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选修)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2023.10
第Ⅰ卷(选择题)
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为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双钱结藤编残件(距今约4000年)。这一发现体现了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社会组织的复杂 D.等级秩序的确立
2.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商的思想
C.削弱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的特权
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4.西周至春秋时期,不少诸侯国未能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如齐国“传弟或其他” 与“传子者”不相伯仲;楚国虽然传子,但多“行少子继承制”;秦国则信奉丛林法则,“择勇猛者立之”。这反映了
A.分封制有名无实 B.宗法制遭到破坏
C.世袭制不能延续 D.禅让制影响久远
5.唐朝宰相薛元超以门荫入仕,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诗人章孝标中进士后,作诗抒怀:“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举
A.成为官员选拔的唯一途径 B.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
C.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 D.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
6.《唐律疏议》规定:马球、角抵等对抗性体育运动的伤害,以“戏杀伤”定罪;射箭、弹弓等造成他人意外伤害,以“过失杀伤”定罪;体育活动中出现的争斗,以“斗杀伤”定罪。这反映了
A.基层教化的加强 B.礼法并施的执行
C.国家治理的智慧 D.中华法系的确立
7.唐玄宗天宝末年,西北地区流传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此民歌表明当时( )
A.军镇设置利于边防 B.安史之乱破坏长城沿线
C.藩镇割据势力强大 D.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8.宋熙宁年间,经常出现枢密院奏事退、王安石留身独对的局面。凡外交方针、将帅任用、军需供应,大多由神宗与宰相王安石商定。保甲法、将兵法等军政改革均在中书发动,尽管遭到枢密院的抵制,但并未因此停止推行。这表明宋朝
A.枢密院失去了军队调遣权 B.实行军政与民政分治的政策
C.实施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D.王安石变法的强兵效果明显
9.宋人笔下涌现出很多“好孩子”形象,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好孩子”形象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10.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11.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A. 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 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C. 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D. 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12.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3.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14 . 在西方,高级文官在执行公务时,掌握了大量的政治信息,这些信息促使参加竞选的官员或决策的官员对高级文官产生了依赖,他们需要文官在幕后策划和辅助。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A.坚持了“职务常任”原则 B.难以实现真正的“政治中立”
C.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 D.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15.《十二铜表法》规定: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适当照顾弱势群体利益
C.侧重维护平民合法权益 D.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16. 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
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B.《拿破仑法典》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权利法案》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正德、嘉靖时,徽商程楷兄弟,东贾吴,北贾鲁,“乃吴、鲁人皆乐与少君兄弟游”。嘉靖时,歙县程氏、潘汀州和潘仕等皆曾在苏州经营布业。嘉靖、隆庆时人潘次君者,在江淮业盐,南京业典当,浙江业粮食,而在吴地经营棉布……
——范金民《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材料二: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
——范金民《江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反映的明清经济现象(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江南科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18. (14分)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列各图所示: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如下图所示: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
材料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一所示的两幅图片反映了近代民主革命中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4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在瑞金建立临时中央政府的意义。在西柏坡作出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怎样的转移的决策?(4分)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实现了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跨越?(4分)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2分)
19.(14 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这一制度以默认的方式保留了国王的许多特权。 由于国王仍握有录用官员职权,为了恢复封建统治,他便利用手中权力,大肆封官,笼络人心……到 19 世纪,英国 两党制日益成熟……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执政的政党就会把各种官职作为“胜利果实”公开分赃,分给他们的支持 者。所以,每次执政党的更替和内阁的变迁,都会带来政府人员的大换班,使政府工作陷入混乱。1832 年英国议会 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开始长期执政。他们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廉价政府, 以便提高行政效率。因此,19 世纪 50 年代起,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开展全面改革工作。 ——摘编自王铭《英国文官制度述论》
材料二:由于英、美两国在国家结构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方面的不同,两国文官制度存在 较大差异。1855 年和 1870 年英国两次颁布枢密院令,正式确立了政府录用文官的通才原则:规定高级文官必考科 目有作文、英语、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学等。 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 11 门,任选 6 门。1833 年美国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中指出,“文官考试必须带有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特点”。英、 美两国文官虽然都遵守着“政治中立”原则,但在政治地位上还存在着相对中立和绝对中立的区别。英国禁止文 官参加政治活动,美国对文官政治“中立”与政治参与的限制相对较小。 ——摘编自王晨《英、美文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 (9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美两国文官制度的差异。 (5)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这种以礼为原则的法律体系是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总结了西周“礼治”经验后于2500年前创建的。孔子将法与礼所能达到的不同社会治理效果作了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看来,以理(礼)服人的“王道’’显然要优于以力(法)制人的“霸道”。孔子认为依附于“礼治”的法律只有维护忠、孝、节、义,才具有惩恶扬善的功效,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牾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孔子追求的是“以礼治国”,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二是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以达到礼让“无讼”的境地。孔子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摘编自马小红《礼治、法治之辩》
材料二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材料三 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制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习近平《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法律体系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现代中国人民宪法发展的历程。(6分)涟水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文科)
1-16:CACBD CACAB BDABB A
17(14分)
(1)现象:徽州人以经商闻名,分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工商业发达地区,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6分)
(2)特点:科举中第的进士多,名次前;江南地区盛产状元。原因:江南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人才辈出;江南地区家族读书治学传统浓厚。(8分)
18. (14分)
(1) 事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使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使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使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4分)
(2)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是我党正式建立的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4分)
(3) 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分)
(4) 制度创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分)
19.(14分)
背景:"恩赐官职制"及"政党分肥制"存在严重弊端及政府工作亟待改善;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工业革命完成。(4分,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规范了政府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实现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能力(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保障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官员的管理和官员素养的提升;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的需求。(5分 ,言之有理即可) (2)差异:官员录用方面,英国注重通才,美国侧重专业性和实用性。政治地位方面,英国秉持绝对中立原则,禁止官员参加政治活动;美国对官员参与政治活动的限制较小 。(5分)
20.(14分)
(1)特点:引礼入法;家庭本位、伦理法制;无讼是求;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核心是教化感召;最终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社会;最佳实施途径是“人治”。(4分,任答4点即可)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4分,一点一分,三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6分,任答三点即可满分。
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分,宪法名称和时间各得1分)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宪法,是新纪元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宪制根基;(2分,宪法名称和意义各得1分)
1982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宪法保障;(2分,宪法名称和意义各得1分)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宪法引领。(2分,宪法名称和意义各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