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 10 月份阶段性测试
6. C C.“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错。这篇小说情节比较平淡,
没有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特点。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7. D D.“语言华丽”错。应是语言朴实,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
1. D D.“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错,二者的原则并非“拿来主义”,而是认为传统文化可 8. 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文章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评价,刻画了萧明具有新思想的青年精于指挥,领导
转化为先锋思想。 大家抗日救亡的形象。②语言描写,体现了萧明的治军艺术,具有亲和力。③动作描写,刻画出萧明主
2. A A.“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错,“氛围感”这一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是对《论语》文学性的 动为大家担任警戒任务的身先士卒的形象。
肯定。故选 A。 【8 题详解】
3. B 材料二的立场是:以当代人在经验、思考解读经典,让经典与时俱进。 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如“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一
A.立场是借鉴外来文化,吸取其精华;B.“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立场与材料二最为接近。 路上,他同游击队员们一样忍饥挨饿、饮风宿雨,受尽了辛苦。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评价,刻画了萧明
C.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D.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 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聪明机智、勇敢善战,也精于指挥,领导大家抗日救亡的形象。
材料二立场不一致。 ②语言描写。如“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
4. 示例一:矛盾。①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是一些陈腐的观点,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教条,颓废和厌 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萧明作为有理想、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书生从军,用“弟兄们”而
世的气息,故而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②于坚则认为《论语》已从教 不用“同志们”这一称呼,体现了萧明的治军艺术,具有亲和力。
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 ③动作描写。“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
示例二:不矛盾。①虽然从表面上看,鲁迅与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问题上是矛盾的,但 向对面的小山上去……”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萧明主动为大家担任警戒任务的身先士卒的形象。
其实质都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②二者表面上的分歧,是源于不同时代的特点。在鲁 9. ①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迅的时代,“中国书”是僵化的,远离生活与时代,而当下在怀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曾被教条化的《论 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描写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渲染、衬托了战争
语》回归了现实生活的土壤。 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4 题详解】结合材料二“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 【9 题详解】①由“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
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可知,鲁迅认为,“中国 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
书”大多观点陈腐、令人窒息,充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 便滚在天井中”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描写不忍卒睹的扫荡后的村庄景象,不惜笔墨,
的外国书。其实质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 直面淋漓的鲜血,表现“血写的事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揭露鬼子的残暴和令人发指的罪行;描写时,
结合材料二“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人如身临其境。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可知,于坚认为《论语》已从教条 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读《论语》了。其实质也是认为《论语》并没 ②由“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
有脱离生活和时代,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 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可知,作者采用移情手
这是一种探究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以上内容,从“矛盾”与“不矛盾”两个角度切入分析均可。 法,描写了狗的仓皇,羊的悲鸣,麻雀的寂寞,表现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物犹如此,人何以
5. ①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 堪”,渲染、衬托了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②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 10. BDH(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
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 11.D[“静而后能安” 中的“安”字为“性情安和”。]
【5 题详解】①价值及特点简介:结合材料一“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 12.C[“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错 ,还有“恃外”这个原因]
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 13.(1)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
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 会失败。(4 分,“民”“几”“慎”各 1 分,句子通畅 1 分)
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材料二“《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
(2)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 补救众人所犯
地位”可知,《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
的过错 。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4 分,“贵”“复”“为”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
②阅读方法指导:结合材料二“读《论语》要思,要体会”“《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这 14. 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1 分)
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能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1 分)
读《论语》了。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 ③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依。“道 ”为“法 ”的基 础;“法 ”可
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
1
{#{QQABbQQQoggIABBAAQgCAw3iCgGQkBECCAoOgBAMIAAAAANABAA=}#}
维护“道 ”。( 1 分 ,能够进行相应评析 ,言之成理即可) ③炼字追求“奇”。“盘”“投”“曳”“迟”等词的选择独具匠心。比如,“曳”字既写出了蝉声悠扬的
参考译文:(一) 声音特质,同时刻画出了蝉声划过空中,将止未止的动态情状,别致新颖。又比如,“泛觞迟”的“迟”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 。彰明法度 ,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 字,既写景,又出情,点出诗人对着泉流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坐出神的情态。
奸臣就停止作恶 。忠臣自我勉励 ,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 ,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 ④造境手法平中见“奇”。颔联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叫着飞过别枝,
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 绘声绘色,传神逼真,使读者身临其境。
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 【评分标准】总分 6 分。每点 2 分。其他角度,例如“寓情于景”等,酌情给分。
自古以来的道理。 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 ,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 17.(1)人而不仁,如礼何?(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3)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服贱役 ,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 (每空 1 分 ,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 ,该空不得分)
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 。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 18. (3 分)七嘴八舌 琳琅满目 五颜六色
国 ,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 。邢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赵国攻打吴国的时候 19. (4 分)①比喻:把乡风年俗对人的影响比作幸福温馨的花儿,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齐国消灭了邢国 。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 。郑国依 年集给人们带来了幸福感,乡风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和乡亲对乡风民俗的尊重。
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 韩国就消灭了郑国 。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 ,君 ②排比:三个“逛的是”句式连用构成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年集这种传统民
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 ,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 。所以依仗别 俗蕴藏的内涵,表达对年集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富有艺术感染力。
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 。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 ,齐国进攻任、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存韩国 ,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 。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 20.(3 分) 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备新碗箸过新年”的引号表引用。A.“天
理自己的国家 ,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 下最难走的路”表特殊含义,指红军长征。B.“太空出差三人组”表特定称谓。C.“形散”表突出强调。
我所以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 D.“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号表直接引用。
少,国家可以强盛 。赏罚没有准则 ,国家虽广大 ,但军队弱小 ,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 ,民 21.(4 分)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近 3 年侦办了相关案件多达 600 起,抓获了嫌疑人 4000 余名,基本
众也会不属于自己 。没有了土地和民众 ,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 ,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 实现了“查处一起,震慑一批”的效果。
盛 。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 ,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 。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一句式杂糅。“根据官方发布的数
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 ,我所以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 ,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 据显示”句式杂糅,可以把“根据”去掉。二不合逻辑。“多达 600 余起”不合逻辑,可以把“余”字或
赏赏赐给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 ,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 。君主错 者“多达”去掉。三成分残缺。“实现”作句子的谓语,对应的宾语没有中心语,应改为实现“查处一起,
误地给予奖赏 ,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 ,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 ,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 震慑一批”(的效果)。
功劳的人受到奖赏 ,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埋怨 ,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 22. (6 分)①精神家园就正能量充沛 ②也因为在无形层面 ③也需要网络平台和全体网民共同努力
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 。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 。有奖赏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第一句指出“网络空间”与 “精神家园”的关系,
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 ,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 ,也一定会危险 。所以 下文提到“充盈正能量的网络空间”,应该补写的显然是“精神家园就正能量充沛”。第二空,上文有“既
说:一点小聪明不可以去谋划事情 ,只对私人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 因为在有形层面”“ 工作生活的新场域”,下文指出“身心疲倦时可以休憩的新空间”,应该补写“也因
(二) 为在无形层面”。第三空,根据上文“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下文涉及“平台”“网民”两个
角度,这里应该补写的句子是“也需要网络平台和全体网民共同努力”。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
23.作文【材料解读】
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
近几年,“少年气”成为一个热词,总体而言,少年气是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年轻有活力、赤诚热
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
烈、果敢无畏等的精神气质。当下社会躺平、佛系、丧文化层出不穷,到底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是当下人
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
们应有所追求与持守的?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 ,因此不会丧失 。一般人做事 ,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 。审慎面对事情
关于“少年气”的内涵,材料给出三个不同角度的引导性阐释:
的终结 ,一如开始时那样 ,就不会失败 。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
一是少年当胸怀理想,为所爱付出拥有的一切,不计较、不掂量,拥有一往无前的志气。
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二是面对有形无形、大大小小的成规及权威,应该无所畏惧、敢于更新,拥有处世状态上的锐气。
15.C(从“倦”和“迟”两个字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完全从孤独失落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三是点明“少年气”并非为特定年龄人所拥有,它既可以出现在青年身上,也会出现在中年人、老
16.①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设体现“清”。选用“鹤”“蝉”“凉月”“澄泉”等意象,以飞翔的鹤、清啼
年人甚至百岁老人身上。青春或许不再,但心境依然澄澈,拥有不为坎坷世事磨损的生气。
的蝉、清凉的月、澄澈的泉,描绘了清秀风雅的画面,营造出清丽脱俗的意境风格。
要求学生审题立意时需紧扣“少年气”的内涵与限定,关注“少年气”在个体成长与家国绵延层面
②情感表达上追求清远闲适的人生境界。诗人倦于人世浮沉,牵挂故园,尾联更是传达了对江南隐逸
的意义与价值,或表达自己的感触,或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合理论述。
生活的羡慕之情,侧面反映了诗人渴望恬静安宁的心态。
2
{#{QQABbQQQoggIABBAAQgCAw3iCgGQkBECCAoOgBAMIAAAAANABAA=}#}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
高二年级 10 月份阶段性测试
都不会打一下。
《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
语文试题
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023.10 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
材料一: 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 “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
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 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
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 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
《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 A. 《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
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 切的孔子形象。
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 B. 《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
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 身目标和原则。
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C. 《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 化人的魅力。
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D. 《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
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 来主义”的原则。
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 A. 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想性的肯定。
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 B. 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
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 自己的不满之意。
化人的力量。 C. 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碎,实则脉络清晰。
材料二: D. 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
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 进行创新性阅读。
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 分)
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 A. 《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
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 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
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 B. 《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
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 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
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 C. 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
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 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
1
{#{QQABbQQQoggIABBAAQgCAw3iCgGQkBECCAoOgBAMIAAAAANABAA=}#}
D. 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 旧世界……
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4. 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的看法。(4 分) “好,现在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5. 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 起来!……”
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4 分)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
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
八月的乡村(节选) 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
萧军 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有的时候偶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 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
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司令那家伙真是条汉子,真可以。”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 “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半路上‘过去’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的人,那不能算
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数的。”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面的小山上去……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昽——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 嘴啃吃着。
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这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沉静的午天啊!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 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
世界”究竟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天井中。
“一定的——” 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 (选自《“奴隶”丛书》,1934 年,有删改)
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这里等候我们……” A. 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士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卒、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B. 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
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C. 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2
{#{QQABbQQQoggIABBAAQgCAw3iCgGQkBECCAoOgBAMIAAAAANABAA=}#}
D. 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 为,故无
信心和力量。
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A. 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
不同的性格。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B. 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读来令人感奋。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每选对一处给 1 分。(3 分)
C. 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格在行军、战斗、执行
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 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D. 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画面,语言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8. 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9. 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分析。(6分)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 的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性。
材料一: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
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 观点。
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 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4分)
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
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分)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
14.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3分)
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
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
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 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唐】方干
材料二: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3
{#{QQABbQQQoggIABBAAQgCAw3iCgGQkBECCAoOgBAMIAAAAANABAA=}#}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分)
A.首联诗人举目所及皆异地之景,引发思乡之情,“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
照,抬手低眉间有着深深的感伤。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备新碗箸过新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B.第二联诗人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
A. 红军战士们走过了“天下最难走的路”,最后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
C.泛觞是古时一种宴饮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的气氛之中,也完全从孤独失落的 B. 开学第一课,“太空出差三人组”分享了他们的航天故事。
情绪中解脱出来,变得洒脱了。 C. 散文的“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D.尾联诗人将仕途多阻、身处异乡的隐痛和盘托出,末句以“身羁旅”与首句的“非我有”相 D. 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评论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照应,又回扣诗题“旅次”二字。
16.唐代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以“清奇”二字评价方诗,“清”指清丽的风格,“奇”指奇巧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如果网络信息干净,网络空间清净,
① 。天朗气清、生态良好、充盈正能量的网络空间,能够滋养人心、涵养向上向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善的社会风气,让每个人不断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以“家园”比喻网络空间,既因为在有形
层面,网络空间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新场域, ② ,网络空间是我们身心疲倦时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可以休憩的新空间。为了让网络空间正气充盈,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开展了“净网”系列专项行动,
(1)《<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仁 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依法开展侦查打击。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近 3年侦办了相
爱之心对“礼”的重要性。 关案件多达 600 余起,抓获了嫌疑人 4000 余名,基本实现了“查处一起,震慑一批”。事实上,净
化网络环境,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 ③ 。平台加强管理,守土尽责;网
(2)《大学之道》中,论述“修身”与“正心”关系的句子是“ , ”。 民主动抵制有损网络文明、有悖网络道德、有害网络和谐的行为,自觉成为正能量网络内容的生产
(3)古人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有才但浮夸的读书人,用《论语》中的句子说就是他们 者、传播者、引领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治的合力。
“ ”。所以孔子提倡“ ”,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过 15 个字。(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年味最浓的,莫过于热热闹闹的年集了。办哪些年货,是需要精打细算的,马虎不得,家里人 五、写作(60 分)
都会 ① 地提供建议,最终列出一份详细的购物清单。置身年集,年货 ② ,各种农产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少年气”是砥砺奋斗的志气,是挑战权威的锐气,是出走半生归来依旧少年的生气……“少
品纷呈,如同博览会一般。这边,有糖果、糕点、瓜子、花生、核桃等零食;那边,有各种款式的
年气”无关年龄,无关境遇,是个体成长乃至家国绵延的生命力。
衣服、鞋子、棉布等;再往前走,家用的各种厨房用品比比皆是。“备新碗箸过新年”,即使家中不
你对少年气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缺碗箸,新年里也要购买一套新的,新的一年从新碗箸开始更新。还有那 ③ 的各式年宵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其中兰花、金橘、玫瑰花、君子兰等尤其受到人们的欢迎。东西买好了,一一结账付款。货摊上的
不少于 800 字。
塑封二维码就挂在眼前,连大爷大妈都会使用。热热闹闹逛年集,逛的是温暖人间情,逛的是春节
仪式感,逛的是乡土文化味……悠久的传统年俗、纯朴的民间乡风,蕴藏在乡亲们的心中,绽放出
朵朵幸福温馨的花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4
{#{QQABbQQQoggIABBAAQgCAw3iCgGQkBECCAoOgBAMIAAAAA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