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08:53:29

文档简介

枣庄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都带本部兵马急来救驾,诸侯们在得知无事后愤然而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该典故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有影响力 B.周幽王的昏庸腐败
C.分封制维系统治的作用尚存 D.女子地位有所提高
2.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
A.外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 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
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 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3.某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时说:“(该制度)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并进一步指出,当时的地方政府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由此可知,该学者所述制度应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督抚制
4. 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A. 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 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 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 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5.法国的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通常是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比如从1614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这说明法国的三级会议( )
A.代表各阶层的利益 B.促使国王与教皇紧密合作
C.利于强化国王权力 D.使法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6. 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分权制衡体制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下列属于后者的是
A. 消除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矛盾 B.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 兼顾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 D. 化解了南、北双方之间的矛盾
7.1912年,组党之风遍及全国,政党团体数目有300多个,最后演化成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政党民主党、以袁世凯为首的共和党和统一党。同年冬,第一届国会正式选举,全国各党各派积极活动,议员竞争十分激烈。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反映了民主思潮的传播 B.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转型
C.满足了民众的参政要求 D.遏制了封建势力的膨胀
8.1943年,淮北根据地在工作总结中指出:7个县的参议会议员共458位,从阶级成分上看,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参议会的成立( )
A.移植了西方的议会民主 B.调动了农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9.1953年12月,广东省归国华侨陈聪参加某次选举大会后,兴奋地说:“我活了九十多岁,到过许多国家,没有见过这样民主的选举。”这样的会议在当时全国各地的普遍召开( )
A.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B.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D.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10.宋代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大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写《王安石传》,王安石从此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的文学造诣精湛 B.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C.王安石对后世影响深远 D.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11.2002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记录了秦始皇时一条令文:“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平民)”。商鞅变法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措施是( )
A.什伍连坐 B.奖励军功 C.严刑峻法 D.奖励耕织
12.西汉选官制度中明经科主要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入仕,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 )
A.思想活跃有助于选官制度发展 B.人才选拔契合统治思想
C.察举制的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 D.汉儒习经成为社会潮流
13.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也称集簿)。在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中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据此可推知,秦汉时期的这一制度( )
A.杜绝了地方官吏造假的现象 B.具有农耕文明国家治理特点
C.一定程度缓解土地兼并问题 D.使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14.清朝科举实行分省取士制,也就是在本省内依额选佳卷录取。乾隆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势必至于江浙大省,取中人数居其大半,而边远小省,或至一名不中,殊非就地取才之意。”此举旨在( )
A.缓解江浙地区人才积压的状况 B.促进文教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
C.体现公平公正以选拔最佳人才 D.吸纳各省人才以巩固统治基础
15.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A. 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 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 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 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16.. 据《旧唐书》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弟弟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被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刑典仍用,盖风化未洽之咎。愚人何罪,而肆重刑乎。更彰朕之不德也……何有不察其本而一概加诛,非所以恤刑重人命也。”这反映了唐代
A. 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B. 废除旧法创立新法
C. 减轻刑罚轻罪轻罚 D. 关注民生以民为本
17.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中指出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18.新中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经历了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再到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演变过程。2005年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2年到2008年先后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等。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干部考核机制( )
A.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B.走向了法制化、科学化
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 )
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 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
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
20.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家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到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至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下列对乡约演变解读正确的是( )
A.强化了统治阶级教化工具功能 B.促成了礼法在乡村的完美结合
C.实现了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D.强化了中央政府对乡村的统治
21.有学者认为:“罗马法虽然诞生于奴隶制时期,但它是建立在奴隶制私有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根据这种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与创新,对西方封建国家的商品经济来说同样具有适用价值,并肩负起促进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该观点意在强调罗马法( )
A.适应了罗马经济发展的需要 B.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
C.确立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 D.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
22.“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这说明两大法系的共同特征是( )
A.突出法官作用 B.以成文法为主
C.强调法律至上 D.以判例法为主
23. 英国《自由大宪章》中涉及债务担保和连带责任的规定,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
A. 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 B. 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罗马法
C. 罗马法中蕴含着天赋人权思想 D. 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24.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著书立说,而且创办了《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湘学新报》等数十种报刊。康、梁等人的做法( )
A、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 B.奠定了政治变革的基础
C.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D.缓解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25.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四小题,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29题1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两汉时,中央制定了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宋代时,监察法规内容开始增多,对文武官员的监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监察法规《宪台格例》,在中央设有御史台,在地方设立行御史台和22道肃政廉访司,共同行使监察职责。清沿明制,并加强了对中央部门和各省官员的监察,在此基础上,清朝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顶峰时期。
材料二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
——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但此后有关科举制是否应该废除的讨论,曾一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变法通议》指出:“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而梁启超在《官制与官规》(1910年)中又提及:“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关于科举制存废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战国开始,总能找到人、物、债、婚姻、继承等民法规范的影子,如魏国《法经》中的“杂法”、汉代《九章律》中的《户律》、唐代《唐律疏议》(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中的《户婚律》。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田宅”、“婚姻”、“钱债”、“市厘”等若干篇章,如《大清律例·户律》“盗卖田宅”条:‘凡盗卖、换易及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者,田一亩,屋一间以下,杖五十。田五亩,屋三间,加一等,杖八十,徒二年,系官者,各加二等。”
——摘编自项晓基《中国古代民法的再思考》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法发展的特点。(6分)
材料二 大革命前,法国法律都是用来保障封建贵族阶级利益的手段。法国的法律界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成文法区,北部是习惯法区,而且其法律内密多种多样。法国大革命初期,民众就呼吁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拿破仑上台后积极推进立法工作,1804年《拿破仑法典》推出,又称《法国民法典》。除《总到》外,分为三编,分别是:人法、物法和获取所有权法。其中“人法”是指对公民权力的规定,“物法”是指对各种财产所有权的规定,“获取法”是对各类财产获取权方法的规定,其中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摘编自梅汝璈《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法与《法国民法典》内容的相通之处,并分析1804年《法国民法典》出台的原因。(8分)参考答案
1-5 CDADC 6-10 BACCD 11-15 DBBDA 16-20 ADBBA 21-25 BCDBD
26.(1)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用法律规范监察制度;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相互配合;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任四点4分)
(2)积极:加强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澄清吏治;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任两点4分)
弊端:无法从根本上约束皇权,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制约和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维护政治的稳定与清明。(4分)
27.(12分)【答案】(1)策略:顺应秦国重功利、轻伦理的传统观念;寻求统治者的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利用宗法观念淡漠的文化传统打击反对势力、确立君主权威;讲求诚信(取信于民)。(4分)
评价: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秦朝暴政理下伏笔。(2分)
(2)内容:礼法结合,德刑兼重;重视用法律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强调执法严格。(3分)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或鲜卑族的汉化、民族交融)。(3分)
28.示例:
观点:梁启超“科举观”的嬗变,折射出其思想的与时俱进。(2分)
论证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新式学堂建立,但八股取士无助于救亡图存,而且对新式学堂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因此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梁启超力主废除科举。(4分)
受科举制影响而形成的西方文官制度发挥巨大成效。梁启超受此影响,观念发生变化,看到科举制在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提升社会读书风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最终认识到科举制的弊端在八股取士而非制度本身,所以提出恢复科举制的倡议。(4分)
梁启超关于科举制存废的观点并不矛盾,说明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2分)
29.【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民法与刑法混杂,未成体系;内容日益丰富细化。
(2)相通之处: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与正义。
原因:原有法律杂乱,标准不一;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需要(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争取民心,维护拿破仑统治的需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