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统编版九上历史期中考试满分备考】第3—4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秋统编版九上历史期中考试满分备考】第3—4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知识清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5 08:1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4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 知识清单
公元5世纪以后,随着古典文明的衰落和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形成了法兰克王国等新国家。法兰克王国信奉基督教,并发展出以庄园为基础的封建制度。罗马帝国分裂后,在东部建立了拜占廷帝国。拜占廷文化对东欧各国的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为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许多素材。从14世纪起,西欧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萌发了新的生机,近代西方文明的曙光开始在地平线上浮现。
公元7世纪,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进行大化改新,使社会政治经济获得发展。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传教和征战过程中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在保存、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通过基督教的传播,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知识点一 基督教的兴起
1.基督教的兴起:1世纪时,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主”。4世纪末,罗马皇帝确定基督教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知识点二 法兰克王国
1.建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许多王国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
3.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
知识点三 封君与封臣
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
2.关系: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
4.影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知识点四 查理曼帝国
1.继位:8世纪,法兰克国王丕平之子查理继承王位,成为法兰克国王。
2.扩张:800年前后,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3.统治: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贡献“什一税。
4.加冕: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加冕礼,因此查理又称“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5.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易错易混】
在西欧封建社会,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因此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是教皇和教会,而不是国王。
【重难点突破】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
(1)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统一状态,分裂是暂时的;
(2)在西欧封建社会,神权大于王权,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大于一切;
(3)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晚约1000年。
第8课 西欧庄园
、通过庄园生活,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知识点一 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庄园:从 9 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庄园。大约到 11 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 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2.庄园居民: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3.庄园土地: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
4.剥削方式:劳役地租、缴纳捐税。
知识点二 庄园法庭
1.主持者:领主或他的管家
2.特征:(1)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2)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
(3)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3.影响: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易错易混】
1.庄园法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庭”,而是领主为维护公共秩序和利益而设置的临时审判机构。
2.庄园里自由的农民与缺少自由的农奴的主要区别是:自由的农民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其土地的权利受到法庭的保护。
3.庄园里的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这属于劳役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中国古代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通过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
知识点一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兴起原因: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加。(生产力提高)
2.争取自治的手段: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代表城市:法国琅城)
3.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知识点二 城市居民的身份
1.构成:手工工匠和商人
2.居民来源: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
3.市民阶层形成: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4.产生分化: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知识点三 大学的兴起
1.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表现:(1)12世纪,教师私人办校必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2)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3)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3.大学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易错易混】
1.欧洲的自治城市和自由城市是有区别的,自治城市是在自由城市的基础上建立的,与自由城市相比,拥有选举权、自治权和独立的司法权等。
2.中世纪欧洲取得自治的城市仅仅是相对的自治,取得自治权后仍然受到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重难点突破】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
(1)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阶级的形成,并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出现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2)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城市还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3)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
知识点一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查士丁尼: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
2.法典——《罗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
3.《罗马民法大全》
(1)特征: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2)内容: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3)意义: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
知识点二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名称由来: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2.帝国地位: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3.帝国衰落:①外敌入侵:从7世纪起,阿拉伯人的攻击。9世纪以后,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长期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
②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拜占庭国势日渐衰弱。
4.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灭亡。
5.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影响: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6.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易错易混】
1.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建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又称拜占庭帝国。
2.拜占庭文化影响了文艺复兴。
3.西罗马帝国(公元前27—476年)灭亡后,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社会,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的灭亡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
【重难点突破】
1.正确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作为中学生,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和交流协作意识,坚持对外开放与交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出去,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
2.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外族入侵,帝国版图不断被蚕食;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十字军东征;故步自封,封闭保守;等等。
(2)启示: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各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第11课 古代日本
、 通过日本大化改新,以及非洲、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6世纪前的日本
1.1-2世纪,日本建立100多个小国。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2.管理形式:“部民”制。(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来自中国、朝鲜的移民也依其特长分别编入织锦部、锻冶部等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知识点二、大化改新
1.背景:6-9 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2.时间:从 646 年开始。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3.特点:仿效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4.主要内容: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六年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统一赋税(租庸调)。
5.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同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6.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7.启示: ①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应当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②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知识点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2.武士的出现: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不输不入),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3、武士道: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武士道精神内涵: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4.幕府统治的开始: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 700 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此后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5.特点: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②天皇大权旁落,国家大权基本在武士阶层手中。
6.结束:1868年,倒幕运动,德川幕府被推翻
【易错易混】
1.大化改新的改革内容是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而不是全盘照抄。
2.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武士的最高首领是将军,而不是天皇。
【重难点突破】中国隋唐时期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1)政治方面:中国在隋唐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日本派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他们回国后,参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迅速过渡到封建社会。
(2)经济方面:当时中日两国贸易非常频繁。在日本出土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和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日本货币“和同开珎”都证明了这一点。
(3)文化方面:唐朝的建筑、文学、文字,甚至饮食和生活习俗等,都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样式,几乎同唐长安城一样;唐朝诗歌在日本广为流传,白居易的诗尤为日本人所喜爱;日本的天皇和士大夫热衷于学习中国的书法;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受到唐朝的影响;日本宫廷摆宴,爱用唐式菜肴;日本学会了唐朝的制茶方法,后来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同时,佛教也从中国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 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以及非洲、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创立:7 世纪初,穆罕默德,《古兰经》,独尊安拉
2.传播:(1)麦加城传教——遭反对。
(2)622 年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630 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信徒:穆斯林
4.作用:为建立统一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5.穆罕默德的贡献: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在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诞生;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知识点二、阿拉伯帝国
1.扩张: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们哈里发继续扩张,至 8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影响: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知识点三、阿拉伯帝国文化
1.文化成就: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②数学:阿拉伯数字(发明者:古印度人;传播者:阿拉伯人)
③医学:《医学集成》、《医典》
④文学:《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
2.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者传播者:阿拉伯人
3.文明交流的两种方式:和平往来和暴力冲突。
【易错易混】
1、从0到9的计算法是由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改进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古印度人,传播并改造者是阿拉伯人。
2、伊斯兰教的兴起传播与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扩张相辅相成。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振兴。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帝国的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进一步传播。
3.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国家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4.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在扩张过程中,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先进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难点突破】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系。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而逐步实现的。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各部落都有自己所信仰的神,部落之间相互仇杀。伊斯兰教宣扬独尊安拉,这有利于打破狭隘的部落界限,形成统一的信仰和观念,促进阿拉伯的统一。622年,穆斯林公社建立,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随后阿拉伯半岛逐步走向统一。
1、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变化
领域 变化
政治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君封臣制度兴起并普遍存在
经济 (1)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庄园逐渐流行,构成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基础 (2)城市逐步发展并取得自治权,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文化 (1)基督教兴起并广泛传播,逐渐控制了中世纪西欧的精神世界 (2)大学兴起,被誉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认识:中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西欧庄园经济与中国小农经济的比较
项目 西欧庄园经济 中国小农经济
不 同 点 主要阶级 领主与佃户 地主与农民
生产方式 农牧结合的粗放式经营 精耕细作
特点 集体的庄园经营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相同点 都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据统治地位。
3、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比较
项目 中国古代的城市 中世纪西欧城市
不 同 点 产生条件 因政治或军事需要而产生 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经济形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工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独立性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下 取得了一定自治权
相同点 都具有防御功能;都处在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业和手工业都发达;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城市发展风貌。
4、《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民法大全》的比较
5、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比较
异同点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阿拉伯帝国
不 同 点 疆域 特征 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 围绕地中海,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核心为阿拉伯半岛,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
影响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将罗马文化传播至其统治地区,推动了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同点 (1)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都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6、世界三大宗教
共同点:都起源于亚洲宣传忍耐服从的思想;后来都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