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8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08:0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完成文化遗存时间轴,引导学生观察文化遗存分布地图;
2.【唯物史观】结合考古成果,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史料实证】展示早期国家相关资料,学生归纳总结早期国家的特征;
4.【历史解释】知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 的政治特点;
5.【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4、概括夏、商、西周政治、经济、文化
发展的表现,理解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的地位和特点
课前自主探究:
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有哪些古人类代表?
中国是何时进入新时期时代的?新时期时代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遗址?
原始社会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氏族社会有什么特征?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
1、传说中的华夏始祖是谁?
什么是禅让制?此制度下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都有谁?按顺序写出
夏朝是何时由谁建立的?
夏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商朝是何时建立的?
简述商朝的文化、国家机构和疆域。
西周兴旺的过程是怎样的?
西周实现了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的实行具有什么作用?
商周时期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基础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前)
(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 制作石器的时代。
(2)典型代表:云南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3)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 ,学会
2.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后至2000多年)
(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典型代表:
文化遗址 时间 活动区域 基本特征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彩绘陶器,种植
大汶口文化 -------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 玉器,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
(3)生产生活: ①大量使用陶器; ②开始 ,饲养家畜; ③生活逐渐稳定
3.原始社会组织
(1)阶段划分:分为 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 。
(3)父系氏族社会: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 甚至 。
③ 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联盟:三皇五帝的传说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ku)(高辛)、尧、舜
2、国家(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⑴.概况: 建立者: 禹 时间:公元前2070年
⑵.政治: ①实行
②国家结构:
中央: 是最高统治者;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地区直接统治,对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⑶.文化: .夏历《夏小正》
⑷灭亡: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三、早期国家——商朝和西周
1、商朝: 建立者:汤 时间:公元前1600年 都城:殷(盘庚迁殷)
政治: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实行 。 内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文化: (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灭: 暴政;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商灭
2、西周:
⑴、西周的建立:建立者: (姬发; 时间:公元前1046-前771年; 都城:
⑵、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度: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对象:① 是分封的主体(晋/燕/卫/鲁)
②还分封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宋、齐)
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确立了 的地位;
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④诸侯国具有较大的 ,后期形成了分裂割据局面
宗法制度:
①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核心:
④特点:◆建立了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其关系是相对性;
◆ 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礼乐制度:是维护 的工具
⑶、西周的灭亡:
①“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②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
3、商周时期社会经济
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①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②工具:木、石、骨、蚌, 农具极少。
手工业: 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很多
商业: ——工商业被官府控制
课上合作探究:
探究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请观察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探究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学思之窗》内容,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探究3:P6 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探究4:P8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探究5:P8 学习拓展: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课后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当堂检测:
1.《三字经)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不包括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2.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千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
3.西周时--诸侯去世,按当时政治制度,以下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大哥(妾一所生,25岁) B.二哥(妾二所生,22岁)
C.三姐(妻所生,22岁) D.四弟(妻所生,14岁)
4.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A.强化礼乐制度 B.巩固宗法制度 C.促进民族交流 D.控制地方诸侯
5.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不但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成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国土”。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全面推行 B.实现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C.等级分明 D.分封对象以同姓王族为主
6.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
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 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
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 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7.如图所示的猪纹陶钵出士于河姆渡遗址,纹样雕刻写实,憨态可掬,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该文物的出土有力地佐证了河姆渡地区
A.在世界上最早饲养了猪 B.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C.开始出现农业定居生活 D.家畜饲养得到一定发展
8.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9.据记载,商周秦汉时期的祭祀中把农业主神的社神、稷神一一“社稷”提升为国家保护神,“社稷”最后演变为中国古代国家及政权统治的代名词。材料反映出
A.农业祭祀活动隆重 B.对农业神信仰崇拜
C.农业活动管理强化 D.农业经济作用凸显
10.据周成王时期的何尊(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铭文记载,洛伊地区是天下中心,“宅兹中国,自兹(yì,治理)民”,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有“此(洛阳)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记载。据此可以说明
A.洛阳位于周朝疆域中心 B.史书记载都是真实可信
C.周朝统治重心发生东移 D.周朝直接控制区域广阔
本课记忆要点:
“12315+2”巧记本课要旨
1个实质:文明起源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起源问题。
2个前提:社会意义上人的出现;物质基础
3个条件:剩余产品积累、社会分工(劳力和劳心)出现、贫富阶层分化
1项方法:考古研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
5个阶段: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
(2)新石器早期物质基础的奠定;
(3)新石器晚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4)三皇五帝到夏代中华文明可能出现;
(5)商与西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 2个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
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 (
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产生
) (
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展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