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答案
1-5 DCBBB 6-10 CCDDD 10-12 DC 13-16 CABD
17.(1) 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 (2)②具有神经节
(3)Na+ 外负内正 协助扩散 Cl- 抑制剂 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18. 电信号→化学信号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延长 y 大脑皮层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S 降低 注射的先后顺序 等量溶剂N 等量溶剂M
19.(1) ①②⑤ 膝盖部位毛细血管受损,血浆较多的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增多
(2) 血浆和组织液
(3) ⑦②⑨ 肌肉持续收缩
20.(1) 内环境#细胞外液 血浆
(2)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过敏原会刺激相关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
(4)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组成成分 理化性质
(5)无机盐、蛋白质 ⑦
21.(1) 低于 抑制
(2) 胞吐 突触后膜 电位变化(兴奋的产生,神经冲动的形成)
(3)受体
答案第1页,共2页云浮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生物
一、单选题
1.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毒品可卡因也是一种兴奋剂。图1表示突触结构,图2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兴奋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表示物质运输方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1可知,神经递质可以通过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B.由图2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
C.由图2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破坏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
D.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
2.以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实验,支配脊蛙右后肢的传出神经保持完整,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针刺脊蛙右后肢趾部可观察到右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中
B.脊蛙只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不能完成条件反射
C.剪断后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
D.剪断后立即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
3.甘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开启Cl-通道,使Cl-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研究发现脊髓处细胞内Cl-的浓度低于细胞外的,而在早期的发育中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细胞内Cl-浓度高于细胞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后,会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B.早期发育时,神经系统某些部位的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甘氨酸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C.在不同的发育时期,甘氨酸作用于不同细胞产生的效果均相同
D.甘氨酸是小分子物质,在突触前膜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释放出去
4.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需氧呼吸增强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厌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5.心理学家进行过一项有关恐惧条件反射的实验。受试者是个九个月大的婴儿,当他第一次看到老鼠时,表现出好奇甚至是喜悦。当他伸手去摸它时,一根钢筋被锤子击中,发出很大的声音,每次受试者试图伸手去摸老鼠时,这种巨大的噪音就会产生。几次后,受试者只要看到老鼠就表现得特别恐惧。关于此条件反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条件反射中,巨大噪音属于无关刺激,老鼠属于非条件刺激
B.人类恐惧条件反射的形成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
C.此条件反射形成需大脑皮层参与,但其消退不需大脑皮层参与
D.条件反射建立后,老鼠反复出现而没有噪音,此反射不会消退
6.如图,在神经纤维上有A、B、C、D 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A.偏转一次,方向向左 B.偏转一次,方向向右
C.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D.偏转两次,方向相同
7.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可把视觉信号从眼睛传向大脑。DNA甲基化是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将甲基选择性地添加到DNA上、随年龄增长,DNA甲基化水平升高,使RGC受损后不可恢复,视力下降。科学家将OCT、SOX和KLF三个基因导入成年小鼠的RGC,改变其DNA甲基化水平,使受损后的RGC能长出新的轴突。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在视觉形成的反射弧中RGC属于神经中枢 B.兴奋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双向的
C.DNA甲基化不会改变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D.DNA甲基化水平不会影响基因选择性表达
8.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胆碱酯酶催化水解,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农药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受阻 B.关闭突触后膜的 Na+离子通道
C.反射弧感受器的敏感性下降 D.突触后膜细胞的持续性兴奋
9.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能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回流至静脉。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脑脊液属于细胞内液
B.脑脊液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脑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C.CO2是脑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脑脊液含有氧气、氨基酸等物质
10.神经细胞处于静息和兴奋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兴奋时刚好相反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兴奋时刚好相反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11.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
A.A的树突→B的轴突 B.B的轴突→A的轴突
C.B的轴突→A的胞体 D.A的轴突→B的树突
1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严重腹泻会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变化
B.人进入高原后,细胞代谢可能会出现紊乱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1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是所有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14.下列物质(或结构)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⑤喝进胃中的牛奶⑥胰腺分泌的消化液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⑧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
A.②③⑦ B.②③④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15.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细胞的内环境
B.与血浆相比,组织液含有较少的蛋白质
C.内环境中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就稳定
D.机体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内环境处于恒定状态
16.科学家曾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当乌鸦把烟头扔进容器后,装置上部就会掉落食物到圆台来奖励乌鸦的这种行为,多次训练之后,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并扔进容器。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并扔进容器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乌鸦的这种行为变化有利于乌鸦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C.乌鸦的这种行为变化在食物消失后可能会退化
D.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的高级反射中枢位于脊髓
二、非选择题:
17.请回答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问题。
(1)经研究,人的记忆分短时记忆(包括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长时记忆(包括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长时记忆可能与 有关。
(2)据图判断②是传入神经的依据有:a ;b③中突触的结构。
(3)兴奋往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乙酰胆碱和甘氨酸(Gly)为神经递质)。
①据图判定通过离子通道甲转运的物质最有可能是 ,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成为 ,该物质运输方式为 。
②Ca2+促进含有神经递质Gly的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打开 离子通道并发生内流,阻止了兴奋的传递。
③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 (填“抑制剂”或“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 。
18.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下图为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突触小体中发生的信号转换为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载体”,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 “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从而 (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这一过程可以用下图中 (填“x”、“y” 或“z”)曲线表示,“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 。
(3)吸毒“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的 激素含量减少;吸食毒品后,表现出的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 区兴奋性过高有关。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导致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敏感性 (填“升高”或“降低”)。
(4)为探究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科研人员利用某品系大鼠若干只进行相关实验,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可卡因+溶剂N;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多巴胺+溶剂M。实验结果如下:
①比较两条曲线可知,多巴胺和可卡因联合使用时 对突触传递效率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②为使实验结论的得出更加严谨,科研人员补充了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一组大鼠先注射多巴胺+溶剂M,1小时后再注射 ;另一组大鼠先注射可卡因+溶剂N,1小时后再注射 。
19.图1表示人体内环境组成,图2表示突触结构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 (用图1中数字填写)组成。某同学下楼梯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致使膝盖部位红肿,引起红肿的原因是 。
(2)图1中⑤表示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该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填名称)。
(3)图2中突触是由 (用图2中数字填写)组成的.已知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Ach受体结合后会引起肌肉收缩。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Ach的分解,则会导致 。
20.左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图,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虚线内物质构成的环境称为 ,其中A代表 。
(2)填写左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3)当人接触过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请从渗透压变化角度解释出现水肿的原因 。
(4)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 和 保持相对稳定。
(5)④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如果右图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④⑥⑦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 处。
21.下丘脑某区中存在饥饿敏感神经元P,能量缺乏时神经元P被激活,从而引起进食行为。科研人员敲除了野生型小鼠神经元P中的A基因,制备出实验小鼠。将野生型小鼠及实验小鼠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得到如图所示结果,据图回答问题。
(1)由于实验小鼠的体重 野生型的体重,推测实验小鼠的进食行为可能受到 (“促进”或“抑制”)。
(2)饥饿时,神经元P的突触前神经元能合成一种神经递质——谷氨酸,该物质以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 ,随之引起膜上 。
(3)研究发现,饥饿处理后实验小鼠下丘脑中的谷氨酸含量与野生型小鼠无显著差异,但进食量减少,推测A蛋白很可能是谷氨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