不甘于平庸,追求有生命厚度的生活方式凸显了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精神;当芸芸众生沉湎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也有评论认为这种个人用帆船航海所面临的巨大生命危险的行为,是否值得?他的离开,是否对亲人构成一种不负责任和伤害?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