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08:2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祝福
鲁迅
怎样鉴赏小说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 《热风》等十五部
  《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小说常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年末雪景)
(祝福景象)
(祥林嫂)
命题角度一:情节
知识储备: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的曲折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
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
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
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一)概括小说情节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
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常见提问方式:
常用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情节 内容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顺序
布局特点与作用:
!特点:使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文章的头部
!作用:
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2.从小说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愤怒,“不早不迟,……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主题。
(二)情节作用题
常见提问方式: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怎样鉴赏故事情节
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情节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前文。
推动情节发展。
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旨。
起线索作用。
埋下伏笔。
命题角度二:人物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回顾祥林嫂的一生: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没有神采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一)、祥林嫂
1.两次描写祥林嫂的微笑
2.十二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3.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反抗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下勤劳、安分守己的典型劳动妇女形象,又深受封建礼教毒害,毫无人身自由的劳动妇女,最终一步步被逼得无奈而走向死亡的人。
概括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身份
(二)“我”
我与鲁镇的故事
我对祥林嫂的态度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一方面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关于四叔的记叙和描写 :
1: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顽固保守、固守礼教、阴险歹毒
定位:
封建礼教的忠实走狗。
关键词:
(2)柳妈:
语言
恶毒、愚昧、杀人于无形
外貌
丑陋、令人厌恶
行为
卑鄙无耻
精神的愚昧
人情的冷漠
(3)其他人:
短工
淡然简捷的回答
四婶
慌乱的语调
女人们
鄙薄厌烦的神情
(1)婆婆和大伯 :
卑鄙无耻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命题角度三:环境
(1)渲染鲁镇年终祝福热闹、忙碌的气氛。
(2)勾勒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 渲染某种气氛。 (阴暗压抑)
(2) 给全篇定调。(开头)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指向环境本身:
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孤寂悲愤)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指向人物:
(1)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推动情节的发展。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指向情节:
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P70)
暗示、深化主题。
指向主题:
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
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
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主题
总结 :
环境 (自身作用)
人物
情节
主题
(交代时空特点 营造氛围, 渲染气氛等)
(烘托,映衬)
(推动,铺垫)
(深化,暗示,揭示)
【总结】
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的思路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环境本身)
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
(指向情节)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
(指向人物)
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命题角度四:标题
关于题目
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①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
②“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③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谨严。
④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标题作用之探讨
1.以人物为题,比如:《桥边的老人》《丹柯》《怪人》《孔乙己》……
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展开故事情节;
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物象为题,比如:《面包》《半张纸》《魔盒》《变色龙》《项链》……
作用: ①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 托某种情感;)
②线索,贯穿全文;
③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3. 以事件为题,比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第9车厢》《晚秋》《祝福》《荷花淀》……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交待时间、地点、环境
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④主题、人物、情节 。
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
(1)思维模式: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题步骤:
小说的标题为祝福,其中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呢?
提示:小说写了几次祝福?
一共四次。一进鲁宅的祝福。二进鲁宅,两次祝福。生命结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什么?是一种备祭礼、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运的民俗。
回答:1、年底的祝福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2、作者用祝福为题,包含了反讽意味,在鲁镇家家祝福的背景下,被众人歧视的祥林嫂却在这一刻死去,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3、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关系密切,进鲁宅的三次祝福,第一次祝福,体现了祥林嫂的勤劳,后两次祝福时遭拒,使祥林嫂精神崩溃。
“祝福 ”为题的含义:
(2)答题模板: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义)。
标题的含义:①……②……③……
命题角度五:主题
请思考:
A、祥林嫂的悲剧在“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事态风情
封闭、落后、迷信
关键词:
定 位:
礼教、迷信和冷漠的坟墓
2、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
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3、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谁是元凶
林嫂祥勤快能干而又善良,在一次次走投无路中苦苦挣扎到最后一息。
谁 是 凶 手
鲁镇的环境氛围
迷信麻木愚昧
鲁镇的思想认识
顽固守旧,尊崇礼教
鲁镇的待人处事态度
淡漠而无耻
合谋杀害祥林嫂
封建礼教与迷信才是真凶
概括主题的基本格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
问题)表达了……情感。
知识储备:
如:《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
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
无情揭露。
4、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探究: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活动,在极度失望中,她拿起斧子,怒砍土地庙门槛……”
结合祥林嫂的性格特征, 评价增添这个情节是否妥当?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祥林嫂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这正是封建时代的悲剧性,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最终只能走向悲剧的宿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麻木的祥林嫂不可能砍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