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范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一至七课)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朝时,尚书台本是少府(九卿之一)属下的主管殿中传达诏令的官职,自汉光武帝起,尚书台的长官逐渐成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的要职。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九卿职能的扩张 B.内侍专权的恶果
C.皇权强化的趋势 D.中外朝制的形成
2.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在去世前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之臣,主持蜀汉大小政务,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录尚书事、司隶校尉、益州牧,李严以尚书令兼中都护。这一官职任命体现了(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丞相地位上升 C.君主专制强化 D.权力制衡加强
3.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表明先秦时期( )
A.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 B.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
C.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D.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
4.有学者指出,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引言将国王视为上帝“授权”的尊严的“神命之君”和“承蒙上帝恩典”来统治的君主,视为“忠顺臣民谏议”的吸纳者,贵族、教会封建特权的恩赐者与庇护者。该学者认为《大宪章》( )
A.冲击了封建贵族的特权 B.标志着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C.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 D.刺激了教权和王权的分离
5.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
A.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B.国王垄断国家权力
C.实质上还是君主专制 D.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6.公元5世纪,教皇基拉西乌斯一世提出“两剑论”,教皇代表上帝掌握象征最高宗教权力的属灵之剑,并将代表最高世俗权力的属世之剑交给国王。查理大帝明确表示其天职是武力保卫教会免受异教徒的攻击。到13世纪,法王腓力四世在三级会议的支持下囚禁教皇,操纵其继任者的选举,并将罗马教廷迁到法国小镇阿维尼翁。这一变化说明了( )
A.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B.王权的强化与民族意识的增强
C.基督教信仰出现危机 D.教会权力中心的转移
7.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D.社会共识的形成
8.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党在党员乃至群众中有极大威权,政府的威权却差得多。这是由于许多事情为图省便,党在那里直接做了,把政权机关搁置一边。”据此可知,毛泽东意在( )
A.调整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 B.优化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
C.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D.强化党中央绝对领导权威
9.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商的思想
C.削弱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的特权
10.有学者称,西汉桑弘羊的“均输”是把赋税贡品折合成当地“物丰价廉”的物品转运销售,其核心在于“卖”与“利”;而王安石的“均输”则更倾向于从距离较近且价格较低的地区购买上供的物资,其核心在于“买”和“用”。据此可知,王安石的均输法不同于桑弘羊之处在于( )
A.未能突破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B.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利用市场规则增加财政收入 D.旨在保障物资的有序供应
11.1909年,清政府成立直隶咨议局,选举出议长和副议长、常驻议员等,负责本省应行应革事件,议决岁出入预、决算和税法及公债,直隶咨议局成立后成为地方势力和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的大本营。这表明直隶咨议局的成立( )
A.体现了清政府探索中央集权体制改革 B.表明民主共和已成为大势所趋
C.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反映出维新派获得政治主导权
12.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B.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C.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D.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13.北宋科举考试中封弥法(糊名法)施行后仍然无法杜绝士子作弊,据《宋史》记载,当时主考官令士子在卷中“密为识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颁布了《亲试进士条制》,从此以后誊录形成了制度化。此举( )
A.杜绝了士子考场舞弊 B.促使了阶层开始流动
C.完善了科举考试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14.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他曾说:“如果前院起火,我都无法去救。”1881年,因分官不均,美国加菲尔德总统被刺。这表明( )
A.“政党分肥制”影响政治稳定 B.美国总统权力失去制度约束
C.恩赐官职制度已在美国泛滥 D.美国政治制度不具有制衡性
15.英国的行政官员队伍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个系统。政策制定的预案由事务官进行初步筛选,提出相应意见后交政务官处理。作为政务官的内阁大臣是英国政治的“大脑”,所有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都由内阁提出并制定。这表明英国( )
A.议会丧失制约政府权利 B.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大降低
C.君主立宪制度受到破坏 D.体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16.2005年《公务员法》的颁布在法律上确定了公务员聘任制,在聘任制人员适用范围、聘任方式、管理办法、纠纷解决机制上作出了明确规定。聘任制公务员依据合同进行管理,打破了公务员队伍只进不出的僵化局面。这一做法( )
A.有效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B.完善了基层干部选拔制度
C.利于公务员队伍水平的提高 D.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监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民们,所有陆上和海上的外敌都被我们震慑了,但是国内存在着敌人。他们中的第一类人欠下巨额债务却拥有大量的土地、房屋、金钱、奴隶,企图靠拥护喀提林来发布取消债务的新法令。他们中的第二类人认为能在动乱中取得那些在和平时期无法得到的官职—难道在公民的血泊中他们能成为执政官或独裁官甚或是国王吗?既然喀提林把这样一批邪恶的人纠合在身边,那么,公民们,把你们的军队摆出来,去对抗喀提林这支臭名昭著的军队吧!
——根据西塞罗公元前63年10月30日在公民大会上的演说整理
(注;公元前63年,执政官西塞罗发表了旨在挫败政敌喀提林叛乱的四次著名演说,这是第二次演说)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材料一中西塞罗的演说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在挫败喀提林阴谋的过程中,公民大会能发挥决定性作用吗?请判断并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权建设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有着为数众多的“臣”或“臣正”,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也很多。《尚书。酒诰》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的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不过多数的方国比较弱小,它们臣服于商,但各诸侯国、方国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国后来也渐渐为商所吞灭。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下册)》
材料二《左传》昭公七年曰:“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代新创的统治方式的名称及其作用。(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职的史官著作官开始于曹魏,但是专门修史的机构开始于西晋时期。曹魏史官制度主要的责任是著作郎制,担任修史的职责和掌管宫中的起居。晋传承了魏的制度,设立了著作郎,还设定了专门的著作机构。在当时,著作官被称为“清职”。作为“清职”的史官,高门任职的超过一半的数量。这一时期,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统治者大多都是借助史学来正视自己的地位,并给自己的朝代宣扬创业的功德,比较重视史书的撰写工作。
—摘编自刘瑞亭《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研究》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历史意识,拥有非常完整的历史记录和传承。在先秦时期没有专职的史官,记录历史的主要是由部落祭祀进行兼职,记录的内容也非常混乱。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官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行政体制,内部结构明确,职能专一。史官的主要职责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在先秦时期,史官职能是由祭祀兼职的,历史只是其记录的一小部分;其次,史官还需要参与一部分天文、历法的编写,这种情况一直到汉唐时期才得到了缓解,史官的职能逐渐专注于对历史的研究和编纂。我国古代早期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个人进行编写和修订的,例如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等,而后国家修史逐渐代替了个人修史。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料收集,使历史修正更加完善,对推动我国历史记录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白松梅《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史官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英公务员报考资格和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 英国
公务员报考资格:(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龄为十八周岁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八)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常规要求:报考人具有本国国籍、具有公民权、具有与将要报考的职务相应的文化水平并具有健康的身体。对不同类型公务员的特殊要求: A.行政级公务员 报考年龄为20-27岁,要求大学毕业并具有二级优等学位 B.执行级公务员 报考年龄为18-21岁,高中以上并达到普通教育证书优等水平 C.事务级公务员(包括文书级和助理级公务员) 报考年龄为16-18岁,文化水平要求为初级中等学校毕业。
——据张丽丽《中英两国现代公务员考录制度比较研究》等整理
结合材料,以“中英现代公务员报考条件对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5:CCCCA 6-10:BABAD 11-15:CBCAD 16.C
17.(1)问题:债务危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尖锐。不能。因为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
(2)内容:设边区政府;设立各级参议会;“三三制”原则;民主集中制,人民选举产生领导人。
意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新中国政协制度的形成提供借鉴。
18.(1)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国家机构有所发展;商朝与方国为较为松散的臣服关系;实行分封和内外服制。(任答三点即可).
(2)名称: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周代统治区域的扩大;有助于周代经济文化的交流。(任答三点即可).
19.(1)历史背景:社会总体分裂动荡,但政府重视修史;专职修史官和修史机构的设立;民族交融为修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门阀士族崛起,为修史提供了大量人才;总结前朝修史经验,为修史奠定了一定基础。
(2)特点:史官建置的散乱无序到完善严谨;史官职能的多样性到专门性;从个人修史发展到国家监修、专修。
20.示例:中英现代公务员报考条件对比
中国公务员的报考条件中要求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公务员的报考条件比较笼统;英国公务员报考条件中不要求其政治倾向,对不同职位有不同的细则和要求。这反映了中英两国国情的差异。尤其是在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目标、战略、步骤、方式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不相同。但是改革的目标却是不谋而合,即立足于国情和发展情况,力求改变和改革传统人事制度,以适应新时期政府管理的需要。努力提高政府效率,为了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