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备课
课题 8.推力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共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教学重点是落实《课标》5.1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围绕这两条学习目标,本单元设计了3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推力和拉力,使学生知道推力和拉力都具有方向和大小,都能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继前一课认识了拉力的广泛存在及其作用效果后,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感受推力的普遍存在及其作用效果,加深对“力”这个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和“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的理解。本课设计了一个科学实践活动和一个拓展与应用活动。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体验推力”。这个活动由4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组织学生做推人游戏,体会推人与被人推的感觉,感知推力的存在。第二个环节是推重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推力作用下位置和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第三个环节是推皮球和海绵,观察它们在推力作用下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的认识。第四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归纳推力的作用效果。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活动是认识推力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学情分析 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力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确实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很多同学感受过力,但是却没有认真观察过物体受到力时发生了哪些变化。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感受推力的普遍存在及其作用效果,加深对“力”这个抽象概念的感性认识和“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的理解。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能认识推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能描述物体在推力作用下发生位置和形状的改变。 科学思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推理论证的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学生能用多种感官体会推与被推时的感受。观察并描述物体在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改变。学生能从体验和感受中运用观察方法及比较。 态度责任:学生通过活动对研究推力感兴趣,愿意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认识推力,并能倾听他人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真观察并细致描述物体受到推力时形状、位置发生改变的现象,知道推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教学难点 学生基于活动对探究推力的作用感兴趣,描述物体在推力作用下发生位置和形状的改变。
板书设计 8.推力 拉力 推力 √ 方向 √ 改变位置 √ 改变形状 常见的力---有方向、改变位置、改变形状。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推车)请同学们帮帮老师,把它弄走,谁有办法? 学生上前尝试。(一人推一人拉) 2.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过了拉,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推。 3. 那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推。 二、开展活动、感受推力 1.下面我们来做个活动。通过活动,我们来感受一下推与被推。 2.推人活动说明 活动说明:两个学生对坐,双手掌心相对,胳膊伸直,进行互推,如果谁的胳膊弯曲或者从原位置离开则算输。注意安全,不要过分用力。不能起身站起来。 学生按要求活动。 3.上节课在拉的时候感受到拉是有力量的。那么在推与被推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预设: (1)被推离开他。 (2)我推不动他,他比我力气大。 (3)他推不动我,我比他力气大。等 3.原来推和拉一样,也有力量呢?在科学上,我们管推时候的力量叫做推力。 4.你在推的时候向哪推? 向外推 推力也有方向。 三、感受推力的作用。 1.找同学演示,推箱子,其他同学进行观察。 2.在推的时候,箱子发生了哪些改变?和拉箱子时候对比呢? 推箱子后,位置发生了改变,拉也一样。 3.看来推和拉都能让让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 四、通过活动,观察推力改变物体形状。 学生活动。 (1)推海绵 (2)推弹簧 (3)推 学生进行记录,推之前的样子,推之后的样子,进行对比。 海绵被推后,发生了形状的改变。 弹簧被推后,发生了形状的改变。 被推后,发生了形状的改变。 学生发现推力使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刚才我们学过的拉力呢? 学生回答,也能改变形状。推力和拉力都能让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五、小结: 推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位置,能改变物体形状。 拉力也有方向、能改变物体位置,能改变物体形状。 拉力和推力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力。 这些常见的力有方向,能改变物体位置,能改变物体形状。 你能说说你在生活中,哪用到了推力和拉力? 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出示图片进行补充。
作业布置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推力?
教 学 反 思 《推力》一课以推箱子进行导入,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在推箱子的活动中,引发学生对“推”的研究兴趣。运用发散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推的现象,理解推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在这一环节中,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推的现象以及推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寻找生活中推的现象,理解推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用不同的方法感受推力。先让学生进行 “推手掌”的运动,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感受推。在充分动手活动后,让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发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最后再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推是一种力。 通过这次设计,我深刻理解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更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不是漫无目的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实践探究,分析、归纳的过程。只有注重学生的探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科学课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