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区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
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
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
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
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
,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
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
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
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
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
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
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
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
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
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
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
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
“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
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
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
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
,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1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
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
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
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
“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
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
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
,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
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
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
,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
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
”,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
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
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
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
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
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
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
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
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
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
律美的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
必须运用韵律。
2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
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
渠道消失的表象。
C.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D.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
不像诗。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的倾
向。
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4分)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6分)
咳嗽天鹅
铁凝
天越来越冷了。刘富鞧在被窝里想,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刘富在镇上给镇长开车,把车拾掇得挺干净。刘富爱干净,后来去外边开过眼界,变得更爱
干净,并且滋长着一点从前并不明显的小傲气。比如他经常对香改说:“就你,要不是为了让我
妈高兴,打死我也不会娶了你。”
香改是刘富的老婆,人长得好看,却生性邋遢,手脚都懒。结婚之后,刘富从来没在自家的
大衣柜里找到过要找的衣服。这很让刘富受不了,就为了这个,他和香改闹起离婚。香改抵抗不
住刘富的坚决:“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大声咳嗽起来,从此这咳
嗽没有一天断过。
现在,刘富钻出被窝,西屋响起香改的咳嗽声。刘富朝东窗根望望,窝棚里的天鹅好似响应
着香改的咳嗽,伸出雪白的长颈也“咳、咳、咳”地叫起来。每逢这时刘富就想:怨不得这天鹅
名叫咳嗽天鹅呢,一叫还真像咳嗽一样,可真不怎么好听。
这只天鹅是镇长送给刘富的:耷拉着脖子,毛奓着,一看就是只病鹅。他讲究干净,打算过
几天把它给出去。女儿正念初中,上网查了这只鹅的学名应该是大天鹅,也叫咳声天鹅,国家二
级保护动物。刘富尤其记住了咳声天鹅四个字,只是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
刘富虽然对它很不耐烦,但还是和女儿研究起怎么给它治病,只两天,这鹅竟然好了起来,
也吃也喝了,每天吃家里一个鸡蛋,刘富很心疼。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
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问好似的。常常在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好似迫不及待和
天鹅比着赛。刘富不为天鹅的“问候”所动,他只觉得自己倒霉,稀里糊涂家里就添了女人的咳
嗽和咳嗽的天鹅。
一天早晨,天鹅步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好,走又不敢走。刘富发现它的脚蹼
已经干裂。刘富的脚就在这时也突然不自在起来,脚趾缝之间像有利刃在切割,凉嗖嗖的刺痛。
3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
原来天鹅只能旱养两三个月,离开水过久脚蹼就会皴裂。哪里能管它的一世呢?女儿想了想说:
动物园。
刘富打通了省城动物园的天鹅馆,接电话的是景班长,刘富就说了要送天鹅的事。晚上,刘
富把香改叫到东屋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
你把咳嗽治好。
中午之前他们就顺利到了省城,刘富搬下装着天鹅的竹筐对车上的香改说,你就坐在车上等
我,一会儿我就出来。
刘富很快就找到了天鹅馆:敢情有这么一大片水啊,三十来亩吧。景班长打量着他怀里的竹
筐说,不错,是大天鹅,我们这儿最多的就是大天鹅……刘富想亲眼看见裂了脚蹼的咳嗽天鹅下
水入了池,他也就算对得起它了,也就算了了一桩麻烦事。
快中午了,景班长说吃了饭再走。
一会儿粉条菜端上来了。
一会儿管理员叫景班长出去了。
一会儿景班长回来了。
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大块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
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
刘富说这是鸡呀?景班长说是鹅,你送来的那只天鹅。
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的样子。
景班长只好给他解释说,动物园医生已经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结果是它太老了,足有25岁
了,体内脏器严重老化,基本不再有存活的意义。
刘富说多老算是老啊。
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25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
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景班长说我们养这么一只老天鹅所要花费的成本你想过没有?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眼前一个酒杯。他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
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他把头伏在方向盘上闭住眼,眼前立刻是黑铁锅里被肢解
了的白天鹅。刘富的整个脑袋顿时轰鸣起来。他没有想到,这只麻烦了他几个月的天鹅,竟会让
他的心有那么大的说不出的难受。这时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咳、咳的咳嗽声,刘富心里一惊:
这不是我那咳嗽天鹅吗?难道它没有被送进黑锅它也没有那么衰老?刘富扭转头朝后排座看去,
看见了歪坐在那里的香改。
刘富如果不在这时往后看,他就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大半天时间他已经把她给
忘了,他原本要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香改的咳嗽,也同
样不喜欢天鹅的咳嗽。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很
没有成色。但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
般的踏实感。
刘富一心想要快些离开省城,路上他只下了一次车给香改买了一套煎饼馃子。香改不挑食,
也不抱怨刘富丢她在车上那么长时间,只扎着头吃煎饼。吃了一会儿才冷不丁问刘富一句:“哎
,你不吃啊?”刘富摇摇头,香改就又自顾自地吃起来。唉,这就是香改了。刘富叹道。其实香
4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
改从来就是这样吧?只是他忘了她从来就是这样。他没有在医院门前停车,也没有征得香改的同
意。也许他是想,要是从今往后给香改治咳嗽还有的是时间,他又为什么非在今天不可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咳嗽天鹅没有死在普通的百姓家中,却死在懂得照顾天鹅的动物园工作人员手上,这充满
讽刺意味。
B.刘富很疼爱咳嗽天鹅,与它建立起较深的感情,天鹅脚蹼因缺水而皴裂,他就赶紧联系相
关动物园。
C.天鹅在家里是“雪白的长颈”,在动物园是“灰褐色的大块的肉”,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灵
魂的震撼。
D.本来铁了心要和香改离婚的刘富,却因为天鹅之死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从而放弃了离婚
的念头。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通过咳嗽声相似这一点巧妙地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连接起来,构思用心
,叙事讲究,内涵丰富。
B.本文以悬念开篇,引发读者兴趣,接下来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刘富得到天鹅的由来、喂养
的经过及送走天鹅的原因。
C.刘富“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比拟形象生动,意在批
判动物园宰杀老鹅的冷酷。
D.小说以小见大,借助一个庸常的生活琐事,把读者导向了一个生活哲学的境界,体现了作
者对现实的细腻冷静的体察。
8.小说中咳嗽天鹅的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9.有人认为“咳嗽天鹅”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咳嗽天鹅”有哪些象征意味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其兄演性刚毅,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
身破产,交接天下雄俊。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
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演自发舂陵子弟。秀得子弟七八千
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秀至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
:“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六月己
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先锋。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秀
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
、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雨下如
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新市、平林
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阴功更始除之,更始执演,即日杀之。秀自兄演之死,每独居辄不御
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建成元年六月己未,秀即皇帝位,改元。七月,帝帅诸将围朱鲔于洛阳,
5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
数月不下,帝令岑彭往说之。鲔曰:“演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不敢降。”彭还,具
言于帝,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面缚,帝解其缚,拜鲔为平狄将军。十月癸.丑.,入
洛阳,遂定都焉。悉封诸功臣为列侯。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具。博士丁恭议曰:“古者
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
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节选《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
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B. 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
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C. 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
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D. 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
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需祭祀社稷,后以“社稷”指国家。
B.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古代还有类似的纪日特定称谓,如“望”“既望”“晦”。
C. 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长官。
D. 癸丑,干支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月日,文中用来纪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刘演愤慨于王莽篡汉,心怀恢复汉室的志向,倾尽家产来结交天下豪杰;后来分别派遣亲客
在各县起兵,自己在舂陵发动子弟起事。
B. 在与王寻、王邑的交战中,刘秀自为先锋,杀敌却兵,诸部乘胜追击,接连获胜,将领们受
到激励,胆壮气盛,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C. 在各路义军中,刘演兄弟威名日益显赫,刘演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其死后,刘秀思兄情切,
独居时常常不食酒肉,落泪沾湿枕席。
D. 刘秀封赏邓禹、吴汉食邑四县,丁恭认为不符合礼法制度,刘秀则认为,自古国家灭亡都是
因为统治者无道,并非功臣的封地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2)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
14. 洛阳之战,朱鲔不敢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刘秀是如何消除他的疑虑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后出塞五首(其一)
杜 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6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焉能守旧丘”一句以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突出青年舍家从军的决心。
B.“斑白”两句写别景,老者居上列,醉后见他人年轻有为自感羞愧。
C.“含笑”二字言简义丰,既有对少年朋友的感激,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D.诗歌描写青年从军的情景,情感基调豪壮明快,和《春望》明显不同。
16.诗歌是如何塑造从军青年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静女》中,“ , ”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
生动细节。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
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景象。李煜《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
两句是“ , ”,由此勾起作者的无穷幽怨和
仇恨之情。
(3)《鹊桥仙》下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牛郎织女缠绵之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
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写了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______。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
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
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
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______、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
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
之笔,讲究象征、铺垫、留白,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______,
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__
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并行不悖 拍手称赞 慧眼独具 喜闻乐见
B. 并驾齐驱 拍手称快 慧眼独具 脍炙人口
C. 并行不悖 拍手称快 慧眼识珠 喜闻乐见
7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
D. 并驾齐驱 拍手称赞 慧眼识珠 脍炙人口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令人深受震撼,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
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B. 《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
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 《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令人深受震撼,风格迥异
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
D. 《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
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
20.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完成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为高
温热浪。①______,是因为高温天气像波浪一样一波一波地袭来。严重的高温热浪持续时间会超
过一个月。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是年高温日数分布较多的两个区,江南部分地区及福建西北部地
区全年高温日数可达35天,而西北部年高温日数一般有15~30天,新疆吐鲁番则达99天,为全国
高温日数之最。
人们常认为火山爆发、地震等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实,②______。它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使植株干枯、果实脱落、农作物减产……持续的高温天气还会给供水供电带来较大压力,甚至造
成供水供电紧张,③______。“超长待机”的高温甚至危害人的生命,如2022年7月,西班牙高温
天气就造成2124人死亡。
2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和文中画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成以来,“互联网+”医保服务不断取得新突破。
B. 奥密克戎毒株以它独特的“优势”最终击败德尔塔,成为全球主流毒株。
C. 作为火箭“神经中枢”的控制系统肩负着确保火箭准确入轨的重要任务。
D.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必须要有适当的惩戒制度。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0个字。(6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
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8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河口区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无论
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
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
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
影响的是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韵
律直接向读者传达。
2.A(“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过于绝对。)
3.C(“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
歌被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
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
作者- 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商
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4.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
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
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③引用论证,
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
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
意对即可)
5.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
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
而大多无韵”的结果。③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
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每点2分,意对即可)
【答案】6.B B.“刘富很疼爱咳嗽天鹅”错,刘富并非一直心疼喜爱老天鹅,而是觉
得它是个麻烦,让自己的生活更纷乱。
7.C C.“比拟”“意在批判动物园宰杀老鹅的冷酷”错,不是比拟,是比喻。意在表
现刘富的感同身受,他内心的痛苦与怜悯。
8.①采用欲抑先扬/对比/突转的手法,前文叙述咳嗽天鹅被送到了天鹅馆,似乎有了
理想的归宿,结果却反遭劫难,出人意料。②借助铺垫/伏笔的手法,前文透露天鹅馆
里最不缺大天鹅,以及用餐期间景班长进进出出,都暗示了咳嗽天鹅的命运,因而结
局又在情理之中。
9.①象征着动物的生存困境。缺乏人道主义的意识,功利至上,动物保护问题就难以
根本解决。②象征着值得珍惜却被忽略的亲人。他们虽然可能不完美,却应该得到爱
与宽容。③象征着乏善可陈却值得经营的平凡生活。虽然可能是一地鸡毛,没有成色
,却让人踏实,应该被维护与经营。
【答案】10.D句意为:刘演召集豪杰计议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离析。现在枯旱连
年,战乱并起。这也是天亡王莽之时,恢复高祖的帝业安定万世的良机。”大家都以
为对。
1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
“枯旱”作主语,“连年”作谓语,结构完整,且“王莽暴虐”“百姓分崩”“枯旱
连年”“兵革并起”结构一致,应在“连年”后停顿,排除BC。
“此”作主语,“亦”作谓语,“天亡之时”作宾语,故“天亡之时”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A。
11.A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12.B B.“每人都杀敌百余人”错,原文是“无不一当百”的意思是说没有一个不是
以一当百,而不是说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13. (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颈都不会留下,占有财物有什么用呢!
(2)适逢雷电狂风大作,雨水像往下灌似的,涉水淹死的士兵用万计算。
(1)“为所”,被;“首领”,头颈;“何财物之有”,占有财物有什么用呢。
(2)“会”,适逢;“雷风”,打雷刮风;“士卒赴水溺死者”,定语后置,涉水淹
死的士兵;“数”,计算。
14.第一问:参与谋害刘演,自知罪行深重。
第二问:刘秀以不计较小恩怨的气度消除了他的疑虑。
参考译文:
(刘秀)兄弟几个早年是孤儿,被叔父刘良抚养。刘秀的大哥刘演性格刚强坚毅。
自从王莽篡夺东汉政权以后,他时常愤愤不平,心怀光复汉室社稷的深谋远虑,倾尽
家产,交结天下英雄俊杰。刘演召集豪杰计议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离析。现在
枯旱连年,战乱并起。这也是天亡王莽之时,恢复高祖的帝业安定万世的良机。”大
家都以为对。于是分别派出亲友宾客到各县起事,刘演自己发动舂陵的子弟,刘秀召
集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刘秀到达定陵,各兵营的士兵全部
派出。众将领贪心爱惜财物,想分兵守着财物。刘秀说:“现在如果打败敌军,有万
倍的珍宝,大功就可告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颈都不会留下,占有财物有什么用呢
!”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六月己卯朔(初一),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
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
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乘势一同
冲杀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
一个不是以一当百。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王莽
军大溃败,逃跑的士兵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恰逢天空雷电大作
,风雨交加,大雨倾盆而下。溺水而亡的士兵人数以万计。关中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惊
惧。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新市兵、平林兵的将领们因为刘
兄弟威名 盛,秘密建议更始帝刘玄除掉他俩。更始帝抓住刘演,当天就杀了他。刘
秀自从哥哥刘演被杀,常常独自居住,总是不吃酒肉,枕席上有他悲泣的泪痕。建成
元年(公元25年)六月己未(六月二十二日),秀继承皇帝位,改元年。七月,光武
帝率领众将领在洛阳围困朱鲔,数月没有攻下,光武帝便派岑彭前去劝降朱鲔。朱鲔
说:“刘演被害时,我参与谋划害他,我的确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不敢投降。”岑彭
回朝,向光武帝详细报告了情况,武帝说:“办大事的人就不要顾忌小的恩怨。”朱
鲔当面被绑,光武帝解下朱鲔的绳子,授予朱鲔担任平狄将军。十月癸丑,进入洛阳
,于是定都洛阳。光武帝分封有功诸臣为列侯。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都分封四县封
2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
地。博士丁恭上奏议说:“自古以来分封诸侯土地不超过百里,中央强大地方弱小,
这才是国家安定太平的做法。现在给他们分封四县,不符合法度。”光武帝说:“古
代那些灭亡的国家,都是因为统治无道,未曾听说有功之臣封地多而导致国家灭亡的
。”
1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的能力。B项,“醉后见他人年
轻有为自感羞愧”说法有误,“斑白居上列”指老人坐在上头,“酒酣”是酒喝到一
半的时候,“庶羞”即菜肴,这里是说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多吃点儿。
16.答案 (1)正面描写:①心理描写:前六句表明青年渴望从军在攻伐中建功立业的
心理。②动作描写:“买”“装”等行为动作,凸显了青年从军的坚定意志。③神态
描写:“含笑”二字描写青年神态,表现了青年对未来的期许。
(2)侧面描写(场景描写):邻里亲朋拥道饯别,少年临别有赠,侧面衬托满怀豪情的青
年形象。
17.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柔情似水 忍顾鹊桥归路
【答案】18.D第一处,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并驾齐驱”强调双方地位同样重要,“并行不悖”强调两种观点或行为可以互容,
此处强调“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应用“并驾齐驱”。
第二处,拍手称赞:不住地称赞。单纯用于赞扬。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
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专用于为坏人受到惩罚而高兴。此处主要强调对作品的赞扬
,应用“拍手称赞”。
第三处,慧眼独具:形容有眼光有见识。慧眼识珠:形容善于识别人才。此处是说茅
盾识别人才,应用“慧眼识珠”。
第四处,脍炙人口:比喻作品受人传诵和赞美。喜闻乐见:形容作品很受欢迎。结合
“小说得以转载”可知后面也是强调其受人传诵,应用“脍炙人口”。
19.B原句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状语与中心词颠倒,应为“以灵妙之笔来写残酷的
战争”,故排除AD两项。
二是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主语是《百合花》,后一个分句变成了“风格”,应改为
“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排除C项。
另外,C项中,“令人深受震撼”是最后的艺术效果,应放在全句最后。只有B项修改
最准确。
20.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
现和本质进行揭露;②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
、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态度。
21.C 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反语;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引用。
22.①之所以称为“浪”;②高温也会带来灾害;③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3
{#{QQABZQQEggggAAIAAAgCQwlACEGQkAECCKoGABAEMAAAw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