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阅读 习题课件(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阅读 习题课件(共6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20:0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01 古诗文梳理
古诗词曲阅读
九年级下册
第69首
渔家傲·秋思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B.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风景之“异”,勾勒出西北边疆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形势的紧张。
C.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D
点拨:这两句正面揭示自己和将士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因为家国未定,功业未成而不甘归退,表现了作者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怀。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示例: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出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3.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常寄寓着思念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第70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作的上片描述出猎情况,下片抒发情感。
B.词作以“狂”字开篇,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展现了词人的不羁姿态。
C.“千骑卷平冈”描绘了一幅千骑奔驰越野的恢宏壮阔的画面。
D.下片引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
D
点拨:“表达了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表述有误,词人引用冯唐的典故,是希望朝廷能够重新起用自己。
2.请简析词中的“老夫”的形象。
示例:“老夫”举止狂放,心胸开阔,胆气豪壮,胸怀国事,老而不忘报效国家。
3.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请你结合词中内容阐释词人的“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形狂:词人装备整齐,气宇轩昂,意气风发,外形装扮张扬威武。
(2)举狂:词人率领成百上千的随从纵马驰骋,浩浩荡荡地冲过山冈,出猎场面盛大,气势恢宏。
(3)态狂:词人开怀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4)志狂:词人借典故表达了想要征战疆场,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第71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开头两句写作者酒醉观看宝剑,由此引出了对自己重回军营生活的描述。
B.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所热爱的生活。
C.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作者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D.全词十句中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结句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A
2.“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格调形成巨大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3.辛弃疾和陈陶面对战争,均发出“可怜”的慨叹,请你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两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辛弃疾的“可怜”表达的是叹息,抒发个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抑郁、苦闷之情;陈陶的“可怜”表达的是怜惜,抒发的是对战死者的哀悼、对死者妻子的同情。
第72首【2023龙岩质检】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词的开头写京城中秋美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现实之悲。
B.“四面歌残终破楚”是用典,喻指婚姻失败,表达痛心之情。
C.下片开头连用四个短句,斩截有力,通过对比表达豪迈气概。
D.“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词人心系家国,关心民生疾苦。
B
2.请简要分析“俗子胸襟谁识我”表达的情感。
此句表达词人对丈夫的不满、对婚姻的失望,也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第73首
定风波
北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前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
B.“竹杖”句写词人视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了其平静悠闲的心态。
C.“山头”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
D.本词写自然现象,抒词人内心情感,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
C
点拨:C项说法有误。此句表现的是词人经历风雨之后,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喜悦。
2.“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风雨”“晴”既指自然界的天气现象,也指生活中的逆境和顺境,亦指官场的沉浮。
3.有人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是作者生平的写照,请结合苏轼的经历简要分析。
词句描绘的是披着蓑衣在风雨里穿行也处之泰然、无所畏惧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雨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旷达情怀。这正是苏轼一生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受到打击,一贬再贬,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态度。
第74首【2023三明一检】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头两句忆往昔 ,再现了二十多年前与豪英午桥宴饮的欢乐场景。
B.“杏花”与“吹笛”两句 ,有声有色 ,视听结合 ,画面感极强。
C.“闲”字写词人夜间登上小阁 ,赏雨后初晴之景的愉悦与闲适。
D.上片重在记叙描写 ,下片重在议论抒情,今昔对比,不胜感喟。
C
点拨:C项理解分析不正确。“闲”字写出了词人夜间登上小阁,观雨后初晴之景时的孤寂、落寞和怅惘。
2.“二十余年如一梦”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都写到了“梦”,但“梦”中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二十余年沧桑如梦,陈与义的“梦”中蕴含着因国破家亡、世事沧桑、人生如寄带来的怅惘之情;辛弃疾通过梦回军中杀敌建功,表达为国建功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感伤。
第75首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南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词为赠友之作,题目中的“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交代了写作时间、酬赠对象。
B.词中以重新磨光的飞镜比喻月亮,描写了中秋美景。
C.“直下看”指目光一直往下看,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词作的趣味性。
D.本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桂树等典故,让表达的意思更直白,抒发的情感更直露。
D
点拨:D项表述有误。词人运用两个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阴暗的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理想?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结合了起来。
第76首
浣溪沙
清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身向”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说明行程遥远,极目远眺,云山苍茫。
B.“北风”句说明词人纵马驰骋,北风呼啸,在这肃杀的氛围中,词人豪情高涨。
C.“一抹”“半竿”两句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边塞风光图。
D.“古今幽恨”是词的主旨,面对满目萧瑟的冷清破败之景,古恨新愁油然而生。
B
点拨:B项表述有误,应是词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2.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性德对浩渺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第77首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波澜起伏,引人沉思。
B.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服役几十年的老兵回家后所看到的一派荒凉破败的景象。
C.“不知饴阿谁”以饭熟不知给谁,说明主人公的家乡已成寂寥无人的荒村。
D.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含愤慨控诉之情。
C
点拨:“不知饴阿谁”说明的是主人公家破人亡,自己一人孤苦伶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一、二句将“十五”和“八十”相对照,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B.第五、六句通过乡里人之口写出了主人公已家破人亡的事实。
C.第七至十句通过描写主人公回家所见到的物是人非的景象,揭露了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最后两句通过心理和细节描写,将主人公悲痛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D
点拨:“心理和细节描写”表述有误,应是“动作和细节描写”。
3.诗歌中“乡里人”面对老兵询问而做出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却有很强的艺术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①乡里人的回答借“松柏冢累累”的环境描述暗示人亡屋空的悲剧。②为下文进一步写老兵家里的荒凉景象做铺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78首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全诗以“咏雪”为主线,不断变换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B.飞雪进入珠帘,诗人选取起居、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正面表现天气的寒冷。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既点明了环境,又渲染了送别氛围。
D.“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丽形象,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昂扬勇毅的精神风貌。
B
点拨:B项表述错误,写起居、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是通过对将士们的日常活动描写来侧面表现天气的寒冷。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运用留白(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作者的无限惆怅之情。
①奇在比喻新奇贴切,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表达了诗人的惊喜。②奇在“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说明大雪来得急骤,传达出诗人的惊奇。③奇在描绘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意境,颇具浪漫色彩,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表达了诗人的惊叹。
3.【创新题】假如岑参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岑兄此诗奇峭飒爽,‘忽如……’二句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请你谈谈“奇”在何处。
第79首【2023邵阳改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怀古词,通篇三问三答,既层次分明,又互相呼应,同时又巧妙地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借古讽今,抒志述怀。
B.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有滚滚长江向东流去。
C.词的下片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刘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D.“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壮丽河山。
D
点拨:“神州”指的是中原地区。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者登上北固楼,想到大好中原已落入金人之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
B.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东流而去,短暂和永恒形成鲜明对比。
C.本词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结尾用曹操的话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的遗憾,表现了对曹操建功立业的仰慕。
D
3.简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表达效果。
词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发出感慨,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悠悠”“滚滚”两个叠词,加重感彩,增加韵味。同时,“悠悠”一词既指时间漫长久远,也指词人的思绪无穷。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80首【2023莆田城厢区一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回顾个人的两件大事:诗人因科举步入仕途;在国家危亡关头,诗人起兵抗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
C.尾联直抒胸臆,诗人甘愿以死明志,充分体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D.全诗运用叙述、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是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
点拨:没有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在哪里?请做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蕴含感彩的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第81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遥望长安,心潮起伏。
D.作者在这首散曲的结尾认为:只有改朝换代,百姓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D
点拨:“只有改朝换代,百姓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的表述有误。结尾写王朝兴替给百姓带来的“苦”有增无减,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2.请赏析这首散曲中“聚”“怒”二字的妙处。
“聚”“怒”二字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嘶鸣的历史画卷。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应如何理解?在这首散曲中起什么作用?
王朝兴盛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百姓也苦不堪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散曲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深化了主题。
南安军
南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第82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中的梅花是实景,表现了诗人起兵抗元的豪迈之气。
B.颔联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抒写了诗
人的悲苦之情。
C.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他的“一片
丹心”。
D.本诗逐层递进,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寓深厚之性情于质朴
之中。
A
点拨:A项表述有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和“风雨”对照,表现了诗人起兵抗元失败后的沉重心情。
2.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第83首【2023莆田荔城区一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羁旅”概括了诗人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
B.“谁言天地宽”使用反问的修辞,激发爱国义士的共鸣。
C.“已知泉路近”抒发了诗人对身落敌手、命不久矣的恐惧。
D.这首诗字字忠肝义胆,感情跌宕豪壮,读之令人悲怆、感奋。
C
2.“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请简述。
见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流的悲愤之泪;为永别故乡、愧对亲人而流的伤心之泪;为自己身落敌手、壮志未酬、收复河山的宏愿落空而流的遗恨之泪。
第84首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登上骊山,放眼四顾,看不到当年奢华的阿房宫,因此心生感慨。
B.“草萧疏,水萦纡”表明阿房宫故址上只有稀疏的草木和迂回的流水,这是眼见之景。
C.因奢侈、残暴而灭国的周齐秦汉楚五国留下了多少遗恨,表现了作者对五国的讽刺。
D.这首散曲立意高远,境界阔大,发思古之幽情,叹世事之炎凉,发人深省。
C
点拨:C项表述有误,作者点出五国是以点带面,其实是指历代王朝的兴衰交替都令人悲叹。
2.这首散曲和作者的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都立意高远,发思古之幽情,但两首散曲的写作角度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从百姓的角度来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而这首散曲则从统治者的角度来写,感叹无论输赢最终都回归大地,变成了泥土。
第85首
朝天子·咏喇叭
明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和唢呐的特征,暗含作者对它们的
肯定。
B.“全仗你抬声价”是喇叭和唢呐的作用,为“官船”抬声价。
C.“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写喇叭和唢呐的危害对象,它
们给军民带来了痛苦。
D.最后三句写喇叭和唢呐吹奏的结果,“翻”“伤”“尽” “飞”用词极为形象。
A
点拨:A项表述有误,这句是暗讽宦官小人得志的情状。
2.这首散曲立意独特,请简要赏析。
喇叭和宦官虽不属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这首散曲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愤,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黑暗现实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