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脱口秀遇上抑扬法——初中语文七年级《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之语用型整合
一、设计意图:
抑扬法在《阿长与山海经》里用得很漂亮。从名字、容貌、言行到为人处事的方式,鲁迅从儿童和成人两种不同视角都给予了或厌恶或嫌弃或讽刺的负向情绪表达,文章“抑”至极点是为了更好地正向表现阿长的好,表达对阿长最真的敬意。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既符合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又使对阿长的追忆显得真实、可信,更能使阿长这个普通人的形象更加丰满,避免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再深入研究《朝花夕拾》,更发现“抑扬法”被鲁迅先生用得妙趣横生。本课聚焦“抑扬法”,从《阿长与山海经》再跳回《朝花夕拾》,提炼抑扬法之使用要诀,运用于“脱口秀”底本创作,呈现于课堂演讲上。经由“阅读—聚焦—提炼—创写—表达”,形成一系列有趣的课堂。
二、课堂设计
(一)导入
在《朝花夕拾》的人物群里,我们先认识了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阿长,我们既哀其不幸又怨其过俗更欣其善良。鲁迅先生用了抑扬法让阿长变成了一个丰满的圆形人物。今天我们聚焦“抑扬法”,完成课堂目标完成用抑扬法完成一次脱口秀表演,我们把这个任务分解为三级,也是我们课堂进门条。
第一级:复习经典文本整合抑扬法
第二级:抑扬法与演讲技能新碰撞
第三级:用抑扬法完成脱口秀表演
(二)向鲁迅先生学抑扬法
任务一:分小组完成四个文本片段的解读,总结抑扬法的写作特点以及注意事项。
比较《范爱农》与《阿长与 <山海经>》在抑扬法使用上的异同。
《琐记》:作者是如何用抑扬法塑造衍太太的?
《五猖会》:聚焦人物心情,看抑扬法的妙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比前后景物描写,探寻抑扬法的好处。
第一小组汇报:
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比较《范爱农》与《阿长与 <山海经>》的在抑扬法使用上的异同”。我们认为两篇文章相同的在都使用了欲扬先抑法,人物的刻画因抑扬法变得更丰满。不同于抑的方式不同,前者使用了误会法(让座位),后者使用的是矛盾法(杀隐鼠)。
扬的方也式不同,前者解除误会是渐进式,后者解开矛盾的是惊雷式。
我们认为对于阿长,鲁迅是“抑其浅表, 扬其内涵”,由矛盾到冰释之间,让人产生无限期待,矛盾至冰释之后,又让人欣喜!对于范爱农,鲁迅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老师补充资料鲁迅写范爱农的诗:
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穷。
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
这里有着赞赏与悲悯。可见,经由抑扬法,我们发现阿长和范爱农在鲁迅的成长中何其重要,他们是两朵带露的晨间花,开在鲁迅的心间。
第二小组汇报:
大家好,我们这组研究的是抑扬法之衍太太。我们认为作者对衍太太是明扬实抑。明扬: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附近玩。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 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 看谁吃的多。”
实抑:她是个心术不正的人。
所以我们认为衍太太这般可恶的人。鲁迅先生并没有批破口大骂,反倒写他“和蔼可亲”,写小朋友们“还到他们家玩儿”,是非常典型的鲁迅先生技法——隐喻技巧。即“言在这里而借以彼”。
第三小组汇报:
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是《五猖会》中聚焦人物心情,看抑扬法的妙处?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两条线,第一条我的心情是主线,因为要去五猖会,所以我开心到可以“笑着跳着”,到后面蹊跷、忐忑、担心、恐惧、失落,这是欲抑先扬。第二条线是他人和环境的侧线工人们的谨肃,家里的静肃,这里都是压抑的,朝阳和清朗的天气应该是用乐景写哀情。后面大家笑容,祝贺,风景、点心、场面的热闹似乎都与我无关了,这也是鲁迅用仰来衬我的抑。这种双线推进的侧写法,我抑他扬,我仰他抑的写法被鲁迅写得妙极了。
第四小组汇报:
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研究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探寻抑扬法的在写景上的好处。
我们在鲁迅笔下的百草乐园是多姿多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是一种扬,而三味书屋之无聊乏味: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里的事物简少,色彩单调,是一种抑。鲁迅用的是对比法。
一扬一抑之间看到无忧童年的消退,求学少年的沉重(对比法)
老师总结:根据同学们的发现与整理,我们可以得出抑扬法
两个基本类型:
第一种,同一主体。文章描写的主体是同一事物(人、事、景、物等),文章的抑扬是对同一种事物进行的。比如阿长、范爱农、衍太太。
第二种,同类事物。文章描写的内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物,文章的抑扬是对这些同类事物之间进行的,比如写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比较。
抑扬转换的方式:
矛盾法、误会法、隐喻法、双线法、对比法……
老师提醒大家四个“需注意”:
贬抑需有度;转变需自然;详略需恰当;情感需真实。
(三)让抑扬法与演讲碰撞
1.用欲扬先抑法介绍自己或者他人
2.请你用抑扬法劝说班上的一位同学改进他的不良行为。
结构: 字塔结构
3.请用抑扬法讲讲自己的成长故事。
结构:时间轴
(四)我们一起脱口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