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湖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08:06:28

文档简介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A B C C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答案 A D C A D D A D C B A
22.(1)背景: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答出4点可得4分)
具体表现: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誊录制;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北宋后期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3分,答出3点得三分)
变化:由皇室任命到考试选拔(或书面考试录用)(2分)
动因:大英帝国的扩张;旧选官制度的弊端无法支撑帝国管治;工业革命的推动;借鉴中国科举考试模式;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试点(任答3点6分)
(3)必要性: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观念更新的需要;改革传统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实施干部人事立法的需要。(4分)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2分)
23.(1)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任答5点给5分)
(2)范本:《吕氏乡约》。(2分)
特点:乡约的兴办者多为地方官吏(或体制内政治精英):内容以宣讲圣谕为主;以治理管辖为目的;
管辖范围扩大;与法律合流;更具有约束力(或实施效果更容易得到保证)。(4分,任答4点得4分)
(3)限制:国王不得在未经申判的情况下逮捕自由人;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4分)
进一步限制: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制定的法律;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招募常备军;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首相(或批准其提名的大臣,答内阁制度或文官制度可同等给分)(4分)
24.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阐述;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三等(4-0分)。
标题2分:有标题给1分、标题中有宪法发展变迁或民主政治进步等价值判断的给2分。标题不宜过长,且不出现句号。
史实7分:共有三部宪法性质的文件,从每一部宪法文件的时间、背景、地位、评价角度进行分析,做到史论结合,可得2分。若不完整,只得1分。行文逻辑清晰,卷面清晰1分。
结构3分:有总起1分,有总结2分,结尾要有所升华。
示例 走向民主:近现代中国宪法变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国家的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树立了民主观念,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作用,具有近代共和宪法的特征;1928年颁布《训政纲领》,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党魁个人独裁的工具;1954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确立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宪法的变迁,反映的是中国近代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曲折历程。湖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
考生须知:
全卷分试卷和答卷。试卷7页,答卷1页,共8页。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本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请用黑色水笔或钢笔将班级、序号、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
试 卷
卷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商朝的内外服制和西周的分封制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国家管理制度,但有学者认为分封制相比内外服制有着巨大进步。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②西周君主权力不受到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结合
④分封制实现了对诸侯的直接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秦统一后,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有同学就此整理了“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演变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处依次填写正确的是
A.①三公九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中书省 ④军机处
B.①三省六部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军机处 ④中书省
C.①三公九卿制 ②军机处 ③中书省 ④三省六部制
D.①三省六部制 ②中书省 ③军机处 ④三公九卿制
3.在东亚世界存在着超越国境的称为“律令”的共同法律体系。如同罗马法或日耳曼法予以欧洲社会巨大影响那样,作为中国法代名词的 “律令”也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维持东亚世界国家、社会的法律机能。关于秦汉时期“律”和“令”的认识正确的是
A.律令与乡约逐渐合流 B.血缘亲疏是量刑原则
C.体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D.律和令都具法律效力
4.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对官员的考核在秦以后两千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价值明确、体系完备、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下列选项中,关于官员考核说法错误的是
A.秦汉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被称为“大计” B.隋唐时期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C.明朝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 D.清朝对京官进行三年一次的考察
5.有学者评价九品中正制时说:“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 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政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
A.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B.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家世是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
6.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示意图。这一时期是
A.东汉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7.有学者在评述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监察体系时说:“设六科给事中,使其成为专门监察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与都察院不相统属,并可互相弹劾。这种台省分立之法,旨在加强皇帝对六部及都察院的控制。” 该学者评述的这一监察体系出现于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8.中华民国历史上,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对两个时期选官制度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考试院负责 B.有效杜绝任用亲信的风象
C.女子可参加考试 D.以考试作为主要选拔手段
9.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文件中的“军事行动”发生于
A.北伐战争期间 B.解放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反“围剿”斗争期间
10.晚清时,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变化,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标志统一全国学制,确立学堂选官制度的文件是
A.《文官考试法草案》 B.《公务员任用条例》
C.《奏定学堂章程》 D.《考试法》
11.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列毛泽东的作品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论联合政府》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③②①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 B.罗马共和国的权力结构是三权分立
C.罗马经历了从帝国到共和国的演变 D.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13.有学者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说明光荣革命
A.是一场保守的宫廷政变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使权力重心向议会转移 D.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1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法案规定:政府中20%的职位须经过公开考试,量才择优录用。这一规定的实行
A.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确保了文官考试的公平公正
C.不利于行政工作的稳定与延续 D.杜绝了官员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15.郭素萍在《论西方文官的职业化》中认为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公开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这一规定有利于
A.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B.避免争权夺利现象出现
C.杜绝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D.提高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上述变法措施
①使井田制开始瓦解 ②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
③通过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④鼓励以小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民主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
A.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行政区 B.苏维埃政权-行政区-边区政府
C.边区政府-苏维埃政权-行政区 D.行政区-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
18.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其前身为1986年5月成立、后在1993年12月改名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提出,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这说明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B.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C.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D.机构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调整优化
19.1312年元仁宗决定恢复科举制,废止唐代以来实行了六百余年的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这一规定又为明清两朝沿用,其影响尤为深远。据此可知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后
A.由此生机勃勃 B.推动思想解放
C.日益失去活力 D.促成儒学独尊
20.明清温州王氏族约写道“事亲必孝,事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正,毋作非法,而纪官刑”“凡周恤族之贫难,及于宗祠有义举,在有余之家,即宜务行之”“凡公家粮料早宜输纳,毋得迟延,以速官戾”。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儒学思想渗透基层 B.德治法治争论激烈
C.政府利用族约统治 D.族约利于教化乡民
21.1854年,英国财政部两位官员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其中的两条重要内容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觉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1883年,美国颁布《彭德尔顿法案》,它在内容上确立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而治的基本原则,被视为美国第一部公务员法。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建立
B.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是西方文官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C.西方文官制度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及国家治理的需要
D.改革官员录用制有利于向社会开放公职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卷Ⅱ
三、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3 小题,其中第 22 题 21分,第23 题19分,第24题12分共5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时几乎垄断印度经济),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
——摘编自《上海教育杂志》
材料三 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从1984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加强干部人事立法,主要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四个阶段。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摘编自中国网《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10年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的变化及动因。(8分)
(3)根据材料三,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公务员制度推行的必要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6分)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唐朝也被称为 “律令国家〞,因为已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宋代兴起的乡约组织,在当时还是同约之间德业相劝的民间组织,其出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乡村行政组织教化功能相对较弱的局限。明清时期,乡约组织得到进步发展,《大清通礼》中专门规定 “宣讲圣谕之礼”。与吕大钧、黄佐倡办乡约的身份不同,王阳明、吕坤、刘宗周等儒者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巡抚、知县等地方官吏,他们兴办乡约是为了治理自己管辖下的乡村社会。在这些体制内政治精英的倡导与政府的扶助下,乡约的管辖范围得以扩大,约束力度得以加强,实施效果亦更容易得到证。
——摘编自吴倩《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三 《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唐律的地位和其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宋代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并概括明清时期乡约的特点。(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大宪章》对王权作出的限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王权又是如何被进一步限制的。(8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法律 时间 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
《训政纲领》 1928年 第4条:国民党将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 第5条: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 第6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 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