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中语文模拟试卷 (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一(上)期中语文模拟试卷 (1)(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11: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期中语文模拟试卷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8+4=2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屐(jī) 国粹(cuì) 仪节(yí) 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
B.供给(gěi) 吝啬(sè) 舞榭(xiè) 脑髓(suǐ) 冠冕堂皇(guān)
C.摩登(mó) 殷岩泉(y n) 孱头(càn) 訇然(hōnɡ) 故弄玄虚(xián)
D.勃然(bó) 佛狸祠(bì) 蹩进(bié) 譬如(bì) 礼尚往来(shàng)
2.(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厌高:满足 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遗憾
B.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云霞明灭或可睹:有时
C.枉用相存:互相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状况
D.问候烟波微茫信难求:相信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3.(3分)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4.(3分)下列对《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即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B.“闭关主义”的表现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C.“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D.“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是“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5.(3分)下列选项,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6.(3分)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君子不齿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A. 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③/②⑦/④⑥/⑤ C.①⑤/③⑦/②/④⑥ D.①⑤/②⑦/③/④⑥
7.(4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现代文阅读(19分)
8.(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 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土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
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 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从论述结构上看,材料一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你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1分)
9.(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隐士住所。
B.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
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4)陶渊明为什么辞去彭泽令?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10.(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即低于。因为俩人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这一句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每空1分,共13分)
11.(13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2)《沁园春 长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
(3)《短歌行》中曹操用周公的典故表现了他求贤若渴心情的诗句是“   ,   ”。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说明了李蟠的儒学修养。
(6)《声声慢》中“   ,   ”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7)《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体现李白性格的句子是    ,   。
六、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 22题。
1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______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______,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心灵,(  ),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______。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______,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
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所以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5题(10分)
13.(1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

[小说前文写道:“……这无疑是一种贱业。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
——师陀《说书人》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灵框    
荒冢    
(2)甲段中加点的“铺”、乙段中加点的“扫”这两个动词都极富表现力,请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3)甲段中“被子……是借老百姓的”中的省略号、“是我的——”中的破折号各有怎样的作用?
七、写作(60分)
14.(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热情呼吁:“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多年后,教育部提出倡议:要注重对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培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为此,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学习,并希望同学们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假如你班有这样三名同学:
小文,性格文静,喜爱打扮,做事常犹豫不决,被人私下称为“娘炮”;
小刚,擅长体育,体格健壮,常凭借“拳头”打抱不平,学习上爱偷懒;
小莉,刻苦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公认的“学霸”,不关心班级事务。
请你从中选择一名同学,给他(她)写一封信,就“阳刚之气”的问题展开交流,并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期中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8+4=22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屐(jī) 国粹(cuì) 仪节(yí) 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
B.供给(gěi) 吝啬(sè) 舞榭(xiè) 脑髓(suǐ) 冠冕堂皇(guān)
C.摩登(mó) 殷岩泉(y n) 孱头(càn) 訇然(hōnɡ) 故弄玄虚(xián)
D.勃然(bó) 佛狸祠(bì) 蹩进(bié) 譬如(bì) 礼尚往来(shàng)
【解答】A.正确。
B.错误。“供给”的“给”应读作“jǐ”。
C.错误。“故弄玄虚”的“玄”应读作“xuán”。
D.错误。“譬如”的“譬”应读作“pì”。
故选:A。
2.(3分)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厌高:满足 艰难苦恨繁霜鬓:痛苦遗憾
B.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云霞明灭或可睹:有时
C.枉用相存:互相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光景,状况
D.问候烟波微茫信难求:相信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解答】A.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B.正确。
C.相,偏指一方,代“我”。
D.信,实在,确实。
故选:B。
3.(3分)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解答】C.分析有误,并非表达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而是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现在虽然年老,但依然心系抗金前线,只要朝廷召唤,自己将当人不然,奋勇争先。另外廉颇虽老,但赵王尚且派人去慰问,而自己却无人问津,表现的是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落寞之情。
故选:C。
4.(3分)下列对《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即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B.“闭关主义”的表现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C.“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D.“拿来主义”的正确做法是“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解答】C.“‘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错误,“送去主义”是为了媚外,把自己国家的东西不分类别统统送出去,文中主要是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应为“送来主义”。
故选:C。
5.(3分)下列选项,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答】①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学识渊博的人。
②古义:用来……的;今义:……的原因。
③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④古义:小的方面学了;今义:教育的初级阶段。
⑤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⑥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
故选:A。
6.(3分)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君子不齿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A. 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③/②⑦/④⑥/⑤ C.①⑤/③⑦/②/④⑥ D.①⑤/②⑦/③/④⑥
【解答】①⑤师、齿:名词作动词,学习,同列;③⑦师、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以…为师;②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④⑥小、圣: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圣人;
故选:C。
7.(4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答】(1)庸:哪里;先后生于吾: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吾先后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生。译文: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博学:广博地学习;参省:检验反省;知:同“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答案:
(1)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二、现代文阅读(19分)
8.(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而是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 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土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
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 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  B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从论述结构上看,材料一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你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
【解答】(1)D.无中生有。“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错,依据材料一“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可见不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故选:D。
(2)A.判断错误。依据材料二“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 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并没有说外国作品是小说。
B.判断错误。依据材料二“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土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主要指“在同一空间内展开”。
C.正确。
D.无中生有。“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于文无据。
故选:C。
(3)B.依据材料一“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这里主要谈的是地方性。
故选:B。
(4)材料一是层进式。依据材料一“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文章先论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依据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地方性产生熟悉性,依据材料一“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熟悉性产生信任性。
(5)①依据材料一“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
②依据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种表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
③依据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
答案:
(1)D
(2)C
(3)B
(4)材料一是层进式。文章先论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地方性产生熟悉性,熟悉性产生信任性。
(5)①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②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种表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③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1分)
9.(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隐士住所。
B.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
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簿、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4)陶渊明为什么辞去彭泽令?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解答】(1)“有脚疾”,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一门生”“二儿”为并列成分,在句中都做“使”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句意: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故选B。
(2)C.“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错误。“曾祖”指的是祖父的父亲,不是“庙号”。是指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
故选C。
(3)B.“担任过州主簿”错,从原文“州召主簿,不就”可知,陶潜并未担任过州主簿。
故选B。
(4)从“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可知,陶渊明不愿为了县令的五斗米俸禄,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卑躬屈膝,所以辞去彭泽令;这体现他对人性平等自由的追求,也表现了他高洁傲岸的节操。
答案:
(1)B
(2)C
(3)B
(4)①陶渊明不愿为了县令的五斗米俸禄,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卑躬屈膝。
②体现他的清高和有骨气。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他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却不能使他前来(指叫陶渊明来他府上)。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个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过了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先前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深厚,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文钱给陶渊明补贴家用,陶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便日后能方便地买酒喝。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陶渊明走出宅边,在菊丛中坐着,过了很久,采了满手菊花。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漉酒,漉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陶渊明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10.(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即低于。因为俩人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这一句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D.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解答】(1)A.“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首句中的“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用的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
(2)《赠李白》诗中,第一句“秋来相顾尚飘蓬”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由此句可看到一个漂泊的形象。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未就”即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葛洪”是东晋道士,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从中可看到一个“寻道求仙”的形象。第三句“痛饮狂歌空度日”,“狂”即狂放,任性豪放。“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言外之意就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第四句“飞扬跋扈为谁雄”,“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不受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诗人杜甫用这个词语,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而且也是李白与众不同的人格的写照。其中,“为谁雄”就是说又有谁来欣赏你的勃勃雄心。这一结句,诗人通过反诘句,强调了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因此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愤世嫉俗”的形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梦游仙境、访仙名山在诗中就体现了出来。接下来写到了“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及“梦醒后的别离漂泊”等,如诗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从中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形象。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两首诗的相同之处。
答案:
(1)A
(2)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别离漂泊的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赏析: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难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不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五、情景默写(每空1分,共13分)
11.(13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开荒南野际 , 守拙归园田 ”。
(2)《沁园春 长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3)《短歌行》中曹操用周公的典故表现了他求贤若渴心情的诗句是“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说明了李蟠的儒学修养。
(6)《声声慢》中“ 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 ”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7)《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体现李白性格的句子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解答】故答案为:
(1)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重点字:拙)
(2)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重点字:携)
(3)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重点字:哺)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重点字:艺)
(6)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重点字:得)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事)
六、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 22题。
1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______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______,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心灵,(  ),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______。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______,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
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所以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解答】(1)第一处,“不可磨灭”,表示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消去;“流芳百世”,美名永远流传后世;语境说的是毛泽东的贡献,如使用“流芳百世”则对象不当,应使用“不可磨灭”。
第二处,“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颜色光彩鲜艳多色;语境是说我国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形式之多,应使用“五花八门”。
第三处,“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阳关大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通过便利交通大道和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办法;语境说的是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平坦大路,应使用“康庄大道”。
第四处,“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文中形容中国文艺的发展,应使用“推陈出新”。
故选A。
(2)由语境来看,前面句子的主语是“毛泽东的理论主张”,这段话应是形容“毛泽东的理论主张”对创作者的影响,由主语一致的角度来看,应与前面句子主语一致,而AB两项都换用“他们”做主语,与上文不连贯,排除AB;C.“摒弃……概念化标语化”搭配不当,应该是“摒弃……的创作道路”。
故选D。
(3)原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由于”和“从而”同时句首,掩盖了主语,删去“由于”;另外还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增添”不能搭配“背景”,改为“提供”。A.存在同样的成分残缺的问题,另外“提供”的不是“思想文化”,而是“思想文化背景”;B.“增加”不能搭配“背景”,改为“提供”;D.“增添”不能搭配“背景”,改为“提供”。
故选C。
答案:
(1)A
(2)D
(3)C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5题(10分)
13.(1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茹志鹃《百合花》

[小说前文写道:“……这无疑是一种贱业。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另外,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扛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不久便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的说。
——师陀《说书人》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灵框  kuàng 
荒冢  zhǒng 
(2)甲段中加点的“铺”、乙段中加点的“扫”这两个动词都极富表现力,请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3)甲段中“被子……是借老百姓的”中的省略号、“是我的——”中的破折号各有怎样的作用?
【解答】(1)“灵框”的“框”读“kuàng”;“荒冢”的“冢”读“zhǒng”。
(2)《百合花》中,有关于新媳妇“铺”的动作,先要理解其意。“铺”,是“平展展地”地“仔仔细细”地“打开、铺展”的意思,联系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之前的故事,可以在这个动作中发现新媳妇内心的波澜,有愧疚,更多的却是对战士用生命保护百姓的崇敬,极为简练而又传神。《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说书人》中的说书人死后最后被人抬着往野地里去,破长衫从破席子里垂出来,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扫”,是“拖过、拂过”的意思,像无尘小鬼取走一个“尘芥般卑微生命”那样,无情、凄凉却无人同情;这一个“扫”字,是说书人留给读者最后的悲惨印象,当然这其中也寄寓了作者的同情。说书人是一个孤苦的人,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他以说书维持生计,因贫病而死,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他是病死和饥饿死的。作者对这个苦命人被社会遗弃的悲剧,进行了最为形象、最为刻骨铭心的描写,可谓凄惨至极。
(3)省略号处根据前文交代,被子是卫生员从老乡那里借来的,当他看见新媳妇把被子铺在棺材底时,内心自然是着急的,说话时的情态是“为难”的,可见此处应该是表示说话时的断断续续、难为情;破折号处,根据文意,新媳妇说这话时内心有愧疚,更有对死去的战士的崇敬,所以她说话时的情态是“气汹汹地”的、“理直气壮”的,可见此处应该表示话语的中断,表现新媳妇内心既难过又愧疚的复杂心情。
答案:
(1)kuàng zhǒng
(2)“铺”字以动作写出了新媳妇铺被子时的神态和情态,表现了新媳妇对牺牲的小战士的崇敬之情,以及借此弥补之前未借给他被子的愧疚心理。
“扫”字写出了说书人破长衫拖在地上的程度,以说书人死后的凄凉表现他命运的悲惨,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3)此处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表现了卫生员欲言又止的为难之态。
此处的破折号表示话语的中断,表现了此刻新媳妇内心既难过又愧疚的复杂心情。
七、写作(60分)
14.(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热情呼吁:“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多年后,教育部提出倡议:要注重对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培养,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为此,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学习,并希望同学们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假如你班有这样三名同学:
小文,性格文静,喜爱打扮,做事常犹豫不决,被人私下称为“娘炮”;
小刚,擅长体育,体格健壮,常凭借“拳头”打抱不平,学习上爱偷懒;
小莉,刻苦勤奋,成绩优异,是大家公认的“学霸”,不关心班级事务。
请你从中选择一名同学,给他(她)写一封信,就“阳刚之气”的问题展开交流,并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涵养你的阳刚之气
亲爱的小文:
听说你被人私下称为“娘炮”,心情颇为不好,我也为你有几分不平。今天给你写这封信,是想和你交流一下“阳刚之气”的问题。
无论是百年前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的热情呼吁,还是百年后教育部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倡议,都在点醒与勉励我们:处于最美少年时,我们该怎样让自己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如何往自己的精神特质里,多注入一些“阳刚之气”?
阳刚与阴柔之辩,或许不必上升到网络争执与站队,但这确是一道值得青年学子慎思、明辨并笃行的人生考题。而何谓“阳刚之气”?可能我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一定有彼此认可之处。
“阳刚之气”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和担当。“阳刚之气”不应该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以拳头服众,而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两相结合。有“阳刚之气”者,不会独处幽寒坐呜呃,而是君子以自强不息。有“阳刚之气”者,不必总是优柔寡断,迟迟疑疑,前怕狼后怕虎,而是果决勇敢,“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干必成”……
青年毛泽东曾指出:“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文明其精神,必野蛮其体魄。”而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越发知晓了健康的宝贵,更懂得了免疫力是最好的医生。那么,健康和免疫力从何而来?从体育锻炼中来。亲爱的小文同学,愿你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在运动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质,也锤炼意志。
小文,愿你也能涵养自己的“阳刚之气”,成为体格健壮,精神强大、敢作敢当的新时代“阳刚少年”。愿你在阳光下灿烂,像个孩子一样迎风奔跑;在风雨中坚强,像个大人一样果断勇敢。
再说说人的个性,无论是文静还是外向,都是尺短寸长,难说绝对优劣,而恰恰彰显人生的多样之美。性格文静者,往往内修于心,而爱好打扮,也不是坏事。不过,我们除了静坐冥思,内敛沉默,还可以激情飞扬,敢说愿做;唇红齿白,妆容精致是为美,但挥汗如雨,步伐铿锵,岂不更美?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愿看到这封信的你,从你喜爱的韩剧、日漫里走出来,能审视“小鲜肉”“柔美男神”的审美观,向阳而生,让优秀的你,变得更朝气、阳光。
只要善养吾阳刚之气,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娘炮”的误解与歧视,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且,有了如初春,如朝日的精神气质,既不辜负了人生最宝贵之时机,也能以塑造阳刚之我,为创建阳刚之国家,阳刚之民族助力。
一起共勉,祝你开心!
你的同学:xx
2021年3月x日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