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三单元概述
1.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内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历程
2.了解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
3.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内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历程
这一单元的学习共有三课八首古诗词。
魏晋时期的诗歌《短歌行》《归园田居》
唐诗三首《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
宋词三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
从时间上看,这8首诗词体现了诗歌的历史发展。
从体裁上看,有古体诗,有律诗,还有词。
从作者角度看,这8位诗人都是古代诗歌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诗歌分界线
古体诗
近体诗
歌
行
吟
诗经体
楚辞体
乐府体
绝句
律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自由诗
诗歌的历史发展
诗歌的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
开启诗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则是楚辞。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汉代的诗歌主要是乐府诗。
汉乐府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与《陌上桑》。
汉代末年,出现了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非常高,被后人誉为“一字千金”。
诗歌的历史发展
两汉之后是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重要的文学流派有建安文学,代表诗人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东晋时的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魏晋时期的诗歌体现了个体生命的觉醒。
南北朝的诗歌主要是民歌,《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西洲曲》。
唐以前的诗歌直接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如蓬勃的草木自然地生长在大地之上,呈现出生命最本真的天性,所以说是长出来的。
诗歌的历史发展
唐代思想活跃,情动于衷而发于言,随口而出即是大唐气度,诗歌体现了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所以说是嚷出来的。
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有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盛唐时候有飘逸高蹈的诗仙李白、身处茅屋依然想着天下诗圣杜甫,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也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有韩愈、白居易、李贺,
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杜牧。
诗歌的历史发展
宋诗重理趣,所以说宋诗是想出来的,著名的诗人苏轼、杨万里等人。
宋代最著名的文学样式是词,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有苏轼、辛弃疾。
元代最突出的诗歌样式是元曲
其代表人物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明代诗歌乏善可陈,清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中兴”时期。著名的词人有纳兰性德,诗人有龚自珍等。
宋以后的文人大多数在诗歌创作上缺少新意,多模仿前代的创作,所以说是“仿”出来的的。
诗歌的历史发展
2.了解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
1.寻找诗心,把握情感基调
2.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情感
3.鉴赏艺术特色,感受艺术魅力(艺术特色包括艺术手法、意象的使用、语言风格的特点)
4.学习前人评论,加深理解认识
5.审辩阅读,提升思维能力
6.撰写文学短评,沉淀固化鉴赏
3.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况,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理解八首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异同,体会生命的不同诗意。
3.在反复的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4.学习写文学短评,在表达实践中提升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
5.认识古代诗歌的当代价值,提升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这两首诗均为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后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要在诵读中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提示
短歌行
曹操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
文题解读
题解:《短歌行》
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关于“歌、行”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
参照注释,圈画重点字词,逐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意思。
译文: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高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多 人生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苦于太多!激昂慷慨地高声歌唱,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东西能排解忧愁?唯有美酒相伴。
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
但并没有软弱消沉,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译文: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使我心中思慕之情连绵不断。只是为了您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鹿群呦呦欢鸣,呼唤同伴共食苹草。我如果得到了嘉宾,定当奏乐设宴隆重款待。
作者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
译文:皎洁在天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 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层,仍是想象贤才归己时的欢快场面。
继续写对人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
译文: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前四句说明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后四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情感总结
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对贤才的渴望
学习提示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以酒奠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歌之,汝当和之。
横槊赋诗
诗中出现了哪些手法?请同学们整理并归纳。
曹操的《短歌行》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
比兴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贤才如高空中的明月,朗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求贤若渴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比喻贤才越多越好,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襟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用典
典故 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
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句子,
表达自己招纳贤才的热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化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
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
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用典
用典 ①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
②用诗文名句,佐证文章,增强说服力;
③用典可增强文学性,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借代
①“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以青色的衣衿代指青年才俊。
概念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
(1)具体代抽象。
南国烽烟正十年。
(借“烽烟”代指战争,把战争具体化、形象化)
(2)特征代本体。
墙角的驼背突然高兴起来。(“驼背”是人的特征,代本体)
(3)部分代整体。
(4)产地代本体。
(5)专名代本体。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以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的人们)
(6)材料代本体。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借“石头”代指纪念碑)
(7)工具代本体。
他家里也几乎揭不开锅。(“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3.作用
(1)以简代繁。
(2)以实代虚。
(3)以奇代凡。
(4)以事代情。
种类
吟罢低眉无写处。(借“眉”代指“头”)
来二斤绍兴。(以“绍兴”代指绍兴产的酒)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设问
自问自答,突出心中的苦闷。
诗中出现了哪些手法?请同学们整理并归纳。
曹操的《短歌行》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
比兴
用典
借代
设问
乌鸦在古代诗歌中的寓意:衰败荒凉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秋风清》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白朴《天净沙·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城头吹角乱昏鸦,坐敞空楼感岁华。——宋庠《三月晦日夜坐有感》
1、乌鸦通体漆黑,叫声嘶哑。
2、黑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终结的象征。
3、乌鸦出没的时间多是秋冬季节的黄昏。
1、金乌:一种神鸟,是太阳的使者,可以为人们带来光明,驱走黑暗。
《山海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白居易《劝酒》: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月亮和太阳互相追赶)。
乌飞兔走:比喻日子过得快。
2、乌鸦:一种吉祥之鸟
《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我们可悲啊,利禄功名哪里求?就看那乌鸦将止息,飞落谁家屋檐头
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3、乌鸦:一种孝鸟
《小尔雅·广鸟》(汉):纯黑而反哺者谓乌。
《本草释名》:……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乌鸦反哺: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
乌鸦在古代诗歌中寓意的变化
关于曹操
曹操自评: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人眼中的曹操: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鲁迅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主张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 《毛泽东读史》
“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 苏轼《赤壁赋》
——汉魏时期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诗意表达
《短歌行》
曹操
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诗意表达
《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年过半百、求贤若渴,苦于功业无成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志士形象。
《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舍弃官场、返璞归真、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人物
家庭出身
时代背景
社会思潮
志士曹操
隐士
陶渊明
官宦世家
太尉之子
小官吏家庭
寒门士子
士族门阀制度
门第选拔
上品无寒士
下品无士族
社会责任感
指陈时政
求真务实
玄学、佛学、老庄生死、
虚幻精神世界
忧思隐逸,情怀归一
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追求;
相同的坚定内心,相似的追寻之路。
归园田居
陶渊明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
五言古体诗,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学习提示
语言平淡自然,质朴无华。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使诗歌独具魅力。(这也是陶诗最明显的风格。)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白描法描写景物,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陶渊明诗歌中多见这类创作方法。
0
白描:
比喻形象。 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静景。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乡间的宁静。
远近结合:“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近景。
由近及远,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视听结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听觉。
视听结合,使田园生活更加立体,画面感更强。
0
景物描写的角度:
短歌行
忧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寻找诗心,把握情感基调·短歌行
短歌行
归园田居
忧
归
寻找诗心,把握情感基调·短歌行·归园田居
围绕“归”字,这首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1、因何而归?
2、从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后如何?
理解诗歌
因何而归?(归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本性使然,向往眷恋田园生活
守护本心,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
喻
鄙弃
厌恶
误入
悔恨
理解诗歌
从何而归?(何处)
误落尘网中 久在樊笼里
理解诗歌
归向何处?(归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南野乡村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田园特点
无尘杂 有余闲
返自然
自由
安逸
喜悦
理解诗歌
归后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对误入官场的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
情感总结
归
短歌行
归园田居
全诗开头看似消极忧愁,实则是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积极思考,以沉稳顿挫的笔调书写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志向与胸怀。
全诗围绕“归”字抒情,以“尘网”“樊笼”比喻官场,以“羁鸟”“池鱼”自比,描写了归隐田园后的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