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 案一、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特点。
难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及界定标准。三、探学新知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1)特征:以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
(2)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3)生活状况: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 文化遗存 表现 总体特征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 (1)生产工具;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的石器。 (2)生活状况: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分布特点:文化遗存多,且分布广泛。
大汶口文化 ——
河姆渡文化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黑陶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3.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
阶段 时代 发展状况
原始人群 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三皇五帝时代
(1)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①炎黄部落联盟: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初祖。
②“禅让”制:尧、舜时期,采用“禅让”方式传承联盟首领之位。
国家——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
(2)政治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③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④夏朝对除夏部族生活的地区之外的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华的遗存。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讨夏桀,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
1.商
(1)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文化: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现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经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4)政治
①商朝国家机构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③疆域四至: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文化遗存: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
2.西周
(1)沿革
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都城在镐京。
②“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③灭亡:公元前77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政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制度 主要内容 作用 二者关系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补充,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宗法制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大宗和小宗体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商和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①地位:是主要生产部门。
②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基本实行井田制。
③灌溉:有沟渠灌溉。
④农具: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四、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可以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可以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依据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可以得出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可以得出公民享有参政权;“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可以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结合所学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奠定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等方面分析。
五、随堂练习
1.有些考古学家认为,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就像一朵花,中心位置是中原文化,起着联系各个区域文化的作用,同时其他文化仍旧保持着自身的活力。这说明( )
A.中原文化的主导作用 B.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C.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发展 D.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2.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遗存,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0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这表明,当时( )
A.干栏式民居有所发展 B.父权制家庭地位上升
C.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 D.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
3.《史记·夏本纪》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的不同记载客观上反映了( )
A.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 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世袭制形成的曲折性 D.启开创奴隶制国家
4.下面表格为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
记述 出处
尧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岳、十二牧、司空、司徒、士、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 《尚书·尧典》
舜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省灾肆赦,怙终贼刑 《尚书·舜典》
到禹时,“令民皆别禹,不如言,刑从之” 《史记·夏本纪》
据此推断,该时期( )
A.出现了邦国林立的局面 B.是我国可考信史的开始
C.开始逐渐进入文明时代 D.具备早期国家基本雏形
5.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6.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分别作为三级国家政权的君主,享有直接向下一级贵族授土、授民等决定权,而不必通过“议事会”或“代表大会”的批准。由此推知( )
A.当时中央集权雏形已出现 B.分封制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
C.分封制有效拱卫了周王室 D.西周政权家国同构特点明显
7.下图所示的内容是金文(铜器铭文)的“宗”字,从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宝盖是屋宇之形,“示”则是神主的象征。故《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据此推断,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等级结构层次分明
C.君权神授的色彩浓厚 D.王权神权开始分离
8.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俱词~的阳纯阳治。孔子很尊崇周公,“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扎于很导东间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据此可知( )
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 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 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
9.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据此判断,商代( )
A.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D.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心位置是中原文化,起着联系各个区域文化的作用,同时其他文化仍旧保持着自身的活力”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不是中原文化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不是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不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据材料“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房基40多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个、陶窑6座、墓葬200多座、生产生活用品1万多件,以及粟类作物的种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可知,半坡遗址出现了大量的房基、窖穴、墓葬,这些反映了半坡氏族时期农业聚落已初步形成,C项正确;A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父权地位,且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B项;早期国家雏形出现是夏商周时期,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反映了启继位的不同历史记载,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项正确;禅让制在传承中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尧舜禹时期,有阶级对立和国家机器,说明作为雏形国家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故D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我国可考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B项排除;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时代早在尧舜禹时期之前,C项排除。
5.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为奴隶社会,不具有民主色彩;B.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高度集中;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
6.答案:B
解析:A.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分封制之下,受封者在政治上相对独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强,无法得出当时中央集权的雏形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B.根据材料“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分别作为三级国家政权的君主,享有直接向下一级贵族授土、授民等决定权,而不必通过‘议事会’或‘代表大会’的批准。”可见分封制之下,受封者在政治上相对独立,对封国实行独立管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强,这使得地方独立性较大,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故B项正确;C.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有效拱卫了周王室”的内容,故C项错误;D.家国同构即用管理家的方法管理国,材料未体现西周政权家国同构特点明显,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宝盖是屋宇之形,‘示’则是神主的象征。故《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可知,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而父系家长制实际上是通过氏族内部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的,A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出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等级结构层次分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点是君权神授的色彩浓厚,排除C项;根据材料“‘示’则是神主的象征。”并结合所学可知,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神权色彩,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孔子推崇周公,表明他对周公及其治国思想的认可,由此推断,孔子儒学与周制具有渊源关系,故A正确;B项“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项“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项“周代奉行礼制长治久安”材料均不体现,排除。
9.答案:C
解析:商代妇好墓中出土有纺织品残片,而且有多个品种,说明商代纺织技术较高,C项正确;材料与青铜铸造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明商代纺织技术较高,而不是萌芽,排除B项;D项无法体现,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