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表现?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自主学习: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巧思妙记】“三、四、五、六”
三 四 五 六
三国: 魏、 蜀、 吴 南朝的四个朝代: 宋、齐、梁、陈 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六朝: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分裂,南方经济大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1. 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势的评价: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阶段。为了战胜对方,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
赤壁之战:
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曹军战败。战后,孙权稳固了对江东的统治,刘备则占据了荆州和益州,为曹、孙、刘三方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魏
洛阳
成都
吴
建业
刘备221年
曹丕220年
孙权222年
1. 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1. 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
(1)时间:东汉末年,外戚专权,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之势。
(2)三国鼎立:
魏—曹丕—洛阳(220—265)
蜀—刘备—成都(221—263)
吴—孙权—建业(222—280)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三国谁的实力最强大?谁的实力最弱?
魏最强 蜀最弱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家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国 103万 443万 60万
蜀国 28万 94万 10.2万
吴国 52.3万 230万 23万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1. 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1)263年,曹魏灭蜀;
(2)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天生弱智,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历时16年。即八王之乱。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与八王之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西晋短暂的统一
(1)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内迁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西晋的压迫,对西晋统治者深恶痛绝,掀起了反抗斗争。
(3)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短暂的统一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阶段。
西晋灭亡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晋和南朝政权的更迭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晋和南朝政权的更迭
东晋到陈朝的疆域变迁:
(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河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晋和南朝政权的更迭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权倾内外,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无二日,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历元、明、成三朝,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顿首言"、"敬白"之类的语言,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礼敬王导的妻子。王导每次上朝,晋元帝都要起立相迎。
所以"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反映了东晋士族制度的特殊背景。
王与马共天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晋和南朝政权的更迭
王与马共天下 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王与马共天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晋和南朝政权的更迭
王与马共天下:
(1)概念: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 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2)发展:自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因此在东晋时期,士族政治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3)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有利于抵抗北方少数族的侵入。
②奠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①激化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简要说明
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2. 东晋和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环境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社会环境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劳动力与技术因素
1
1
2
2
3
3
(1)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
4. 东晋和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石头城下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在秦淮上下,大江南北,而且经常“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海外贸易。……六朝时期来到建康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当年的石头城下,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和奇装异服,居民习以为常,不仅不感到诧异,并且学会了与他们交往,甚至模拟外国人的形状制作日常器具。
——薛冰《南京城市史》
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哪些表现?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2. 东晋和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 东晋和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
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
改进、推广犁耕,施用粪肥,精耕细作;改进种植技术。(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
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
02
OPTION
03
OPTION
牛耕图
施肥图
龙骨翻车
01
OPTION
农业发展的表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 东晋和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01
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04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船速明显加快,尤其是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得百余里。民间的造船业也很兴盛。
03
经过“块炼法”--“百炼钢”--“炒钢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发明了灌钢法。
02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无论在胎质、釉色、纹饰与烧制技术方面,都有提高。
织锦
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
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简要说明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表现?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2. 东晋和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表现:
(1)农业方面: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4)民族关系: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也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 东晋和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 东晋和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史料1 东晋末年,刘裕注重发展农业,“抑末敦本,务农重积”,从而使东晋末年再度呈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的局面(《晋书 武帝纪》)。宋文帝继续大力劝课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纻,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宋书 文帝纪》)。宋文帝元嘉(424—453年)之世,农业生产取得空前发展,史称“元嘉之治”。
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北方经济恢复
探究点二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嘉之治”形成的原因,分析“元嘉之治”对经济的影响。
(1)原因: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充足劳动力与先进技术,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刘宋统治者劝课农桑,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影响:促进了中国南方经济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二、东晋与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 东晋和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
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北方经济恢复
探究点二
史料2 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是对中国北部农业发展有贡献的。拓跋族原是游牧民族,在其与汉族人民接触后,逐步转向农业。拓跋珪建国后,加速了北魏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登国九年(394年),他“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至棝阳塞外”(《魏书 太祖纪》)。天兴元年(398年),平定中山后,“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师,各给耕牛,计口授田”。同时又于首都平城“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经过这一番努力,北魏的农业生产已建立了初步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对北方经济恢复的举措。
(2)举措:①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的农耕,劝课农桑;②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国家经济重点转为农业经济;③均田制的推行,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关系调整,加快了北方经济恢复。
1、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十六国与北朝政权的更迭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十六国与北朝政权的更迭
2、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但随着淝水之战被东晋击败,统治基础薄弱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十六国与北朝政权的更迭
淝水之战:
(1)经过:
(2)性质:
(3)意义:
①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
②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③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十六国与北朝政权的更迭
1、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
2、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3、东魏和西魏不久后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4、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5、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589年,隋取代北周,南下灭陈。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北朝
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前秦统一十六国,淝水之战后崩溃;
北魏拓跋部统一,分裂为西魏和东魏
北齐
北周
1.十六国与北朝政权的更迭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徙戎论》
2.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背景 1.中原王朝强迫其向内地迁徙,补充兵源和劳动力
2.少数民族为发展自身经济而主动内迁
影响 1.北方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内迁民族逐渐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3.激化了民族矛盾。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到西晋的内乱之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建立了数个与南方汉族对峙的非汉族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五胡内迁与五胡乱华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 许倬云《万古江河》
根据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融合性,血统上的融合与思想文化上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夷夏观念趋于淡薄.
2.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胡床 椅子 方凳
民族交融表现
2.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跪坐变为垂脚落座
唐代仕女图
汉代陶俑
民族交融表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表现
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01
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02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影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北魏的建立
公元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经过多年经营,北魏国力不断增强。公元439年,魏灭北凉,北方再次统一。随着进军中原,北魏统治者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文化,封建化已势在必行。
从公元398年开始,北魏就在不断尝试封建化及汉化,但是屡遭失败。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行封建化及汉化改革。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迁都原因
平城 洛阳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军事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历史 北魏定都近100年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直接原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内容)
具体原因: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3.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2)易胡服,禁胡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
(3)改汉姓,结汉亲: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改革内容(措施)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姓
结汉亲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为了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措施)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措施)
在北魏前期的官制里,既有汉文化的执政机构——尚书制度,又有鲜卑文化的大人制度;既有汉文化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等,又有鲜卑文化的监察机关。
——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4)改革官制: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 间 5世纪前后 推行人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性 质 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一场政治改革
措 施 (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2)易胡服,禁胡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
(3)改汉姓,结汉亲: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4)改革官制: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 响 积极: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大融合;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③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①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 魏的覆亡;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
(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本课小结:
东汉
魏
十六国
北方
南方
蜀、吴
220-280年
西晋
东晋
317-420年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南朝:420-589年
北方
南方
隋
北朝:439-581年
266-316年
齐
梁
陈
政权更迭频繁,国家长期分裂,南方经济大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总结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灭
灭
383年淝水之战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