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24 月迹
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
作者简介
贾平凹,陕西人,当代著名作家。
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代表作品《鬼城》、《二月杏》。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
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中秋的夜里
——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奶奶、我、弟弟、妹妹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重点——寻月亮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根据地点的变化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大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3.横线勾出动态描写的句子,波浪线勾出静态描写的句子。
4.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说说你理解的意思。
1.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竹窗帘儿 穿衣镜
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
上湾、下湾、水里、眼睛里
中堂
院子里
河边
2.根据地点的变化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大意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中堂赏月。
第二部分(3-20):院中寻月。
第三部分:(21-24):河边寻月。
3.横线勾出动态描写的句子,波浪线勾出静态描写的句子。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獭地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动态描写,通过描写月亮形状的变化的动态美,生动有趣地写出了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顽皮可爱。
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
高兴——失望
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静态描写,写出了月光和月光下的桂树的柔美。
叠词的运用,富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也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
作者细腻的感受: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了,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心理描写,丰富的想象力。
联想和想象
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
4.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说说你理解的意思。
象征着美丽、美好的事物。
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向往。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人人都有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权利。到处可以找到月亮,正如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只要去寻找,定会发现它。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是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明线:
暗线:
月亮运行之迹
本文线索
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别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本文的不同就在于通过月亮抒发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温馨融洽、积极向上的。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