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探究---提升”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案
课 型 探究课 课题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年 级 高一 时间 班级 出课人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完成文化遗存时间轴,引导学生观察文化遗存分布地图; 2.【唯物史观】结合考古成果,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史料实证】展示早期国家相关资料,学生归纳总结早期国家的特征; 4.【历史解释】知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 的政治特点; 5.【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重 点 难 点 重 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 点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
“导引-探究-提升”教学模式 教学流程 学法指导
问题导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有哪些古人类代表? 2、中国是何时进入新时期时代的?新时期时代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遗址? 3、原始社会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氏族社会有什么特征?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 1、传说中的华夏始祖是谁? 2、什么是禅让制?此制度下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都有谁?按顺序写出 3、夏朝是何时由谁建立的? 4、夏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5、商朝是何时建立的? 6、简述商朝的文化、国家机构和疆域。 7、西周兴旺的过程是怎样的? 8、西周实现了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的实行具有什么作用? 9、商周时期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结合教材 自学完成
合作探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问题1】旧石器时代有哪些古人类代表?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问题2】、中国是何时进入新时期时代的?新时期时代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遗址?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特点: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文化遗址代表 文化遗址时间活动区域基本特征仰韶文化距今约7 000 至5 000年前黄河中游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 文化距今约7 000 至5 000年前黄河下游-河姆渡 文化距今约7 000 至5 000年前长江下游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龙山文化距今约 5 000年黄河中下游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距今约 5 000年北方辽河上游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 文化距今约 5 000年长江下游
【问题3】原始社会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氏族社会有什么特征? ①社会组织分段: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②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③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权力机构: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文明的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 1、部落联盟: 【问题1】传说中的华夏始祖是谁? 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问题2】什么是禅让制?此制度下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都有谁?按顺序写出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2、早期国家——夏商周 【问题1】夏朝是何时由谁建立的?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问题2】夏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1)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2)地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夏朝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问题3】商朝是何时建立的?约公元前1600年,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问题4】简述商朝的文化、国家机构和疆域。 文化: (1)甲骨文: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国家机构: (1)中央机构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3)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问题5】西周兴旺的过程是怎样的? (1)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纣王临时凑集的奴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在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衰亡 ①“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②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 【问题6】西周实现了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的实行具有什么作用? (1)政治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土—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问题7】商周时期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3)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生生合作 师生合作 演绎点拨 引领探究
训练提升 【探究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请观察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参考答案: 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 【探究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学思之窗》内容,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参考答案: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根据《史记 夏本纪》的记载,禹先举荐培养了 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作为接班人,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他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将位置传给启。《战国策》以及《史记》中关于启和益、有扈氏的冲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 【探究3】:P6 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参考答案: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探究4】:P8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 “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呼声,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视的时期。 【探究5】:P8 学习拓展: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但中华文明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即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精选素材 情境设计 对接高考 能力提升
当堂 检测 1.《三字经)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不包括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2.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千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 3.西周时--诸侯去世,按当时政治制度,以下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大哥(妾一所生,25岁) B.二哥(妾二所生,22岁) C.三姐(妻所生,22岁) D.四弟(妻所生,14岁) 4.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A.强化礼乐制度B.巩固宗法制度C.促进民族交流D.控制地方诸侯 5.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不但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成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国土”。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全面推行 B.实现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C.等级分明 D.分封对象以同姓王族为主 6.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 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 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7.如图所示的猪纹陶钵出士于河姆渡遗址,纹样雕刻写实,憨态可掬,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该文物的出土有力地佐证了河姆渡地区 A.在世界上最早饲养了猪 B.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C.开始出现农业定居生活 D.家畜饲养得到一定发展 8.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9.据记载,商周秦汉时期的祭祀中把农业主神的社神、稷神一一“社稷”提升为国家保护神,“社稷”最后演变为中国古代国家及政权统治的代名词。材料反映出 A.农业祭祀活动隆重 B.对农业神信仰崇拜 C.农业活动管理强化 D.农业经济作用凸显 10.据周成王时期的何尊(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土)铭文记载,洛伊地区是天下中心,“宅兹中国,自兹(yì,治理)民”,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有“此(洛阳)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记载。据此可以说明 A.洛阳位于周朝疆域中心 B.史书记载都是真实可信 C.周朝统治重心发生东移 D.周朝直接控制区域广阔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3.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 1、部落联盟: ⑴三皇五帝时代: ⑵万邦时代: 2.国家一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3、商和西周 ⑴商 ⑵西周 ⑶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如地图、史料、图片等,增加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未性,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好奇心和兴趣。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提出历史观点,进行历史论证,展示历史创新。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培养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给学生呈现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课学习一目了然。 本节课教学不足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支持,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实施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沟通和反馈评价,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实施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沟通和反馈评价,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