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08:55:13

文档简介

西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汉代奉行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其基本原则是“论心定罪”,依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定罪量刑,“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据此可知,汉代的“春秋决狱”( )
A.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 B.体现出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C.强化了法律刑罚的威严 D.促进了道德与法律地位的平衡
2.考古发掘出的《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据此判断,秦朝( )
A.郡县制已全面推行 B.政务运行效率较高
C.法律体系完善详密 D.基层行政管理精细
3.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诸于众。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
A.郑国王室的衰落 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
C.法治体系的缺陷 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4.大审,是明朝的会审制度之一。由皇帝命司礼监太监,会同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的长官,对累诉冤枉的囚犯进行复核审理。经大审,有人获减刑,有人因供养父母,以可矜的名义免除死罪发落。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这反映了( )
A.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 B.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
C.儒家思想主导司法实践 D.司法制度向近代化转型
5.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6.《查士丁尼法典》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表明( )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法律是治国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D.罗马法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
7.公元前449年,罗马元老院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成为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公元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明文规定罗马5大法学家的著作和法律解释具有法律效力。此外,皇帝的敕令与裁判告示同样也具有法律效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罗马( )
A.法学家凌驾于法律之上 B.法律渊源的广泛性
C.司法程序有很大随意性 D.法律体系的完备性
8.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任何话,都可以作为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如果你无力聘请,将会为你指定一名律师并由州政府承担律师的费用。”这表明美国
A.树立并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 B.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
C.法院根据宪法独立掌握司法权 D.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
9.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的法律制度思想。在近代西方法律的内容上,着重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这些法律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B.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C.古代罗马的法学渊源 D.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
10.中世纪的西欧“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
A.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思想 B.革命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
C.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会 D.宗教法庭取代了世俗法庭
11.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1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离婚妇女不正经”等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 )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13.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些法律内容都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B.保护和承认多种所有制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在各方面超越“五四宪法”的水平
1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疫情防控、救灾抢险、济困帮扶等志愿服务典型事迹感动着中国人民,“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这反映了新时代我国( )
A.人民群众参政意识的增强 B.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
C.社会保障投入的持续增长 D.灾害应急防控体系的完善
15.下图所示为响应1981年2月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而创作的宣传画。这一活动的开展( )
A.有利于良好社会风俗的形成 B.推动了科学文化的普及
C.增强了人们的法治观念 D.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16.秦国蜀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
A.促进了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上升 B.推动了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
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 D.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
17.上(唐太宗)谓长孙无忌曰:“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又云: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唐太宗最终采纳了魏征的建议,体现在( )
A.三征葛尔丹 B.击败东突厥
C.设安西都护府 D.和亲吐蕃赞普
18.“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19.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20.1691年,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同意喀尔喀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的请求,除保留喀尔喀蒙古原有的汗号外,取消蒙古贵族旧的等级名称。会上对首倡来归者、奏请编旗者等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这反映了
A.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 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落实
C.蒙古族原有政治传统开始消失 D.蒙古族取得了特殊地位
21.马丁·路德率先用大众化的语言于1543年译出德文本《圣经》;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捷克宗教改革家胡司主张用捷克民族语言做礼拜,并对《圣经》的捷克文本进行字斟句酌的校订。这一现象( )
A.实现社会生活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促使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C.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提高了中世纪世俗王权的地位
22.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权利和义务,这反映了( )
A.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剧 D.外交规则的逐步完善
2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据材料判断,欧洲近代国际关系体系明确了( )
A.国家主权和独立是核心要素 B.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利益主体
C.国际治理的依据是《国际法》 D.国际协商和势力均衡的原则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政府签署建交公报时,都一致认为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关系。1972年2月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明确提出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平等、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成为国际法则
B.西方国家对华政策超越意识形态
C.中国政府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中国为国际关系发展贡献了智慧
25.联合国国际法院在1951年“英挪北海渔业案”的判决中肯定了采用直线基线方法来划定领海基线的合法性。后来直线基线方法在1958年《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和1982年新海洋法公约中被确认,并且为各国广泛采用。这说明联合国( )
A.能够不受大国摆布而自主决策 B.致力于解决国际纠纷和终止局部冲突
C.对海洋共同开发给予足够关注 D.确认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规则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6题30分,27题20分,共50分)
26.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2分)西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代奉行“春秋决狱”,依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定罪量刑,只要有犯罪的行为动机,就可以加以惩罚,不必一定要等到犯罪真正出现时再施以惩处,据此判定,“春秋决狱”体现了司法实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即司法儒家化,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司法儒家化,而非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也不是强化刑罚,排除B项和C项;材料没有体现道德与法律的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规定,行政文书不得扣留,否则以法律进行惩罚,说明秦朝的行政效率较高,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行政效率的提高,没有体现郡县制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是对行政文书的规定,据此无法判定法律体系是否完善详密,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而非基层行政管理精细,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对于郑国子产“铸刑书”的做法,部分郑国人认为不符合礼制,子产则认为可以“救世”,礼制和法治之争本质上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冲突,B项正确;礼治和法治之争与郑国王室是否衰落没有直接关系,且此时郑国王室并没有衰落,排除A项;“铸刑书”并没有在郑国形成完整的法治体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礼治与法治之争,没有涉及民众的法律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重罪、疑难案件仍须具疏上请,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置”可知,皇帝在司法审判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说明皇权在司法领域的彰显,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司法审判的公正和独立,排除A项;儒家思想只是影响司法实践,而不是主导司法实践,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司法制度才逐渐向近代化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论语》以及赵令赫的孝顺,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渗透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法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乡约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可知,法律在罗马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罗马法是巩固帝国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C项正确;“消除罗马社会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唯一依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题干信息可知,罗马法在发展形成过程中,既有对传统法律的内容的继承,又有法学家、皇帝、裁判等人的解释、敕令、告示,体现出罗马法律渊源的广泛性,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法学家凌驾于法律之上,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司法程序践行问题,无法体现“司法程序有很大随意性”,排除C项;题干反映了罗马法的来源,不能反映罗马法律的完备性,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序正义是指裁判过程(相对于裁判结果而言)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相对于实体结论而言)的正义。其中“米兰达警告”反映的是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B项正确;材料与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法院独立掌握司法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非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依据材料“在近代西方法律的内容上,着重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所以这些法律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A项正确;“彻底胜利”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近代西方法律内容的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未涉及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据材料“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不允许有违背基督教的思想出现,体现了基督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如果有革命思想……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体现了革命思想受到压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封建势力的内容,不能得知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世俗法庭,不能得知宗教法庭是否取代世俗法庭,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可以看出五四宪法在起草时,借鉴国外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法律文件,说明融合了国际和历史经验,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国际形势对宪法的影响,排除A项;五四宪法后,历经多次修改,并不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排除B项;五四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情境可以看出,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引起了乡村民众的抵制,说明在很多人头脑中,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由此可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中反封建的继续,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部法律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男女平等的推行受到阻碍,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982年宪法突出公民的地位,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认可了非公有制经济,这些相关规定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A项正确;B项说法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C项与五四宪法有关,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在各方面超越“五四宪法”的水平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中国广泛响应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推选,各类志愿服务典型层出不穷,颂扬和参与志愿者行动成为社会新风尚等,反映出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B项正确;济困帮扶等志愿者行动与人民群众参政意识增强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保障投入持续增长,排除C项;灾害应急防控体系的完善与志愿者服务成为社会新风尚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在青少年中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大力宣扬“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即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有利于良好社会风俗的形成,A项正确;精神文明建设不能直接推动了科学文化的普及,排除B项;“文明礼貌月”活动并不能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排除C项;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与“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据题干“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可知,李冰和文翁的措施有利于加强对巴蜀地区的管理,根据律令治民和“化夷为夏”有利于巴蜀民众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推动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故B选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巴蜀地区政治地位上升的结论,A选项错误;“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与“化夷为夏”反映出秦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是一致的,C选项错误;题干旨在强调李冰与文翁二人因地制宜治理巴蜀地区,未涉及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相关信息,D选项错误。
17.D
【详解】根据题干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魏征建议唐太宗“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与吐蕃的和亲,通过和平方式稳定了与吐蕃的关系,符合题干信息,D项正确;三征葛尔丹的是康熙帝,并非唐太宗,排除A项;击败东突厥属于武力征讨,不符合“偃武修文”,排除B项;安西都护府设置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通过武力针对西突厥,不符合“偃武修文”,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材料“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体现的是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给音乐发展带去了活力,B正确;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19.C
【详解】本题主旨是明代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故A项错误;B、D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D项错误。
20.A
【详解】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行使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权,这反映了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得到加强,故选择A;根据对来归者等的表彰和封赏可知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项;蒙古族原有的政治传统并未消失,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无法体现特殊地位,排除D项。
21.C
【详解】根据材料“用大众化的语言于1543年译出德文本《圣经)》……译成英文……主张用捷克民族语言做礼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对民族语言的重视,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实现社会生活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在材料并未反映,且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促使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世俗王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末的欧洲。19世纪末正是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时期,欧洲法学家以“文明”为标准划分世界地区,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权利和义务,这种划分为欧洲殖民提供了依据,是西方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在国际法的体现,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国际法对于世界的划分并不能直接导致不同文明之间发生冲突,排除C项;上述国际法的划分是不科学的,不属于规则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规定承认了国家主权原则,明确了国家主权和独立是核心要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原则,没有涉及国际社会的利益主体是什么,排除B项;国际法有利于国际治理,但并不是其完全依据,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势力均衡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和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政府签署建交公报时……尊重各国主权平等、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受到发达国家的认同,为国际关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法则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方国家对华政策没有超越意识形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为国际关系发展做出的贡献,不能得出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可知,1951年“英挪北海渔业案”采用直线基线方法来划定领海基线的方法,后来被《领海与毗连区公约》、新海洋法公约确认,并为各国广泛采用,说明联合国确认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规则,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联合国被美国操纵,排除A项;B项中“终止局部冲突”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共同开发海洋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6.(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详解】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
第(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点睛: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7.(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阶级立场以及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点睛: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这体现了当前高考常淡化教材意识,注重能力考查的趋势。这要求学生在备考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不要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