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我的战友邱少云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根据中央决定,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争中,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抗美援朝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回忆英雄
董存瑞 黄继光 罗盛教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邱少云自觉遵守
纪律而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2.通过学习对周围任务、环境的描写来表现英
雄形象的方法。
邱少云,1931年,出生在四川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邱少云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10月,邱少云接受了夺取391高地的任务。为避免暴露目标,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纹丝不动,直至牺牲,年仅21岁。
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人物介绍
作者简介:
李兴元,志愿军二级英雄。他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邱少云的亲密战友。1952年10月12日,他和邱少云一起参加了在朝鲜平康以南、铁原东北的“391”高地战斗,一起潜伏在敌人前沿阵地,亲眼看到邱少云英雄牺牲的全过程。
快速的默读课文内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简单概括一下内容。
天亮以前
约莫11点钟
黄昏时
时间顺序
事情的发展顺序
起因
经过
结果
部队执行潜伏任务
邱少云同志在烈火中牺牲
同志的牺牲激励战士战斗
时间节点 相应的事件
天亮以前
黄昏时
约莫11点钟的时候
太阳渐渐爬上山头
冲锋杀敌
坚持潜伏
烈火焚身
潜伏山沟
我发现在这条干涸的小山沟并不十分隐蔽。我们离敌人太近了,前面几十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我们不但可以看见敌人设置的铁丝网和胸墙,而且可以看见敌人主阵地上的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谈话声都听得见。可以想见,敌人居高临下,发现我们当然更容易。我们必须僵卧着一动不动,一声低低的咳嗽声或者轻轻地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形象地写出了我军隐蔽点与敌军的距离之近,同时交代我军战士不能有些许动作的原因,这就使后文邱少云大火烧身而壮烈牺牲成为可能和必然。
我只盼望天快点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这句话说明什么,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全靠身上的伪装掩护自己。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都伏在枯黄的茅草里,身上也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为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不远处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都几乎找不到他。
“面”的描写
“点”的描写
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
“不一会儿,火已经烧到我面前,火苗子一伸一伸的,烤得我脸上热辣辣地疼。”
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看样子是溅上了燃烧弹的油液。趁着风势,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
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
邱少云自己可以救自己,“我们”也可以救他。但是邱少云没有那样做,“我们”也不能那样做。
如果邱少云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后果会怎样?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一方面,烈火灼烧,有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疼痛,况且这还是一位年轻的战士,所以“我”担心邱少云会跳起来或叫出声来;另一方面,“我们”潜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邱少云一旦忍受不住,“我们”都会提前暴露。
如果你看到亲密的战友被大火包围,内心会怎样呢?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12自然段。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
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为什么不敢朝他那儿看呢?
“我”不敢朝他那儿看
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
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时间长
经受考验
为了胜利
意志坚定、顾全大局
比喻
你觉得下面两个句子,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①这个伟大的战士,伏在那儿纹丝不动。
②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
②句更好。①句只是把意思说完整了。②句运用比喻手法,把“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的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既说明了邱少云没有动这个事实,又展示了一位“伟大的战士”顽强的内心世界——我为了战斗的胜利不能动。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
从课文来看,邱少云其实可以自救,但是他为什么宁可被火烧死也不愿救自己
因为如果邱少云迅速从火堆中跳出来,就会暴露位置,那么整个潜伏部队都会遭受重大损失,甚至这次作战计划都会完全落空。邱少云不愿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而使这次战斗失败,这显示了他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精神。
拓展延伸
这位年轻而伟大的革命战士,他严守革命纪律,以千斤巨石般的身躯和钢铁般的意志,在烈火包围下纹丝不动,保证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想想此时的邱少云正在想些什么。
结构梳理
我的战友邱少云
邱少云
烈火烧身
意志坚强
纹丝不动
纪律严明
(伟大战士)
“我”:
担心—矛盾—期盼—痛苦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这位年仅26岁的年轻战士,在烈火中,完成了他牡烈而绚丽的人生篇章,他被烧死了吗?不,他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写作技巧
侧面描写: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心理描写: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
课文主题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以目击者、亲历者的身份写下了战友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细腻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紧张、担心、矛盾、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的安全,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忍受痛苦煎熬的顽强毅力和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