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07:57:18

文档简介

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称为“一个以周氏宗族为核心、以姬姓异氏宗族为主干、以异姓异氏宗族为辅翼的宗族群”。这反映了西周( )
A.宗法划分代替地域划分 B.政治主体是姬姓宗族统治
C.宗法等级秩序日益森严 D.宗族观念影响着分封实践
2.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雅典的公共决策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全民参与机制让贵族与平民、富人与穷人直接面对面。其结果不是富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就是穷人为自身利益进行统治。由此可知,雅典民主( )
A.有助于缓解公民内部矛盾 B.体现了对自由主义的追求
C.难以避免国家权力的滥用 D.有效消除了精英政治弊端
4.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几个财政法案,限制国王的收入。威廉国王得到的终生享用的收入只及詹姆士二世的一半,完全不敷支出,用当时议会成员埃特里克的话说,新国王被置于了“仅够伙食钱”的困地。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 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 D.财务状况逐渐恶化
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民主是抗日的保证”,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民主选举,实行的是( )
A.“三三制”原则 B.大生产运动 C.减租减息政策 D.精兵简政
6.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千多名代表中有机关干部、劳动模范、部队英雄、宗教领袖、工矿技师、教师,还有艺术家科学家、记者、作家、学生医务工作者、民族资本家、华侨、合作社人员等。这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 B.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C.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D.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阶级性
7.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8.1980-1992年,深圳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GDP年均增长37.4%,远高于同期全国9.5%和全省14.1%的平均水平。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9.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10.汉武帝建立了一套新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召制、选用博士弟子等,这套制度设立的意图是( )
A.实现统一 B.发展经济 C.巩固统治 D.改革教育
11.1904年以前,湖南地区的官办学堂占85%以上,而从1905年开始,公立、私立学堂一跃而上,公立学堂更占了2/3以上。1909年,湖南1262所学堂中,官立仅400所,占31%;而公立、私立学堂占69%。对此,学者认为“统治者将学务一下拱手让与地方,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经济状况迫不得已”。这一观点指出( )
A.清政府被迫变革教育体制 B.科举制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
C.学堂选官制度正逐步形成 D.“学在官府”的传统遭到冲击
12.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13.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B.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C.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D.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14.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
A.出现敬天保民观念 B.儒学居于统治地位
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15.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法律答问》是我国法律解释史学上的开山之作。其中一条律文解释如下: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从该解释中可以判定( )
A.秦律以法家的性恶论为思想基础 B.秦律保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秦朝的统治色彩是奉行严刑峻法 D.《法律答问》的解释具有阶级性
16.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反映出宋代家训( )
A.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导致重文轻武风气盛行 D.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相继确立,由于国情的不同,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清朝晚期徐继畲《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政体形式及“创古今未有之局”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两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权力和地位。(6分)
1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贼”、“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推动社会转型的含义、改革内容和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8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部门和部际磋商之间,为处理专门问题设立的部际委员会往往成为扯皮的场所,迄今还没有看到谁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但大量官僚主义的现象严重存在,似乎不在中央各部,而在庞大的管理社会福利的政府机构之中。这里人员众多,规章烦琐,行政开支浩大,工作差错最多,是英国行政管理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摘编自冉隆勃《文官制度在英国政治中的特殊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存在的问题。(6分)
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划,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就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演变相关因素(任一因素)进行说明。(要求:结合史实分析说明,史实准确,逻辑清楚。)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D
【必备知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分封是“宗族群”内部的分封,尤其是周氏宗族和姬姓宗族,反映出西周的分封是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D项正确;宗族观念影响着分封实践,但宗法划分不能完全代替地域划分,排除A项;材料意在突出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政权与族权结合的特点,而非强调姬姓宗族在政治上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宗法等级秩序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必备知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可得出廷议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廷议的参与人员与方式,并不能展现参与人员的品格,排除B项;廷议制度是议政的方式,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不仅只有皇帝与丞相,还有其他大臣,因此并不能有效协调二者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必备知识】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难度】拔高
【解析】从材料中的“结果不是富人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统治,就是穷人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统治”来看,决策者的目的均是为了自身利益,说明该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以私益为实的决策目的,难以避免国家权力的滥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这种决策机制使公民内部矛盾得以缓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决策上的利益冲突,而不是对自由主义的追求,排除B项;“有效消除了精英政治弊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必备知识】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几个财政法案,限制国王的收入。”及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体现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B项正确;从材料看英国国王的权利受议会约束,但国王仍然有相关权力,只是英国国王的收入减少了,排除A项;英国责任内阁制是19世纪中叶确立的,排除C项;材料得不出英国财政状况恶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必备知识】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难度】简单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共在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民主选举,实行“三三制”原则,推动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A项正确;大生产运动涉及的是经济领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减租减息政策,针对的是地主阶级,目的是拉拢和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排除C项;精兵简政,针对的是军事和政治方面,与材料民主选举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必备知识】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全国一大中代表的来源非常广泛,基本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权,无法体现权威性,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B项;1954年全国人大正式召开,中国并未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并未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必备知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和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范仲淹和王安石先后进行变法,但因为变法内容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均以失败告终,A项正确;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主要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宋神宗后期对变法的支持已经出现动摇,致使变法最终失败,而非皇帝去世致使变法失败,排除C项;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必备知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难度】简单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80-1992年,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因此得益于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而深圳是经济特区,排除A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必备知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难度】中等
【解析】据材料可知,“上翠微”、“新换六铢衣”、“龙乍变”、“春光簇马归”等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内容选自唐朝古诗《放榜日作》,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话般的场景,描写的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B项正确;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佛教的传播,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的情况,而非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排除C项;材料主旨重点描述的是科举的盛况,而非长安的繁荣,没有涉及描述长安繁华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必备知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建立了一套新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召制、选用博士弟子等”可知,汉武帝设置新的选官制度,使得更多人才进入官僚系统,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这有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C项正确;汉高祖刘邦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汉武帝发展经济的措施,排除B项;汉武帝通过设置太学的方式推动了儒家教育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必备知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难度】简单
【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1905年后原本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办学堂逐渐为公立、私立学堂所取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并责令地方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而学者指出1905年前后的变化是中央政府出于财政困难被迫进行的变革,A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是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B项误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学在官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B
【必备知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考试、监察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B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断章取义,排除A项;“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必备知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简单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选拔人才的流程严格,有利于被选拔人员素质的提高,D项正确;腐败现象并没有因为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而得以避免,排除A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排除B项;女性地位与此制度的推行并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必备知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简单
【解析】通过材料“民监”、“永保民”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形成了敬天保民观念,A项正确;儒学形成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功利主义思想是墨家思想特征,形成于战国时期,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神权王权紧密结合是商朝统治特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必备知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难度】中等
【解析】《法律答问》对“盗徙封”解释为私自移动田界,对“耐”刑解释为剃去鬓发,表示犯罪。表明秦律是维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B项正确;题干不是为了说明秦律的思想基础,A偏离材料主旨,排除A项;仅凭一条法律无法判定秦朝奉行严刑峻法,排除C项;《法律答问》对律文的解释是客观的,无阶级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A
【必备知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可知,宋代注重对族规和家训的编撰,注重“厚人伦,美习俗”,并广泛流传,说明宋代家训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家训是基层教化的方式之一,其与重文轻武风气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统治者对家训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政体形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或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体现:实行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议事;没有设置国王和采用世袭制度;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点任答两点)(6分)
(2)美国: 掌握立法权,与总统、最高法院相互制约;
德国:不掌握实权,受帝国皇帝控制,只是形式上的民主。(6分)
【必备知识】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难度】简单
【解析】(1)政体形式:据所学可知美国的政体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或总统制民主共和制)。表现:据材料一“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并结合所学可知没有设置国王和采用世袭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表现还有实行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议事;创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据材料一可知涉及国家为美国,据材料二可知涉及国家为德国,结合可知两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权力和地位为——美国: 掌握立法权,与总统、最高法院相互制约;德国:不掌握实权,受帝国皇帝控制,只是形式上的民主。
18.【答案】(1)含义: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内容: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强制分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推行县制。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10分)
(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族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8分)
【必备知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难度】中等
【解析】(1)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社会转型,主要指的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内容:根据材料“为田开阡陌封疆”可知,废除井田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强制分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军功爵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县制。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根据材料“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可知,孝文帝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材料“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可知,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族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
19.【答案】(1)特点:①公开考试,择优录取;②文官人员专业化和科学化(突出通才);③定期考核,按政绩大小予以升降;④文官常任,政治中立。(6分)
(2)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增多,加大国家财政负担;官员层次增加,影响政府工作效率。(6分)
【必备知识】西方的文官制度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根据材料一“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可知,文官人员专业化和科学化(突出通才);根据材料一“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可知,定期考核,按政绩大小予以升降;根据材料一“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知,文官常任,政治中立。
(2)根据材料二“英国文官制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部门和部际磋商之间,为处理专门问题设立的部际委员会往往成为扯皮的场所”可知,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根据材料二“人员众多,规章烦琐,行政开支浩大”可知,文官人数增多,加大国家财政负担;根据材料二“似乎不在中央各部,而在庞大的管理社会福利的政府机构之中”可知,官员层次增加,影响政府工作效率。
20.【答案】(10分)示例:政治因素影响地方区划的设置演变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地方推行郡县体制。汉初在沿袭秦制的同时,又推行分封,形成郡国并行体制。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分化削弱王国势力,又划分天下为十三州监察区,设置刺史监督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到东汉时期,刺史演变为州牧,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由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郡县两级体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体制。
【必备知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难度】拔高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演变与多种因素相关,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国家对于国防、军事的考虑;国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人口的迁移流动等因素对行政区划设置演变的影响。在说明时,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说明的。其次,结合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东汉的州牧制度等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要注意史实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