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备课
第 三 单元
单元(主题) 《推和拉》 (一)指导思想 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科学教育中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自我建构的目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 杜威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杜威看来,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给学生,往往使学生不明了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于是学生仅学得所谓“科学”,而没有经历概念和定律的建构过程,领悟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由此出发,杜威主张用“心理的方法”教学,即让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他依据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出一套教学程序:提出疑问--构成假设--指导实验--证明或驳斥假设,自己去发现知识。他提出的探究模式,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习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探究运动与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学习内容: 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内容要求: ①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上下、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②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的力,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学业要求: 能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用方位名词说出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能举例说明磁铁具有磁力。 能根据效果区别推力和拉力。 能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能在教师指导下操作简单的实验,比较磁铁对不同物质的吸引作用。 在体验活动和动手操作中,能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具有对推力、拉力、磁力等现象的直觉兴趣;意识到学会描述方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教学重点是落实《课标》5.1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围绕这两条学习目标,本单元设计了3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推力和拉力,使学生知道推力和拉力都具有方向和大小,都能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本单元由第7课、第8课、第9课等3课组成。 第7课是《拉力》。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体验拉力”,由4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拉人游戏,旨在让学生体会拉人与被人拉的感觉,意识到力是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感受力的存在;第二个环节是拉重物,希望学生发现在拉力作用下重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朝着人所在的方向移动;第三个环节是拉橡皮筋和弹簧,观察它们在拉力作用下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第四个环节是启发学生总结拉力的作用效果并找出身边类似的现象。 第8课是《推力》。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体验推力”,由4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推人游戏,让学生体会推人与被人推的感觉,同时感知推力的方向和大小;第二个环节是推重物,希望学生发现在推力作用下重物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不过,此时物体是朝着远离人的方向移动;第三个环节是推皮球和海绵,观察它们在推力作用下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第四个环节是引导学生总结推力的作用效果。 第9课是《巧用力》。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两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两人平移重物、三人运球两个小游戏,使学生意识到很多事情既可以单独利用推力或拉力,也可以同时用到推力和拉力;用得合理,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课后的拓展与应用活动,则通过介绍与推力和拉力有关的装置,使学生体会人们发明的这些装置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上述3课之间的关系是:第7课和第8课属于并列关系,指导学生分别认识拉力和推力,使学生对常见的拉力和推力有更多认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9课是综合运用课,除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拉力和推力的知识解决问题外,还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与推力和拉力有关的装置,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教学重点是落实《课标》5.1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围绕这两条学习目标,本单元设计了3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推力和拉力,使学生知道推力和拉力都具有方向和大小,都能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本单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力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确实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很多同学感受过力,但是却没有认真观察过物体受到力时发生了哪些变化。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感受力的存在,认识拉力的作用效果。并加深对“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发生改变”的这一现象的理解。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1.能举出多个事例说明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2.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二)科学思维 1.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多种活动感受到力的存在,发现在拉力或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的现象,并能发现这些改变与力的方向、大小有关。 2.能在教师指导下,准确、细致地描述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并且能将形状改变的情况与力的大小和方向建立联系。 3.简要讲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具有对探究过程或方法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概括(归纳) (三)探究实践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的推力和拉力表现出探究兴趣。尝试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认识推力和拉力。 2.愿意倾听他人发言并分享他人的发现和感受,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四)态度责任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拉力和推力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2.能主动尝试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认识拉力和推力。
教学重点 学生基于实践活动,能够说明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可以使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学生能通过多种活动感受到力的存在,发现在拉力或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的现象,并能发现这些改变与力的方向、大小有关。能准确、细致地描述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并且能将形状改变的情况与力的大小和方向建立联系。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拉力、哪些地方要用到推力,生活中哪些地方既要用到拉力也要用到推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