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感知文章,以“退”字带全篇深层解析。
2.学习辞令语言的说服力。
3.感受中国文化中“以退为进”的人生智慧。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兵临城下,你能想象一个人面对层层围困的军队而不惧吗?你能想象,一支军队来灭掉一个国家,但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没有用一兵一卒,让这支军队消无声息地退兵了吗?
你能想象,本来两个大国要拧在一起,要收拾一个弱小的国家,最后,却被一个人分化,让两个国家中的一个成为了自己国家的盟友?
一个人,很神奇,他都做到了。这个人是谁?是文中的主人公烛之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他如何神奇地实现了这些。
2 、梳理文脉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缒(zhuì) 共(gōng) 阙(quē) 逢(páng)孙
2.如果以“退”字为核心词,再用其他的一个字或两个字和“退”字组成短语,概括文章结构,你会怎样概括?
退谁——谁退——退秦——晋退
3 、分析辞令
1.退谁?
1.1为什么第一段两次都是晋、秦的顺序?第三段是“秦晋”?
明确:不同的称呼顺序,深蕴着作者的深刻用意。
第一段两次出现晋秦。两个国家讨伐郑国的理由,是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帮助楚国,和晋国有了仇怨。因此,此次两国围困郑国,是晋国和郑国有矛盾,要收拾对自己国家不敬、不诚的郑国。围困郑国,晋国是牵头人。而秦只是作为晋国的友好同盟的身份来参战,当然,目的是从灭掉郑国的战争中得到土地、粮食、金银等好处。这样的暗中交代,为烛之武言退秦国做了充足的铺垫。
第三段出现“秦晋”。“秦晋”的说法和习惯性的说法一样,秦国和晋国是战国时期的两个大国,但一直是秦国强大一点,晋国弱一点,且秦晋通过婚姻关系,有同盟情谊。所以,有成语流传下来,“秦晋之好”。但此处,烛之武的称呼中秦在晋前,表明郑国更看重的是秦国,关系好的国家是秦国。
2.谁退?
烛之武!烛之武去退军,可谓一波三折。首先是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并且有“必退”的保证。郑伯派人请来了烛之武,但是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在郑伯游说之下,烛之武又答应出山。在烛之武的一“辞”一“许”之间,尽显郑伯的辞令功夫。
郑伯的言辞:郑伯的劝说点在烛之武希望得到重用而多年没有被任用的抱怨推辞。郑伯先用真诚道歉的方式来取得烛之武的原谅,舒缓他的抱怨,在情感上消除隔阂;再用“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让烛之武明白,此行不仅仅为了郑国,而且也事关他自己的存亡,从利的角度反问,非常有力地说服了烛之武。先是共情,后是共利。
3.退秦?
兵临城下,如何退兵?我们曾经知道《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板桥三声大喝,吓退曹操百万大军,用勇气气势退兵的故事。
烛之武呢?他选择了只身前往,“夜缒而出”,一个文弱书生,奔赴万军之中,去用语言游说秦伯,可见,他对自己辞令能力的自信和无人可及的勇气。细看他的语言,看看他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服了秦伯,使形势出现大逆转。
游说秦伯,无外乎让秦在郑国和晋国之间从新做选择。现在,秦选择的是帮助晋国攻打郑国,要变为秦选择帮助郑国和晋国对立。自然,他说服的重点在于郑国和晋国两国身上,且在如何更对秦国有益上面。
3.1灭郑: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完全站在秦伯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且示弱,共情效果非常好。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先用假言推理,一个“益”字说到了秦伯的心理,他和郑国根本没有矛盾,此次出兵最大的理由不就是一个“益”字。紧承而上的是灭郑的两个难处,两个矛盾点来说服他,接受无益且有害。一难,“越国以鄙远”,得到的土地不是挨着自己国土的土地,多么的遥远而又容易失去,很容易会变成晋国的土地;二难,“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厚一薄之间形成对比,这是秦伯最无法接受的结果,他不能忍受晋国比自己强大。在“益”字上做足功夫。
3.2存郑:
假言推理,保存郑国,可以作为秦国的“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对秦无害且有益,可以成为秦讨伐他国的一个中转站。继续在“益”上说服秦伯。
3.2离晋:
反观,晋国太差劲:一是晋侯答应给秦城池不兑现言而无信的行为史实,不可辩驳地证明晋侯不诚信;二是晋国的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现在要灭掉郑国扩大东面的疆域,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向西扩张,那么就是秦国。言下之意,秦伯在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变得更加强大。对比而言,弱小的郑国哪里会成为秦的竞争对手?所以,可以存郑,离晋。
3.4退秦
灭掉郑国对秦无益,对晋有益,保留郑国对秦有益;晋国不可信,且野心很大,不是好的盟友。最终,秦伯“说”,被说得心花怒放,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存郑,与“盟”,且派兵“戍之”。秦国的武器转向了“晋国”。
妙哉,言语!壮哉,言语!
4晋退:
秦伯被说服,退兵。晋国呢?如何选择?
一个“击”字,展示晋国的大臣出离愤怒了,没有见过这样言而无信的盟友。晋侯说服自己的大臣子犯,又是一个高妙的的辞令家。
晋侯首先旗帜鲜明,语言简洁的表明态度。其次分别从“仁”“知”“武”三个角度,分析此次事件中不可攻击秦国的理由,高站位,大气魄,宽胸襟。最后一个“其”字,(语气词,还是,委婉商量的语气)和子犯商量的语气谈退兵一事。子犯欣然接受。
4、 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是中国人的一种智慧,一种文化。退让只是暂时的,一个阶段,进取才是最终的目的。在开始的时候,或者形式上采用了退让的姿态,使对方得到心理强大胜利的满足。最终,对方不仅放松了敌对的情绪,而且从某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和回报。这恰恰是己方的真实目的,也是退让的最终目的。
本文中,郑伯说服烛之武,烛之武说服秦伯,用的都是这种策略。历史上采用过这个策略取得胜利的人很多。司马懿,先向曹爽主动交出权力,并且处处低声下气,却暗中布局,最后夺得了曹魏的最高权力。公孙弘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表扬汲黯的忠诚,从而获得汉武帝高度评价。勾践卧薪尝胆,毛泽东反围剿胜利,都源于此。
退一步,海阔天空
5 、作业
1.高铁占座“三霸”三霸出炉,前有“高铁男”,后有“高铁女”,现有“高铁婶”高铁婶,假如你是高铁列车长,请你出面劝说一下霸座者高铁婶。至少300字。
2.日前,中美开始贸易战,请你给特朗普总统写一封信,游说一下他放弃贸易战。至少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