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7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感受墨子的情怀,结合当下思考 “兼爱”的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文 化 常 识 积 累
天才匠人,孤独侠客
儒和墨两派互相驳辩,在先秦首先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人们常把孔墨、儒墨并提。
墨子在战国时代乃是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
墨家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自己使命,并为之孜孜奋斗,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逻辑学集大成者。
墨子出身卑微,是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在当时“百家争鸣”中,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生活在文人气息浓厚的鲁国,他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创立了墨家学派,聚徒讲学,与儒家抗衡,在当时影响很大,世称“儒墨显学”。 (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走近墨子
1.哲学成就: ①创立墨家学说。
②中国逻辑学的奠基者。
2.科学成就:“科圣”【小孔成像实验、“墨子号”量子卫星】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
圆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
②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
③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风筝)
3.军事成就:
①《墨子》的军事防御理论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
②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
小孔成倒像,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2016、8、161时40分,酒泉发射中心,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文化自信
主要成就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显学篇》
显学: 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隐学: 隐居读书;隐居的学者;冷僻之学。
《墨子》其书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主要作品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该派创始人为墨翟(见墨子),故名。墨家是一个纪律严谨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墨家学派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家及墨子思想
墨家及墨子思想
①伦理军事上: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且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军事上,“非攻”希望国家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②治国理政上,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③经济生活上,节用节葬 。节用节葬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④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
⑤教育上: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文 本 内 容 解 读
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为:把……作为
治:治理;事:事务
所自起:兴起的原因;
自:从; 起:兴起
焉:于是
譬之如:这好比
攻:治疗
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何独:何尝
然:这样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这就好比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论证方法: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段落研读(第一段)
标题解读
·疏通文意(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察:明察,考察
当:同“尝”,尝试
孝:孝敬
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
亏:使......受损失
自利:自己得利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疏通文意(第二段)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即使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慈:慈爱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
·疏通文意(第二段)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虽至:即使是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室:家
窃:偷窃
利:使……得利
“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
“贼”2:动词,伤害
家:卿大夫的封地
国:诸侯的封地
乱:侵夺
乱物:纷乱之事
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
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段落研读(第二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明确:
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2.《兼爱》中,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疏通文意(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若使:假使
若:像,如 犹:还
视:看待
恶wū施:怎么实行
恶:相当于“何”“怎么“
弟子:弟弟和子女
亡:同“无”,没有 有:同“又”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
·疏通文意(第三段)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若:像
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安定太平了)。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论证方法:
①假设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
②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段落研读(第三段)
·疏通文意(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一个“恶” :怎么
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
则:就
劝:鼓励
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
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段落研读(第四段)
·文本思路推导
国与国相攻
家与家相篡
人与人相贼
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
兄弟不和调
诸侯相爱不野战
家主相爱不相篡
人人相爱不相贼
君臣相爱而惠忠
父子相爱而慈孝
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害
不相爱
兼相爱
天下之利
仁者非之
仁者誉之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说起“天下之害”的现象。
第二段:论述“天下之害”源自“不相爱” 。
第三段:阐述解决“天下之害”的办法——“兼相爱”。
第四段:实行“兼相爱”的途径。
兼相爱(易)
上以为政
士以为行
天下之利
晋文公好恶衣
楚灵王好细腰(难)
越勾践好士勇
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点题
探 究 与 思 考
《兼爱》先指出议论的重点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
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请你简述《墨子》的论证思路并分析其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在论辩思路上,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请你简述《墨子》的论证思路并分析其论述上的风格特点。
在论辩思路上,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在论证方法上,善用类比手法,“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需要知道混乱产生的原因。
在论证语言上,创新第运用句式。《墨子》爱用四言对句,爱用短语又善于根据表达需要,灵活交替使用长短句。它又特别喜欢用设问句,而且用得很艺术。有时是先用问句引起议题,再用一连串排比句展开论述;有时是一个问句之后紧接一个答句,反复一问一答,把问题层层引向深入,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跟着它的思路走,从而赞同它得出的结论。
标题解读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者(喻体)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本体)之理的论证方法。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己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请你说一说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差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墨子为乱世所开出的“兼爱”是否一剂良方,若非良方,原因为何?
“兼爱”不可能实现。
①时代特征。
②阶级局限。
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
“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下,墨家的“兼爱”思想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感 谢 聆 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