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相关常识,学会自主概括并复述情节。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小说所表现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作品中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2.理解并把握小说所表达的情感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伊始,激趣导入
“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因为写了《百合花》,她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
“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鹃清香为百合。”这是1998年茹志鹃逝世后他人所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所提到的关于茹志鹃与小说《百合花》的评价。
二、作者介绍,背景探寻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以小见大。
《百合花》是茹志鹃写作前期的代表作,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却被她自己称作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不足六千字的短篇小说,写出了战火中独有的青春美与人性美。在《漫谈我的创作经历》一文中她曾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我所举的那些例子中间,《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茅盾
三、文体知识,认识小说
(一)小说的定义: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二)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有些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小说常见分类:
按篇幅分: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按题材分: 武侠、历史、言情、军事、推理、科幻等
按语言分: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按体制分: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和自传体
四、文本研读,合作探究
过渡语:小说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什么事情?
(一)学习任务一:理清情节
阅读课上,班上举行荐书活动,假如你想把《百合花》这篇小说推荐给其他同学,你会怎么介绍这篇小说?请写下你的推荐语,要求包含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不超过100字。
参考示例: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主要写“我”“通讯员”“年轻媳妇”三个人物形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故事梗概:《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之后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通讯员在战场上为保护队友牺牲,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年轻的通讯员。
(二)学习任务二:赏析形象
听完你的推荐,同学们对于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产生了极大兴趣,如果让你详细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你会选择谁来介绍?又如何进行介绍?请同学们参考以下表格,在原文中找到并画出描写人物的句子,进行分析。
补充:人物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写:他人衬托
过渡语: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到并画出与主要人物相关的描写,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形象的?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形象小结:小通讯员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又憨厚朴实,拘谨腼腆,不善言辞,不畏牺牲,舍己为人的军人形象。
形象小结:新媳妇 美丽、娴静、 淳朴、善良、纯真,识大体,关心革命,百合花一样的纯洁高尚的人性美。是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农村革命妇女的典型代表。
(3)“我”——“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补充:主要人物的作用
①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
②人物形象上:形象鲜明突出;对其他人物的衬托;
③主题上:表现(揭示)……主题,(反映社会现实、寄托情感、体现历史传承、文化思潮、当代社会思想、主流价值观等)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第一人称特有的作用:便于抒情;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②结构上: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
④人物上:小说是“我”眼中的人物,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⑤主旨上: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明确: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情节)
②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
③“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第一人称)
④“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主题)
(三)学习任务三:感悟主题
小说内容主要围绕这三个人物展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三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凸显出怎样的小说主旨?
明确:“我”是文工团的同志;通讯员是军人;年轻媳妇是老百姓。“我”与通讯员既是同乡关系,又是战友关系,与年轻媳妇是军民关系,体现出社会当中流动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展示课件:“以往战争题材小说往往穿着一个裁缝做的“盔甲”,生硬裹住脆弱。而《百合花》一反“常态”,柔软细腻,拨开外衣,突出灵魂,要的是真性情。”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也是赞颂青春的生命挽歌。
结束语:通过描绘纯洁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无形凸显出战争的残酷。尽管作家没有正面写那场战争,但战争的紧张气氛、刀光剑影、血与火的拼搏,却在整个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弥漫着。就在这样一幅硝烟滚滚的大背景上,那个青春焕发、刚刚涉足人生的年轻通讯员却像一颗流星一样,倏然消失和毁灭了,只在那个文工团团员“我”和新媳妇的心灵上,留下了难灭的印象、强烈的震惊和深深的怀恋。透过这种对比强烈的情节和作家饱蘸感情的描叙,我们当然可以感受到人民战士的崇高品德、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更能感受到美好的青春与生命被战争毁灭的悲惨情景。
但同时,作者也通过描写年轻质朴、甘于奉献的通讯员、热心开朗的“我”与深明大义的年轻媳妇,写出在战争时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如此为了夺得战争胜利而牺牲生命的军人、群众,才为后来战争赢得胜利提供坚实基础。
五、拓展探究,提升训练
阅读小说之后,班上将举办一个以“活出英雄气的小人物”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选择文中的小通讯员或新媳妇(即任选其一),围绕小说是怎样写的,并写了什么,进行评论分析,你的主要观点会是哪些?请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发言提纲。
参考示例:主要是人物形象前后变化过程——细节描写前后呼应
(1)关于小通讯员,主要观点参考示例:
①小通讯员的形象是逐步展现、逐渐丰满起来的。小说依次写了他的三件主要的事,即护送、借被和牺牲;由青涩、腼腆,细心关心,到真挚质朴,显示政治觉悟(重视群众利益),再到舍己为人,壮烈牺牲;这三个主要的情节节点,构成了小通讯员性格发展的历史框架;
②典型细节的传神描写,使小通讯员形象更具生活的真实性和性格的丰富性。赶路时与女同志保持距离,又细心做到不即不离;途中回答问话时的局促、尴尬状貌,及借被时的倔强脾气,更显示大孩子的稚气。包括枪筒插着的树枝和野花及拿馒头给“我”时那种奇特的开饭方式,使英雄形象可敬可亲;
③诗化场景的着意渲染,使小说洋溢着诗情画意,消解了战争的血腥味和残酷性,使人物塑造洋溢着饱满浓郁的乐观情怀。小通讯员的牺牲让人痛惜,令人崇敬,催人奋进。
(2)关于新媳妇,主要观点参考示例:
①新媳妇的形象主要通过两件事情上的前后态度的对比,在情节的发展中得到有力的塑造,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一是一开始舍不得出借唯一的新嫁被子,到毫不犹豫地用新婚被子装殓小通讯员遗体;二是开始时为伤员擦拭身体觉得难为情、放不开手,到主动地、虔诚地给重伤员擦拭,并为牺牲后的小通讯员缝补破洞,铺垫自己的嫁被;
②典型的细节描写,丰盈了新媳妇这个人物形象。新媳妇不愿借被子,主要是由于舍不得,作为刚刚过门的新媳妇,这一条被子绝不是一般意义上棉被,作为私密性的个人床上用品,借给伤员去盖,内心存有顾虑,而不是毫不吝惜,完全合乎情理,但是新媳妇毕竟明大义、有觉悟,后来同意出借,到最后主动地用它来给小通讯员装殓遗体:这是一个成长起来的无私、纯洁的群众英雄形象;
③百合花新嫁被子的衬托作用和象征意义。小说最后一句里,得到了集中的升华。百合花从百年好合的传统民俗文化意义,上升为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