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捕捉感受配音乐;
2.跳读课文,探究变化选画面;
3.研读课文,理解主题定基调。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来探究变化、学习对比方法及理解本文主题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视频《鲁迅故居》
一、激情导入
我们循着鲁迅先生的足迹走进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看了赵庄的《社戏》,还偷吃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快乐的少年生活转瞬即逝,鲁迅长大后辗转求学,到日本仙台听《藤野先生》的教诲,回国后却弃医从文,辗转定居北京。1919年冬,他回故乡接母亲来京,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他心情如何呢?再见到儿时的伙伴闰土又有怎样的感慨呢?让我们再次跟着鲁迅先生的脚步到他的《故乡》去看看吧。同学们打开课本 68页,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故乡)
二、创设情境,展开教学
大家好!我校耘墨文学社承办的“鲁迅文化节”活动已经启动,特邀请大家共同参与微电影的拍摄活动。请以鲁迅的《故乡》为脚本,完成拍摄任务!
闯关一:预习过关赢资格
1.作家作品介绍
2.小说知识抢答
3.字音字形找茬
(学生分为南北两组,组内成员均可答题,答对记 1分,都答对的情况下答案优秀记 2分,采取积分制,分高组为胜。)
教师总结:比赛促进步,预习环节同学们表现相当出色啊!恭喜大家赢得竞选资格!
教师过渡: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那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多样的表现手法,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吧。接下来让我们默读课文,捕捉感受,为我们的微电影配上背景音乐。
闯关二:捕捉感受
配音乐默读课文,谈谈故乡留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教师提示默读方法:一不动唇,二不指读,三不回读。)
明确:文中连用了 2个“悲凉”(2、4段),1个悲哀(84段)
教师总结:是的,是悲凉是失望,更是深深地悲哀。(板书悲哀)
教师点拨: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呢?——故乡的景和故乡的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板书景、人)
教师过渡:是的,小说的确以变来展开情节,下面就让我们研读课文,采用跳读加摘读法,探究变化,为微电影选取拍摄画面。
闯关三:探究变化选画面
1.故乡是如何衰变的?
同桌交流,A\B分工使用跳读的阅读方式,快速寻找关键词、关键句完成下列表格。
教师总结:同桌交流,共同成长,我们一起回忆了美丽富庶、如诗如画的故乡过去的模样,也看到了荒凉衰败、了无生气的现在故乡之景。教师过渡:然而令作者悲伤哀叹的不光是故乡本身,还有故乡的人啊!那故乡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作者着重刻画的又是谁呢?——闰土、杨二嫂!接下来让我们进行特写镜头的选取。
2.摘读并分角色朗读文中有关闰土、杨二嫂的片段,任选角度梳理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分析人物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小组四人分工如下:A人物描写 B语言特点 C 人物点评 D制作人物卡片。
提示:D制作人物卡片——总结 ABC前三方面
明确:人物: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特征变化:(文中语句 15、55段)语言特点变化:人称变化“我们”“你”“迅哥儿”→“老爷”;滔滔不绝→吞吞吐吐(指导学生体会人称变化及省略号的意义变化)
神态动作变化:(文中语句 12、72段)
人物关系变化:好朋友、好兄弟→称我为“老爷”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人称变化最能体现)
人物点评:这是一个聪明勇敢、活泼开朗、机灵能干的少年闰土这是一个贫困苍老、迟钝麻木、逆来顺受、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中年闰土积累
手法:对比作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思想感情更加深刻
教师总结:合作出成果,小组组员通过制作人物卡片向我们展示了闰土由少年小英雄到中年木偶人的变化,通过分角色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粗俗野蛮、尖酸刻薄、自私贪婪的杨二嫂的小市民的形象,甚至忘却了过去曾经那个漂亮,辛勤劳作,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人物形象如此鲜明,悲哀情感如此浓烈,让我们不禁感叹对比手法太奇妙了,让我们选出了对比强烈、人物形象变化明显的画面!(板书对比)闯关四:理解主题定基调教师过渡:那是什么原因促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是闰土的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并结合时代背景,以此为辩题展开辩论。
背景链接:《故乡》创作于 1921年 1月,被作者选入《呐喊》。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预设:甲同学:我认为是社会原因,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军阀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让“闰土”一类的中国农民日益贫穷化,他们无力改变。文中也有相关语句“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乙同学:我认为是个人原因,逆来顺受、将希望寄托于神灵造就了闰土悲惨的结局。我认为他可以少内容昔日如今描述(文中 12段)(文中 2段)故乡环境概括美丽富庶、如诗如画荒凉衰败、了无生气作者感受欢快、愉悦失望、悲哀
生孩子,他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的生活。丙同学:老师,我赞同乙同学。我读完文章最后几段,我认为作者对于“闰土”之类的中国人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生于这样的时代是不幸的、悲哀的,但迷信的、麻木的、逆来顺受的、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否则,社会怎么进步?时代又该如何发展?......
教师总结:同学们唇枪舌剑让我大呼过瘾!辩论很激烈,思考很深刻。是的,生不逢时是无奈的,但解放思想,去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才是作者要追求的希望。闰土他们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但作者鲁迅用他的笔作为手术刀,剖开病出,以期得到疗愈。让我们观看视频,周先生谈“希望”。然后大声齐读“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板书希望)作者虽然对故乡失望乃至悲痛,但仍对未来抱有希望,并呼吁广大同胞一起去奋斗、实践,创造新生活!最后寄语学生,珍视今朝:
同学们,我们今日的新生活正是鲁迅当日所向往的,但它来之不易,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不仅应当倍加珍惜,而且还谨记周先生的教诲!让我们齐读: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三、作业:
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运用对比手法,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四、板书设计:
《故乡》课后反思
《故乡》课后反思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一、由心情入手,逆向而行。引导学生找出“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气闷”“悲哀”,以此为切入点,倒析全文,由景的变化过渡到对人的分析,引出闰土和杨二嫂。二、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希望”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让学生换位思考读出个人的感悟,比如对“迅哥”这一称呼和省略号的添枝加叶的朗读,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续写想象宏儿和水生成年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的热情。四、视频播放恰到好处。五、板书设计新颖。自我感觉有待改进之处:由于对“我”这一人物的分析太过简单笼统,导致主题揭示略显突兀,学生对文本思想的理解深度还不够精准。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