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西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10:31:14

文档简介

重庆市西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 文 试 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3年10月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杰作”。它无疑是变化的,但又 “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这不仅仅表现在虽历经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但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中国的都城史始于何时现无定论,但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之于政权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人们
认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居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择中立国的原则,将都城视为“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显了都城的神圣性,也进一步突显了都城的优越性及作为枢纽的地位与功能。由于都城为“帝居”,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周公之后,择中立国的原则不断得到认同和发展,荀子提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否处于天下之中,成为一个地方是否适宜作为都城的首要标准。一旦选址确定,人们又进一步通过都城建设来强化其“天下之中”的特性。后世在都城建设实践中,运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以正四方”,或者在都城四郊设置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礼仪建筑。都城中轴线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正是择中立国原则不断发展和实践的结果。都城中轴线总是南北方向,居于都城的中间,重要的礼仪建筑位于线上或两侧,对都城规划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 第1页(共10页)
目前关于都城中轴线的起源时间虽有不同观点,但最保守的说法也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有一
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之后,历代都城建设中都注重中轴线的应用,蒙古人建元大都,汉族人建明北京、满族人建清京师,无不在中轴线上下功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
“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历史悠久。《尚书》中已有对“中”“和”的深刻
思考,其中《大禹谟》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到《礼记·中庸》,进一步
厘定了“中”“和”的概念和重要价值,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境界,表现在天地各安其位。运行有序,万物各尽其性,繁荣生长,也即《中庸》所说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宇宙和谐。
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
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分析宫殿命名及其名称的变化可以窥见全豹之一斑。明朝北京紫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皇极”“中极”“建极”出自《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解释:“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可见对“中”的推崇。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殿中匾额则分别为“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
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表达了对“和”的追求,三大殿的匾额则直接承袭了明代的
名称,彰显了对“中”的期许。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勃《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脉传承》)材料二:
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
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吕舟说:“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类型、功能和等级有别,皇宫、官署、民居、寺庙、祭坛等建筑形态错落有致,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中轴线上的一些现代建筑也表达了礼制观念,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
对于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被采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
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 7.8 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 16 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
(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语文 第2页(共10页)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周初年周公选择都城除了找“地中”所在之外,也考虑了当地的社会人文基础。
B.“择中立国”的原则被后人传承和发扬,都城中轴线在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C.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明清故宫三大殿的名字都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D.“择中立国”的“中”和“贵中尚和”的“中”的意思异中有同,强调的都是中庸平和。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北京中轴线“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今天它仍然保持
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
B.虽然起源时间存在争议,但都城中轴线的历史悠久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承认北魏洛
阳城内是有中轴线的。
C.材料一通过引用《大禹谟》中的“十六字心传”,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遵从‘贵
中尚和’理念”的观点。
D.两则材料都认为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和”,材料一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从
建筑名称的角度分析。
下列对北京中轴线上建筑的解说不能直接.支持“北京中轴线体现礼制观念”观点的一项 (



)
是( )(3分)
A.用“太和”给建筑命名。表达的意思是天地祥和,海内清平;象征着国家政治太平,
百姓安居。
B.北京先农坛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建筑群相对应,是明清皇家祭祀先农诸
神的场所。
C.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修建
的纪念碑。
D.故宫又称紫禁城。天帝居住在紫微宫,由于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
称“紫禁”。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和理念。(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第3页(共10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咳嗽天鹅
铁 凝
天越来越冷了。刘富鞧在被窝里想,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刘富在镇上给镇长开车,把车拾掇得挺干净。刘富爱干净,后来去外边开过眼界,变得更
爱干净,并且滋长着一点从前并不明显的小傲气。比如他经常对香改说:“就你,要不是为了让我妈高兴,打死我也不会娶了你。”
香改是刘富的老婆,人长得好看,却生性邋遢,手脚都懒。结婚之后,刘富从来没在自家
的大衣柜里找到过要找的衣服。这很让刘富受不了,就为了这个,他和香改闹起离婚。香改抵抗不住刘富的坚决:“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大声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没有一天断过。
现在,刘富钻出被窝,西屋响起香改的咳嗽声。刘富朝东窗根望望,窝棚里的天鹅好似响
应着香改的咳嗽,伸出雪白的长颈也“咳、咳、咳”地叫起来。每逢这时刘富就想:怨不得这天鹅名叫咳嗽天鹅呢,一叫还真像咳嗽一样,可真不怎么好听。
两个月前刘富和镇长去了一趟内蒙古蓝旗看亲戚,临走时亲戚用个竹筐把这只从芦苇丛里
拾来的病天鹅塞进“奇瑞”的后备厢。回家后镇长说没工夫管病鹅,就把“麻烦”留给了刘富。这鹅耷拉着脖子,毛奓着,一看就是只病鹅。他讲究干净,打算过几天把它给出去。
女儿正念初中,上网查了这只鹅的学名应该是大天鹅,也叫咳声天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刘富尤其记住了咳声天鹅四个字,只是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
刘富虽然对它很不耐烦,但还是和女儿研究起怎么给它治病,网上说天鹅容易患肠胃炎,
刘富观察后猜这只鹅说不定得的是肠胃炎,就大胆给它用氟哌酸加黄连素,只两天,这鹅竟然好了起来,也吃也喝了,每天吃家里一个鸡蛋,刘富很心疼。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问好似的。常常在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
好似迫不及待和天鹅比着赛。刘富不为天鹅的“问候”所动,他只觉得自己倒霉,稀里糊涂家
里就添了女人的咳嗽和咳嗽的天鹅。
一天早晨,刘富迎接了天鹅的问候之后,见它步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稳,
走又走不好。刘富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原来天鹅的脚蹼干裂了。刘富的脚就在这时也突然不自在起来,脚趾缝之间像有利刃在切割,凉飕飕地刺痛。女儿放学回来,刘富催她赶快上网再查,原来天鹅离开水过久脚蹼就会皴裂。刘富这才用心想想“候鸟”这个词。天鹅是候鸟,小镇既
寒冷又没水,能管天鹅一时,却管不了它的一世。
哪里能管它的一世呢?
女儿想了想说:动物园。
省城动物园有个天鹅馆。刘富查看网上的图片,见天鹅们成双结对地在天鹅馆的水池里自在地嬉戏。女儿查到了天鹅馆的电话,通话后对方同意接受这只天鹅。
晚上,刘富把香改叫到东屋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你把咳嗽治好。
语文 第4页(共10页)
香改“咳、咳”两声没说话,刘富只当是同意。
中午之前他们就顺利到了省城,刘富搬下装着天鹅的竹筐对车上的香改说,你就坐在车上等我,一会儿我就出来。
刘富很快就找到了天鹅馆:敢情有这么一大片水啊,三十来亩吧。景班长打量着他怀里的
竹筐说,不错,是大天鹅,我们这儿最多的就是大天鹅……刘富想亲眼看见裂了脚蹼的咳嗽天鹅下水入池,他也就算对得起它了,也就算了了一桩麻烦事。
快中午了,景班长说吃了饭再走。
一会儿粉条菜端上来了。
一会儿管理员叫景班长出去了。
一会儿景班长回来了。
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大块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
刘富说这是鸡呀?景班长说是鹅,你送来的那只天鹅。
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的样子。
景班长只好给他解释说,动物园医生已经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结果是它太老了,足有25 岁了,体内脏器严重老化,基本不再有存活的意义。
刘富说多老算是老啊。
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25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
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景班长说我们养这么一只老天鹅所要花费的成本你想过没有?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眼前一个酒杯。当他发动车子时,才
觉出从脚趾缝传来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这钝痛从下往上弥漫开来。该怨谁呢,他想不清楚。回到家又怎么向女儿交代呢,他更想不清楚。
这时从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嗽声,刘富心里一惊:这不是我那咳嗽天鹅吗?他的脖子僵直
着不敢回头,生怕一回头那咳嗽声便消失了。但咳嗽声没有消失,只是由“咳、咳、咳”变成了“吭、吭、吭”,像是怕人不耐烦捂住了嘴。刘富迟疑地扭转头,他看见了歪坐在那里不急不 火的香改。
刘富如果不在这时往后看,他就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大半天时间他已经把她
给忘了,他原本要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香改的咳嗽,也同样不喜欢天鹅的咳嗽。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很没有成色。但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
刘富发动了“奇瑞”,要快些回家。他想,往后给香改治咳嗽还有的是时间,又为什么非在今天不可呢?
(有删改)
语文 第5页(共10页)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咳嗽天鹅没有死在普通的百姓家中,却死在懂得照顾天鹅的动物园工作人员手上,这
充满讽刺意味。
B.将天鹅肉烹饪而食不仅吞噬掉天鹅本身,同时也吞噬掉了刘富向往美好的内心,也画
上了一个让人心酸的句号,发人深思。
C.天鹅在家里是“雪白的长颈”,在动物园是“灰褐色的大块的肉”,强烈的视觉冲击,
带来灵魂的震撼。
D.本来铁了心要和香改离婚的刘富,却因为天鹅之死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从而放弃了
离婚的念头。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作者通过咳嗽声相似这一点巧妙地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连接起来,构思
用心,叙事讲究,内涵丰富。
B.本文以悬念开篇,引发读者兴趣,接下来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刘富得到天鹅的由来、
喂养的经过及送走天鹅的原因。
C.刘富“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运用比拟的手法,
形象生动,意在批判动物园宰杀老天鹅的冷酷。
D.小说以小见大,借助一个庸常的生活琐事,把读者导向了一个生活哲学的境界,体现
了作者对现实的细腻冷静的体察。
赏析小说以“咳嗽天鹅”为线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中咳嗽天鹅的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
恐其不至于大也。诗曰:“蔽芾甘棠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传》曰:“自陕以东者,周公主之,自陕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
甘棠之下而听断焉,陕间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咏之。善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夫诗,思然后积,积然后满,满然后发,发由其道,而致其位焉。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
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顺安万物古圣之道几哉!
仁人之德教也,诚恻隐于中,悃愊②于内,不能已于其心。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见天
下强陵弱,众暴寡,死伤系虏,不忍其然。是以孔子历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烝庶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
语文 第6页(共10页)
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思施其惠,未尝辍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诵其文章,传今不绝,德及之也。《诗》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谋。”此之谓也。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褅尝,非求报于鬼神也。山致其高,云雨起焉.;水
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禄归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古者,沟防不修,水为人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四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教之辟地
垦草,粪土树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周室衰,礼义废,孔子
以三代之道,教导于后世,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注:①甘棠:落叶乔木 ②悃愊:至诚,诚实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尊 A 其人 B必敬 C其位 D顺安 E万物 F古圣 G之道 H几哉!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庙,本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文中指的是祖先。
B.《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思想。
C.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和《劝学》中“圣心备焉”的“焉”用法相同。
D.后,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历来说法不一,可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亦可
指禹、契、后稷。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召公爱护百姓,深受爱戴。他在向朝廷陈述职守时,因为不想影响农事,为此在甘棠
树下审断案件。
B.没有一位国君接受孔子的德政,孔子痛心隐退,编撰《春秋》,使后人了解远古帝王施
行的德政。
C.暗中施恩行善的人,必定会得到明显的回报,不显露自己有高尚品行的人,必然会有
显著的名声。
D.古代圣明的君王像爱护婴儿那样关心爱护他的百姓,用道德教化他的百姓,却从不求
回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天下强陵弱,众暴寡,死伤系虏,不忍其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后”的布德施惠具体体现在哪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第7页(共10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水(节选)
张养浩
诗磨的剔透玲珑,酒灌的痴呆懵懂。高车大纛①成何用?一部笙歌断送。金波潋滟浮银瓮,
翠袖殷勤捧玉钟。对一缕绿杨烟②,看一弯梨花月③,卧一枕海棠风④。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
丞相府帝王宫?
注:①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②绿杨烟:宋代宋祁《玉楼春·春景》诗有“绿杨烟外晓寒轻”句。
③梨花月:宋代晏殊《寓意》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句。
④海棠风:元代元好问《雪岸鸣鹌》诗有“秋千红索海棠风”句。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最高歌兼喜春水”为曲牌名,它规定了曲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有时还和情
感有一定关联。
B.起首两句运用对比。用醉心于诗的“剔透玲珑”和沉醉于酒“痴呆懵懂”形成对照,
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取舍。
C.五、六句铺叙了抒情主人公美酒当前、美人在侧的生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饱满
酣畅,用语考究华美。
D.七、八、九句作者连用三个“一”字组句,有一种整饬之美,既增加了文字的音乐性,
又有助于呈现风物的美好。
“对一缕绿杨烟,看一弯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李白蔑视权贵,自信洒脱,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这与《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白描手法描写外貌,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生 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 中的“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又与李白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境相通。
语文 第8页(共10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如果说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节是“骨骼”,那么细节无疑是作品的“血肉”。无论是写人、绘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造境,都离不开绵密丰满、丝丝入扣的细节描写。
文学叙事之所以引人入胜,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
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的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
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 ① 、感同身
受。细节是对于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
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个脸部表情、一条皱纹、一块衣襟上的污迹,也可以是一个街景、一
面悬崖、一阵掠过森林树梢的风声或者一辆斜倚在墙角的自行车。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
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 ② 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
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中国经典文学之中,《红楼梦》之所以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的细节再现。否则,人们无法想象
那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
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赖所谓的灵感或者想象力。出神入化的细节有时是 ③ ,
更多的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充分的历史知识、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只有了解足够的背景资料,作家才能知道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家穿什么服装赴宴,或者一个被房贷压得喘不过
气的小职员收到一份婚礼请柬时的尴尬表情。总之,细节并不是文学之中无足轻重的存在,相反,细节的展开几乎凝聚了一个作家全部的修养。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文学的细节可以是一个表情、一条皱纹、一块污迹、一个街景、一面悬崖、一阵风声或者一辆自行车”,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
果更好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2023年7月,第 5号台风“杜苏芮.”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强势登陆。截至7月28日,台风 “杜苏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 5227 万元。不过,与它的超强破坏力相比,“杜苏芮”这 (


)
个名字却显得十分小清新。人们怎么给超强台风起了这么个名字呢 从“山竹”“玉兔”再到如今的“杜苏芮”,这些千奇百怪的名字究竟从何而来
语文 第9页(共10页)
台风是一种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强烈气旋,这种气旋可以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所以同一时
间内可能会存在多个台风共舞的现象。 A ,1997 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规范台风命名。
①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②其命名方法是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提供10个名称,这140个名称共同组成一个台风命名表。③台
风形成之后,就按照命名表的顺序,依次命名。④这些名称大多涉及神话、星座、诗词、动植物,充满地区特色。⑤如中国提出的10 个名称分别是海葵、银杏、风神、杜鹃、木兰、悟空、
白鹿、海神、电母、海棠。⑥这次登陆的“杜苏芮”是以韩国提供的名称,在韩语里是“鹰”
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 B 。⑦但是,一旦台风“作恶多端”——即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
重大的人员伤亡时,为了防止它与后面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可将其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留给这次台风。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词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
威”。
D.“小胖墩儿”竟然是他们几个当中跑得最快的。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A
B
文中第二、三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写出修改意见,使语言和标点符号使用准确恰当,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套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说苑·贵德》展现了古人对“德”的崇尚。其中“君子致其道
德,而福禄归焉”一句说的是君子达到高尚的道德境地,福运与禄位就归于他了。这句话表明了“德”与“得”的关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王双颖 审题人:余 攀)
语文 第10页(共10页)重庆市西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参考答案
D(“强调的都是中庸平和”错误。“择中立国”的“中”强调地理位置,“贵中尚和”的“中”强调中庸平和。)
B(A.不合文意,“主要体现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错误,由原文“这不仅仅表现在虽历经风云变幻、政权更迭,但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可知,原文说的是“不仅仅表现在……更表现在……”,而不是“主要体现在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C.“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遵……理念’的观点”错误,论证的是“‘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历史悠久”的观点。D.张冠李戴,“材料一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从建筑名称的角度分析”错误,材料一是“从建筑名称的角度分析”的,材料二是“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的。
A(对“太和”的解说,突出的是“和”,不能直接支持“北京中轴线体现礼制观念”的观点。)
①整体是总——分结构。文章先提出北京中轴线传承中华文脉的观点。然后从“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2分)②局部是并列结构。“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是并列结构。第二、三自然段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第四、五自然段论证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了“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2分)
①“中”,都城是择中而立,最高执政者“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而中轴线居于都城的中间,明朝三大殿的改名体现了对“中”的推崇,清朝三大殿的匾额彰显了对“中”的期许。②“和”,中轴线上的建筑种类繁多,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命名表达了对“和”的追求。③“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以及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不同类型、功能和等级的建筑充分体现了“礼制”观念。
B(“同时也吞噬掉了刘富美好向往的内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但咳嗽声没有消失”“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等内容可知,刘富在“咳嗽天鹅”被杀之后,让他很震惊,促使他意识到自己对待妻子香改不够宽容,明白了妻子是多么需要他的爱惜和呵护,所以,并没有吞噬掉“刘富美好向往的内心”。)
C(“比拟”“意在批判动物园宰杀老鹅的冷酷”错,不是比拟,是比喻。意在表现刘富的感同身受,他内心的痛苦与怜悯。)
①结构上,以“咳嗽天鹅”的故事巧妙地勾连起刘富与“香改”和“天鹅”两种关系,结构紧凑便于叙事;②内容上,以病且老的天鹅作为试金石,刻画出变得有人情味的刘富,理性却不尊重生命的景班长等人物形象。天鹅“咳”声的停息引发人们反思如何对待生命,对待身边人。
①采用欲抑先扬/对比/突转的手法,前文叙述咳嗽天鹅被送到了天鹅馆,似乎有了理想的归宿,结果却反遭劫难,出人意料。②借助铺垫/伏笔的手法,前文透露天鹅馆里最不缺大天鹅,以及用餐期间景班长进进出出,都暗示了咳嗽天鹅的命运,因而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BDF(句意:尊敬那个人必然会敬慕他住过地方,顺从事理,安定万物,古代圣君治理天下的途径我有希望达到了。“尊其人”,动宾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必敬其位”,“其位”作“敬”宾语,后面D处断开;“顺安万物”,动宾结构,句意完整,F处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
C(C.错误。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末语气词。句意:云雨就从那里升起了。/圣人的心境就具备了。)
A(“述职”,在这里指赴任、就职。)
(1) 百姓赞叹他的美德,并向他表示自己的崇敬,甘棠树(因召公曾经居住过)都能被保护而不被砍伐,政令教化怎么会不能推行呢?(致-表达,1分;不伐-不被砍伐,1分;政教——政令教化,1分;恶-怎么,1分)
(2) 他见到天下强大的欺侮弱小的,人多势众的欺凌人少势孤的,或死或伤,被捕被掳的,不忍心他们这样。(强-强大的,1分;陵-同“凌”,欺侮,1分;暴-欺凌,1分;系-捆绑,1分)
(1) 大禹治水,让百姓有住处。
(2) 契教化百姓,教导百姓学习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的相处之道。
(3) 后稷教百姓开垦土地、施肥种粮,得以自给自足。
B(无对比,也无取舍。)
①面对一缕杨柳轻烟,眼看一弯梨花明月,头卧一枕海棠清风。皎洁明亮的月光之下,微风夹杂着海棠香气拂面而过;(1分)②“绿杨烟”“梨花月”“海棠风”运用排比和化用的手法,句式整饬,语言典雅,将作者的生活环境渲染得十分雅致;(排比1分,化用1分,句式整饬1分,语言典雅1分)③作者将自己隐逸的生活描写得乐趣备至,令人心驰神往。面对极为寻常的田园生活,在摆脱了俗世羁绊、无牵无挂的作者心中,这一切十分惬意。(1分)
(1)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2) 尘满面,鬓如霜。
(3) “海上明月共潮生”“愿逐月华流照君”
①“如临其境”“身临其境” ②“不可或缺”“必不可少” ③“妙手偶得”“灵光一现”
①原文是“可以是……也可以是”,有分类意识,把细节分为了人物类、自然生活场景类,关联词让语意更顺畅。(2分,找出关联词的差别1分,写出“分类意识”1分)②原文中的“脸部”“衣襟上”将对象聚焦(1分);“掠过森林树梢的风声”“斜倚在墙角”更有画面感,显得更生动(1分)。体现细致的观察,展现了生活的细节。
D 原文是表示特定称号,称谓。(A.表示强调突出;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讽刺、否定;D.用于特定的名称。)
A.为避免台风名称混乱(得分要点:“避免” 分,“名称混乱”1 分 )
B.台风命名表固定不变(得分要点:“命名表”1分,“不变”1分)
④在“涉及”后面加宾语“等内容”
正确句子:这些名称大多涉及神话、星座、诗词、动植物等内容,充满地区特色。
⑥把“以”换成“由”
正确句子:这次登陆的“杜苏芮”是以韩国提供的名称,在韩语里是“鹰”的意思。
⑦把破折号改为逗号;或者去掉“即”
正确句子1:一旦台风“作恶多端”——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时
正确句子2:一旦台风“作恶多端”,即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时
(写出序号1分,写出修改意见1分)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成长;唯恐他不能长大。《诗经·甘棠》说:“枝叶繁茂的甘棠树,不要修剪砍伐它,这是召伯住过的地方。”《公羊传》上说:“自陕以东的地方,由周公主管;自陕以西的地方,由召伯主管。”召公前往任职,正当采桑养蚕的时候,他不想使民事受到影响,所以没有进入城中,就居住在甘棠树下,并在那里听取诉讼审断案件。陕地的百姓,都能各得其所。因此后世的人怀念并且歌唱他。认为他好所以称道他,称道他还嫌不够,所以就赞叹他;赞叹他还嫌不够,所以便歌唱他。诗歌,是由思念然后积蓄在心里的,积蓄后逐渐盈满,盈满后就要发泄出来;发泄要经过一定的途径,而后达到一定的程度。百姓赞叹他的美德,并向他表示自己的崇敬,甘棠树都能不被砍伐,政令教化哪能会不推行呢?孔子说:“我通过《甘棠》这首诗,看到了对祖先的崇敬。特别尊敬那个人,必然会敬慕他住过的地方;顺从事理,安定万物,古代圣人治理天下之路就有希望了。”
仁爱之人的道德教化,确实是出自内心的同情,发自内心的至诚,这在他心中是不能消释的。所以他治理天下,如同拯救落水的人。他见到天下强大的欺侮弱小的,人多势众的暴虐人少势孤的,或死或伤,被捕被掳的,不忍心他们这样。因此孔子游说了七十二个国君,希望有一次实行仁道的机会,就能施行他的德政,使百姓都能得到完全养育,民众安居乡土,万物和顺繁盛,各自快乐地得到自己的归宿。但他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愿望,所以他看见被捕获的麒麟就流泪哭泣,痛心他的仁道不能推行,恩德不能传遍天下,于是便隐退而撰著《春秋》,以阐明远古帝王的主张,以此昭示后人。他想要施行素王的恩惠,从未停止和遗忘。因此历代帝王尊崇他,有志之士效法他,诵读他的文章,一直传到现在也未曾中断,这是他的道德达到了这一步。《诗经》上说:“赶着车马不停地奔驰,忠实地询问和筹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圣明的帝王颁布德政实施恩惠,不是要向百姓求得回报;四时祭祀天地山川先祖,不是要向鬼神求得报偿。山达到一定的高度,云雨就从那里兴起;水达到一定的深度,蛟龙就在那里出生;君子达到高尚的道德境地,福运与禄位就归于他了。那有阴德的人,必定会有人世间的回报;有不愿显露自己高尚品行的人,必定会有显著的名声。古时候,沟渠堤防没有修整,洪水成为人们的祸害。大禹开凿龙门山,劈开伊阙,平整土地,治理水患,使百姓能在陆地安居。那时百姓不相亲爱,五伦不顺,契就用君臣之间的礼义,父子之间的亲缘关系,夫妻之间应有的区别,长幼之间应遵循的秩序,来教导他们。那时四方农田郊野未经修整,百姓粮食不够吃,后稷就教他们开荒除草,施肥种谷,让百姓家家自给,人人富足。所以尧、舜、禹三王的后代没有不称王的,那是因为他们积有阴德。后来周王室衰微,礼义废弃,孔子用夏、商、周三代的治道对后世的人们进行教导,他的继承人至今没有断绝的原因,那是因为他有美好的道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