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乡土中国”一词,最初是以费孝通著作的书名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形成独特影响力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时,都以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为参照,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
不过,仔细阅读《乡土中国》,其中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可见,费孝通使用的概念并不是“熟人社会”,而应是“熟悉社会”。
“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在内涵上存在差异。相较而言,“熟人社会”主要指人际熟悉而亲密的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获得信任,以人情“给予”和“亏欠”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然而,在“熟悉社会”中,除了人情之外,还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的熟悉。费孝通生动地指出,“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1937年出版的后记和1984年的重刊序言中,费孝通特别强调,“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因此,费孝通先生试图揭示的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是一个“熟悉社会”,而非“熟人社会”。并且,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乡土中国”抽取的只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部分体系及其属性。也就是说,“熟悉社会”只是传统中国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选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对后来的社会学学者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有独特影响。
B.相较“熟人社会”概念而言,“熟悉社会”的内涵更丰富,更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具体形象。
C.“熟悉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
D.即使在城市,“熟悉社会”关系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由此可能形成新的“地方认同”的社会关系网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区分了“熟人社会”与“熟悉社会”的概念区别,重点论述了“熟悉社会”的概念内涵,使“乡土社会”的概念界定更明确。
B.在作者看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虽不能概括中国基层社会的全貌,但并不因此而减少其学术价值。
C.作者试图以“熟悉社会”来对当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地方认同”现象进行解释。
D.作者用《乡土中国》中不同的四个章节的原文,论证了费孝通所提出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而不是“熟人社会”,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不少学者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是不当的。
B.在乡土社会中,当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熟悉达到相当程度后,虽然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内容,但也要了解相关理论。
C.一个北漂青年很可能在工作地遇到同乡或甚至同族成员,并由此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在当地形成新的人脉圈子。
D.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情传统会一边遭受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一边持续地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
4.请结合本文内容,给“熟悉社会”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6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B.“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C.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D.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优美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欣赏、疑虑等复杂的心理。
8.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作品采用了什么视角叙述刘建华的故事?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师说》)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土,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普。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署,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B.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C.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D.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读,古书没有标点,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的短暂的停顿为读。
B.六艺文中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C.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年幼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
B.韩愈曾作《进学解》,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考功郎中等官职。
C.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不因别人处境的好与坏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他和孟郊、张籍的友情便是典型的例子。
D.韩愈颇能奖掖鼓励后辈,而且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14.韩愈为什么上书反对“迎佛骨”?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朱服①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②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①朱服,字行中,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全宋词》存其词一首,格调凄怆。②金龟:唐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龟,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记,贺知章曾解下金龟,“换酒为乐”,以酬李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词人选取纤雨、细风、柳烟等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绿暗红稀的暮春景象。
B.“金龟解尽留无计”一句用贺知章解金龟酬李白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欲挽留友人而不得的伤感。
C.“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一方面借想象表达将来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哀,一意化两。
D.全词上篇着意写景,景中寓情;下篇着意抒情,感叹时光易逝,产生不如及时行乐的思绪。
16.朱服“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在乐曲终了后以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曲艺术魅力的两句是:“ , 。”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的圣人“ , ”,而如今的一般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江陵后的军容之盛。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对联常书写张贴或者刻画悬挂到楹柱上,故也称“楹联”。楹联______________,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可分为春联、喜联、庙联、车联等。它是以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基础的一种文化样式,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形式上的美感,还在于在对仗节奏中体现声律美,______________音乐感。
春联作为年俗的楹联,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______________下来的一副经典春联“( )”,其意蕴便来自年俗传统的祝福仪式。它不仅代表了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愿望。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国文化的天空,灿烂出彩。楹联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______________,内蕴丰富宏大,内涵幽远深邃。它担负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传承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名目繁多 突现 流传 无所不至 B.五花八门 突显 留传 无所不至
C.五花八门 突现 留传 无所不包 D.名目繁多 突显 流传 无所不包
19.下列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3分)
A.猛虎啸山显威势,寒梅傲雪见精神 B.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C.山水秀美风光丽,虎跃龙腾日日新 D.双玉初谐琴瑟调,五花新授凤鸾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五代两宋的花鸟画既有院体的工笔重彩,又有文人的水墨写意。院体以宫廷画院为中心,展开了画院内外以画工为主的群体创作,画风以工笔重彩为主, ① ,为后世所不及。水墨花鸟写意画则以文人的参与为主,常见梅、兰、竹、水仙等题材,开启了后代文人写意画的先声。肇始期有两大画派: ② ,以黄荃父子为代表;一是水墨写意的画风,以徐熙为先导,画史称为“徐黄异体”。西蜀黄荃父子作为宫廷画家,以工笔重彩画奇花珍禽, ③ ,因而称其为“黄家富贵”,传世作品有《写生珍禽图》,其后有赵佶、赵孟、吕纪等人继承。南唐徐熙为江湖处士,用水墨淡彩画汀花水鸟,有野逸的韵致,称其为“徐熙野逸”,作品有《雪竹图》,之后王渊、张中、徐渭、朱耷、齐白石等皆属此派。
21.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与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要做这种手术,首先要有心脏,但是目前心脏“供不应求”,许多病人因此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C.江南是“鱼米之乡”,雨水充足,河流多,利于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对学习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在《劝学》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问题的朴素观点;后来,唐代的韩愈又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在《师说》里表达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看法。此后,人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学习又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请你联系现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以“‘劝学’新说”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B 4.“熟悉社会”是以对人情熟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熟悉为特点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
5.首先提出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接着分析“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内涵存在的差异;最后得出“熟悉社会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的结论。
6.B 7.C 8.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9.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
③结尾的“纪念”印证了开头他给“我”的“尖刻”的感觉,使人物隐伏的性格变得清晰具体。
10.C 11.B 12.B 13.(1)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不理解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韩愈也曾呈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这种现象,皇帝不听从,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
14.①朝廷兴师动众;②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极力追捧;③百姓不惜耗尽家产甚至伤害身体;④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
参考译文: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不理解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节选自《师说》)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呈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这种现象,皇帝不听从,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
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传布佛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塔开时便年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近十人。
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5.B 16.①“恋”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落花以深情,落花有离树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情。
②借景抒情,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之情。
③结构上,“湿”字既照应上文“小雨”,又启示下文“飞不起”。
17.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18.D 19.B 20.一:搭配不当。将“担负”改为“负载”或“承载”;
二:成分残缺。“我们应传承楹联形式的基础上”缺少介词“在”,在“应”后面加“在”。
21.C 22.①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②一是工笔重彩的画风 ③有富贵的气象
23.例文:
书山有路疑为径
——“劝学”新说
在人生的道路上,怀疑就如一颗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决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说:书山有路疑为径。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尤其是在信息多元化、快捷化的今天。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得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甚至凡是网络上出现的信息都是正确的。他们迷信书本、网络,崇拜前人以及当今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不仅没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种精神。如今,历史的年轮已转过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要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朋友们,书山有路疑为径,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