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分析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分析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11:37:25

文档简介

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秋学期高一年级学情分析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东西方是完全一致的”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但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可知两者只是基本一致,仍存在一定差异。故选A。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这与当代企业追求效率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无中生有。文中只说“许多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眼花缭乱,静不下心来认真真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专注、细心和持久力”,没有谈及工匠精神与企业追求效率之间的矛盾。故选C。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白居易诗是以琴的格调来喻诗人的品格,与“工匠精神”无关。故选C。
4.(4分) ①举例论证,举《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例子,论证我国古代工匠精神就很突出(或:举鲁班、庖丁的例子)。②引用论证,引用朱熹的解读“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论证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突出。③对比论证,将东方文化侧重柔性与西方文化侧重刚性对比,论证了东西方“工匠精神”在表现样式上存在差异。④因果论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论证了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5.(6分)①材料一侧重论述东西方“工匠精神”在表现样式上的差异,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2分)和如何发扬工匠精神(2分)。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工匠精神”的价值(或意义)(2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显示她不愿意再与‘我’有进一步的交流”错误。原文“你的父母呢?我的话刚出口,姑娘长长呼出一口气,她的腰朝下弯了弯,脸扭向一边,身子也和我拉开一些距离。我能听见她轻重不一的喘气声了,她的喘气声是一张封条,封住了她的嘴。我不好再问了,只是做一些不好的猜想”可知,姑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是因为背山的劳累无法让她腾出精力与游客攀谈,而非不愿意再与“我”说话的意思。故选D。
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显示了对那人傲慢张狂态度的极度鄙夷”错误。原文“我对那滑竿扫视了一眼,背山的姑娘看也不看那滑竿,好像那样的人事和她关系不大,好像她习惯了有人抬人、有人被人抬”可知,姑娘不看滑竿是因为习以为常,态度也并非鄙夷。故选C。
8.(4分)①表达了她爱自由,不愿受拘束生活追求。
②表达了她随遇而安,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
9.(6分) ①初见是好奇,与“我”之前见过的都是男挑夫的情况不同。
②再是感同身受,“我”能感觉到她的累。
③第三是“我”对她“习惯”式生活态度的酸楚。
④第四是后来,“我”祝福她现在的日子过得轻松,好很多。(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0.【答案】ILO【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枢密使韩琦把他生病的消息告诉给了皇上,皇上便委派书吏送上纸笔,命令他的弟子祖无择到孙先生家搜集文章十五篇,收录并收藏在秘阁中。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A.“含义相同”说法错误。“惑”,被迷惑,/疑惑。句意:不被解释经籍的文字所迷惑。/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故选A。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说法错误。结合文中“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分析,先生曾经被召见到迩英阁讲说《诗经》,(皇上)将要任命他为侍讲,但是有嫉妒孙先生的人说他所讲的东西很多都和先儒不一样,于是就停止(没有任命)。故选B。
13.(1)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一定要有老师,古代求学的人没有不是这样(需要向老师学习)的,而后世很少有践行(尊师风尚)的人。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必”,一定,必然;“然”,这样;“鲜”,很少,少见。
(2)【解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黄泉”,地下水;“一”,专一;“用”,因为;“用心一也”,判断句。
14. ①称赞古代尊师重教的风尚;
②高度评价石介对孙复执弟子礼的行为;
③阐明尊师对宋代道学兴盛的影响。
参考译文:
先生名复,字明复,姓孙,是晋国平阳人。少年时孙先生考科举未果,便隐居在泰山的南面,潜心研究《春秋》,编写《尊王发微》。山东有很多求学的人,其中尤其贤明并且学有所得的人叫石介。石介之下的人都以弟子的身份侍奉他。
孙先生年过四十,家贫没有娶妻。一个名叫李迪的丞相将要把他弟弟的女儿嫁给他,孔道辅给事为人正直,严肃而稳重,不随便赞同别人,听闻孙先生的美名,便前往拜见他。石介拿着拐杖和鞋子站在孙先生旁边服侍,孙先生坐着石介就在旁边站着,孙先生起来行礼石介就扶着他,等到孔道辅前去告辞也还是这样。山东的人平素都仰慕这两个人,从这里才见识并学习到作为弟子应尽的礼节,没有人不被解释经籍的文字所迷惑感叹这些事,而李丞相、孔道辅也因此被士大夫所称道。
这之后,石介任学官,他在朝廷上说:“孙先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想做官但是没有找到途径。”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说孙先生的品德和学识应该为朝廷所用,于是朝廷便任命孙先生为校书郎和国子监直讲。先生曾经被召见到迩英阁讲说《诗经》,(皇上)将要任命他为侍讲,但是有嫉妒孙先生的人说他所讲的东西很多都和先儒不一样,于是就停止(没有任命)。
庆历七年,徐州人孔直温因为狂妄的谋划被抓捕治罪,在查抄他家的时候发现了落有孙先生姓名的诗,孙先生因此被贬监处州的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对皇上说:“孙先生的品行是世人的模范,学识是世人的老师,不应该将他流放在远处。”这样孙先生才被重新任命为国子监直讲。过了三年,在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孙先生因病在家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孙先生生前官至殿中丞。
孙先生研究《春秋》,不被解释经籍的文字所迷惑,不发表异端邪说来改变经书的本意。他的言语简单质朴,对历史上的诸侯大夫的功过了然于心,并以之来考查时弊时局的利弊,从而来推断政治的得失,他得到经书的本意比较多。当他还在生病的时候,枢密使韩琦把他生病的消息告诉给了皇上,皇上便委派书吏送上纸笔,命令他的弟子祖无择到孙先生家搜集文章十五篇,收录并收藏在秘阁中。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张孝先说:“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一定要有老师,古代求学的人没有不是这样(需要向老师学习)的,而后世很少有践行(尊师风尚)的人。孔子之后,程颢、程颐的理学盛行。二程的以风为题材作诗,游酢、杨时的程门立雪,都是执弟子之礼义,直到现在还让人景仰羡慕。我看孙明复在泰山隐居,石介以师之礼服侍之。宾客到了,石介在边上非常恭敬地拿着手杖、鞋子等服侍他。鲁人都感叹,说如今又见到了执弟子礼的行为。这在周、程没有兴起的时候,宋朝道学的繁盛一定是有先河的,我对古道的感悟,并在此记录。”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15.【答案】C(C项,“风调雨顺,让梅得到雨水的滋润,让梅香随风飘荡”,理解有误。“更着风和雨”,意思是梅花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故选C。
16.借写梅开时“寂寞”“无主”,写出自己备受冷落的境地;借梅遭受风雨,反映了自己备受打击的困难处境;借梅任凭“群芳”嫉妒,表现词人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之徒为伍的品格;末句写梅凋零仍然芬芳,表达了词人不畏打击的坚贞自守。(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8.①得天独厚 ②子虚乌有(无中生有、无稽之谈) ③不攻自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结合“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可知,新疆就种植棉花来说自然条件优越,可填“得天独厚”。得天独厚:意为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
②语境指“强迫劳动”是绝对没有的事,相关成语有“子虚乌有”“无中生有”“无稽之谈”等。子虚乌有:子虚,并非真实;乌有,哪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无中生有:一般形容凭空捏造。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话。
③语境指谎言不需要多加理会,它终将被现实证明是谎言,可填“不攻自破”。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行溃败。形容荒谬的言论或谣言,经不起批驳。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处语病:
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根据”或“显示”;
二,“概率发生较轻”搭配不当,改为“概率发生较低”;
三,“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语序不当,改为“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
全部修改正确的是C项。故选C。
20.①“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是比喻句,将“新疆棉”比成“云朵”,二者在色彩和形状上相似,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疆棉的洁白与柔软。②“她以……她以……她以……”是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叙述了新疆棉品质优良、带来富裕、促进对外贸易三个方面的内容,强调了新疆棉的多重价值,表达了对新疆棉的赞美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句中含义的能力。
文中“看到这”的“这”是代词,相当于“此”。在这里是指代上文所说的内容。
A.“这”是代词,不定指,指说话的内容;
B.“这”是这时候,指说话的同时;
C.“这”读“zhèi”,是“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
D.“这”是代词,指代上文所说内容。故选D。
22. ①就不得不提到智商
②就不再变化
③如果此时我们仍在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谈论的重点是“智力”,后文提到“智商”,所以本处是过渡句,承接“说到智力”,可以填写:就不得不提到智商;
第二空,根据“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可知,智力水平会随着大脑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不是一直不变的。所以本处可填:就不再变化;
第三空,根据前文“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可知,智力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根据后文“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可知,学习也可以延缓智力减退的速度。所以本处可填:如果此时我们仍在学习。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意】
1.唯有坚持,方能成功。
2.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3.兴趣的成功的前提,坚持是成功的必须。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秋学期高一年级学情分析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已的班级、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有鲁班、庖丁等“工匠精神”的典型。而且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对此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工匠精神”在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但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比较而言,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反复揣摩,孜孜不倦,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既体现出一种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一种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
而西方文化较为侧重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强调对产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的上乘,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要求优质高效。
有人说,这个时代“工匠精神”已经缺失了,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很多。
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我国在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许多农民身份的人到城里打工,他们还未能完全适应工业化社会对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规范化要求,还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领悟。
从中观的层面上来说,在我国,建立一整套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制度设计,贯穿其中,长期建设,还是一个新课题。
从微观的层面上来说,“工匠精神”在传承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许多人在快速现代化的浪潮中眼花缭乱,静不下心来认真真做好一件事,缺乏耐心、专注、细心和持久力。
因此,“工匠精神”给人一种“缺失”的感觉,但并不意味它“消失”了。在工业 4.0 时代,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工匠精神”,所以,在今天,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当今该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倡导“工匠精神”,首先,是要文化上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全方位地将追求唯美(完美)、精致的精神贯穿在互联网时代,让这种文化真正地深入人心。其次,是要在制度的设计上,处处都能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细心缜密,无论是互联网的实体企业,还是虚拟产品,都需要将这种“工匠精神”贯穿其中,这样才会让企业、产品,真正具有一种品质。再次,就是让“工匠精神”能够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追求,做到凡事都去追求99.99%,甚至100%,而不是“差不多”将这种精神作为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在互联网时代,重拾“工匠精神”,以极致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出中国制造业“互联网+”的示范标杆,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了。
(摘编自北京日报《寻回并发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都追求极致和完美,可见“工匠精神”在东西方是完全一致的。
B.西方文化对刚性要素的重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的影响。
C.当代“匠”的内涵相对于《说文》里“木工也”的解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匠人的世界可能很小,但具有工匠精神的他们却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中,“切”“磋”“琢”“磨”四字,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B.许多到城里打工的农民缺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当代“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之一。
C.东方的“工匠精神”追求完美,强调反复揣摩,这与当代企业追求效率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D.企业厚植工匠精神,才能活力涌流,才有金字招牌,才能使产品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的检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巧手发明费精神,泽惠民生到如今。妙艺绝技称寰宇,端赖斯人有慧心。(《咏鲁班》)
B.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唐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C.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唐白居易《弹秋思》)
D.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唐郭震《古剑篇》)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工匠精神”,但论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背山的姑娘
冯积岐
那年,正值绿肥草壮,朋友撺掇,我爬了一次南宫山。游人不多。我和朋友走走停停,走了将近一半路程,到了一个平坦处,我们准备坐下来休息,这时只见一个背着背篓的姑娘朝我们走来。她的左手按在背篓“绊儿”的下半部处,右手提着一个“T”形拐杖——我知道,它是用来在歇息时支撑背篓的。随着一股浓重的汗味儿,姑娘来到我和朋友旁边,她把手中的“T”形木拐杖支在背篓底下,站直身子。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爷们儿,谁家的姑娘,来这里背山?
出于好奇,我朝姑娘跟前走了走,她抬头看了我几眼,一笑;那一笑,笑出了腼腆、羞涩。这姑娘瘦瘦的,如同支撑背篓的“T”形拐杖,她看似身单力薄,唯有嫣红的脸庞荡漾着青春。我一看,背篓的两个“绊儿”已失去竹篾的本来色泽,呈现着浅浅的肉色。姑娘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她两鬓的头发被汗水洇湿了。
姑娘,你多大了?十九岁。干这活儿几年了?五个年头了。一次能背多少斤?八九十斤。一天背几趟?四五趟。累不累?累,习惯了。
说累,是真话。从十四五岁就背负着艰难的生活,负重而行,能不累吗?习惯是很可怕的。长时间住在井里,就习惯了天如井口大;和牛羊住在一起,就习惯了兽的味儿。十九岁,本该在大学校园学习,姑娘却习惯了劳累,习惯了负重而行。不用问,她是穷人家的孩子。是什么原因,使她走了背山这条路?我正要开口,一姑娘抓住背篓下的“T”形拐杖,要走了。我和她并排而行,依旧是,我问一句,姑娘答一句: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吗?叫李秋红。是本地人吗?是。你呢?我老家在农村,如今住在省城里。我一看,你就不是农民。我当了二十多年农民,不信,叫我替你背一程。姑娘摇摇头:会弄脏你的。姑娘的话一出口,我羞愧难当——我年轻时,也是背过山的,柴捆子压在脊背上,能听见自己牛一般粗重的喘气声。我抓住了背篓绊儿,非要背一程不可。姑娘急忙说,不行,不行。这时候,一声“嗨!”石头一样砸过来,我急忙松开手。我和姑娘急忙退到路边,只见两个壮实的中年人抬着滑竿,从我们身后赶上来了。滑竿发出的吱吱声,如同锋利而晃眼的刀子划过心间。我抬头去看,滑竿上的男人大约五十岁,肥胖,秃顶,随着滑竿的起伏,滑竿上的男人把傲慢、张狂从滑竿上摇落而下,撒在路边的草丛中。我对那滑竿扫视了一眼,背山的姑娘看也不看那滑竿,好像那样的人事和她关系不大,好像她习惯了有人抬人、有人被人抬。
姑娘的呼吸十分均匀。上了几个台阶,姑娘问我:你咋不坐滑竿?我说,我是抬滑竿的那一类人,不是坐滑竿的。姑娘说,你骗人,我爷爷才是抬滑竿的。你爷爷?他抬过滑竿?不是抬过,是抬了大半生。他还健在吗?在。家里还有什么人?奶奶和一个弟弟。你的父母呢?我的话刚出口,姑娘长长呼出一口气,她的腰朝下弯了弯,脸扭向一边,身子也和我拉开一些距离。我能听见她轻重不一的喘气声了,她的喘气声是一张封条,封住了她的嘴。我不好再问了,只是做一些不好的猜想。我扭过头去,姑娘依然和我并排而行。终于到了山顶。姑娘交了她所背的货物。朋友给我和她照了一张合影(我至今保存着这张照片)。还要去背一趟?再背一趟。你背上山的货物恐怕有一座小山那么大了。是的。我说:你能不能找个比背山轻松的活儿干?姑娘又是一笑:这活儿累是累,但自在,我想背几趟就背几趟,再说,习惯了。又是一个习惯了?我心中泛起了酸楚的滋味儿。姑娘朝我们挥手道别。姑娘背着背篓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轻纱般的山岚中,消失在美丽如画的景致中,消失在扯不断的生活中。
十七个年头过去了,我再也没上过南宫山。当年的姑娘已经三十六七岁了。她结婚了吗?她有儿女了吧?她的儿女不可能和她一样,也在背山吧——我一厢情愿地想着:姑娘的日子现在已经过得很好了。
(原载《今晚报》,转载于《小小说选刊》)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在爬南宫山时,游人不多,“我”和朋友们停下休息,姑娘手中的“T”型拐杖,都为下文两者的交流提供了合理性。
B.文章写“我”爬山时跟姑娘聊天,交待了年轻“姑娘”为生存而“背山”的缘由。
C.姑娘在不同情形下两次说出“习惯了”,这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情感冲击。
D.姑娘用喘气声作为封条堵住了自己的嘴,显示她不愿意再与“我”有进一步的交流。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写“我”见识过的挑夫都是男性,这次爬山却见到一个姑娘,既照应了题目,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文章多处使用语言描写,一问一答之间,“背山的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C.背山的姑娘对那位坐滑竿的男人“看也不看”,显示了对那人傲慢张狂态度的极度鄙夷。
D.文章塑造“背山的姑娘”这一形象,即使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也有侧面烘托的手法。
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背山的姑娘”怎样的生活态度?(4分)
9.全文以平实细腻的文笔讲述了“背山的姑娘”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我”对“背山的姑娘”的情感态度。(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生讳复,字明复,姓孙氏,晋州平阳人也。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
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
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
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
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张孝先曰:“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洙泗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风,游杨①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介侍立执杖屦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余感古道而识于此。”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①游杨:“游”指游酢,“杨”指杨时,均为北宋著名理学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写断句处的字母,每填对一处给1分,填写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枢A密B使C韩D琦E言F之G天H子I选J书K吏L给M纸N笔O命P其Q门R人S祖T无U择V就W其X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惑传注”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中的“惑”含义相同。
B.学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又称教官、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
C.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为最高学府。始于晋国子学,清末被废除。
D.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复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进士,于在泰山南面隐居,著书立说。
B.孙复学问渊博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
C.孙复因孔直温狂妄不当的谋划而受到牵连,后因赵概等人上书才免于被贬。
D.孙复治学严谨。他研究《春秋》,不曲解经义,探得经之本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14.张孝先对这篇文章作了评注,请简要概括评注的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咏梅”,交代了词人写作的对象“梅”,表达了对“梅”咏叹赞美之情。
B.“驿外断桥边”一句,写梅生长在驿亭外,断桥旁,反映了梅生长环境的恶劣。
C.“更着风和雨”意思是说,风调雨顺,让梅得到雨水的滋润,让梅香随风飘荡。
D.“无意苦争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花无意与百花争春斗艳的美好品性。
16.近代文人刘永济在《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说此词:“此亦作者身世之感,但借梅抒出之。”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一评说。(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荀子在《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新疆棉区有 ① 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 ② ,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 ③ 。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它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它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它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B.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C.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适宜,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D.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低,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现代智力测验于1904年编制。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 ①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科学家们已经一致同意,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 ② 。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以及年龄也会影响智力的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 ③ ,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2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B.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儿,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
C.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D.蔡英文勾连外部势力作乱,挟洋谋独,这是所有中华儿女不能接受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中,学科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如何达到自己的学业目标呢?有人说,兴趣是通向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兴趣可以助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困难:也有人说,坚持才是收获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坚持可以让你保持不息的动力。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