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单元1课《壶是怎样热的》第1课时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一单元1课《壶是怎样热的》第1课时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15 16:5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备课
课题 1壶是怎样传热的(1)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共 2 课时)
教材分析 按照整套教材“家庭学校一家乡与祖国一地球与宇宙”四个经验圈的螺旋进阶设计,五年级上册属于“家庭”经验。因此,本册所选的教学内容基本是围绕“家庭”经验圈进行的。烧水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对烧水过程的研究,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探究常见现象中的科学秘密。
学情分析 对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认识是浅显的,由于热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盛饭时、勺子、碗、盘子会变热,喝水时杯子会变热,等不用学生刻意的观察,就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基础,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的,比较模糊的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还是有难度的。 对本课要探究的活动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在小学科学体系中的三个维度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何做观察假设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说出热可以由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也可以由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传递,这种传递热的方式是热传导。 科学思维:通过归纳概括热传导的特点,能运用热传导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探究实践:能初步设计实验,研究热传导现象。 态度责任: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有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表达、并能按照要求进行探究。了解到热传导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够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归纳概括,说出热可以由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也可以由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传递,这种传递热的方式是热传导。
教学难点 利用转化法,观察热传导的方向。
板书设计 1壶是怎样传热的 实验现象图 实验现象图(条状+块状) 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高温部分——低温部分 热传导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和单元页上烧开水和储存开水的图片或者视频,提出问题。 (1)自己烧过开水吗 在家里看到过烧开水的过怎样传递热的 (2)在烧水过程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3)家里常用什么烧开水 它有什么特点 (4)家里烧的开水储存在哪里 预设:学生提出关于热传递的各种问题,例如:为什么加热水才能烧开……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经验,提出可以研究的,与本单元要学习的热传递、保温与散热等相关的科学问题,然后聚焦到本课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壶是怎样传递热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和筛选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过程。 2.聚焦到科学实践活动的问题。 找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谈话:通过我们的筛选,可以确定一些适合我们。 其中一些问题是在本单元学习中要研究: 壶是怎样传热的 水是怎样热起来的 壶周围的热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保温和散热有哪些方法 3.聚焦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谈话:烧水时,火在壶底部烧,一会儿水变热? 水得到的热肯定是通过壶传递的,那么,壶身是怎样传热的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壶身的传热方式 引导学生在提出许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过程找出科学问题,根据现有条件,确定适合研究的科学问题,了解本单元要研究的问题。 二、科学实践活动:研究壶的传热方式: 1.引导学生设计金属传热实验 谈话:壶身是由金属制成的。要研究壶身是怎样传热的,就要研究金属是怎样传热的。怎样设计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呢? 预设: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法,例如,在锅上的不同位置放黄油,加热黄油,观察黄油的熔化顺序。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巡视,并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参与讨论,给以引导或提示。引导全班交流,归纳全班的意见,形成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形成明确的实验方案。 2.做金属传热实验 谈话:根据同学们讨论形成的实验方案,我们来金属丝选择铁丝、铁棒、自行做金属传热实验。首先,用条形的金属做实验。 (1)条形金属传热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作记录(金属丝选择铁丝、自行车条、铜丝、合金丝等均可。铜丝效果较好。) 将3~4根火柴棍等距粘在金属丝上,将金属丝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 用酒精灯加热金属丝的一端,观察现象。 谈话: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 预设:学生能够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小结:金属丝上的火柴棍,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一端开始依次掉落。说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方法的顺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2)条形金属传热实验二 讨论:水平的金属丝,热能够由温度高的部分传实验时要注意:火柴棍可以用向温度低的部分。如果金属丝是倾斜的,例如,温度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等遇热易熔的高的部分处于较高的位置,热也能从温度高的部分传材料粘到金属丝上,火柴棍之间要向温度低的部分吗 学生思考、设计实验 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开始实属丝验,在实验中作好记录 将3~4根火柴棍等距粘在金属丝上,将金属丝斜着固定在铁架台上; 用酒精灯加热高的一端,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充分研讨;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根据前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 教师小结:金属丝上的火柴棍,从被加热的温度}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热传导的高的一端开始依次掉落。说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不受金属丝位置的影响。 (3)片状金属传热实验 谈话:我们用条形金属做了传热实验,下面用片状金属做实验。 ·用酒精灯加热涂有一层蜡(或易凝固的动物)在金属片的边缘,观察现象。 凝固的动物油,一般需要在课前准 ·用酒精灯加热涂有一层蜡(或易凝固的动物)的金属片中心,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分组实验后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金属片上的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部分开始熔化,之后,随着热传递,周围的蜡(或易凝固的动物油)也逐渐熔化。说明热从金属片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3.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提问: 结合前面的实验现象和我们的发现,能说出金属传递热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小结: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传导。 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现象,总结出热传导的规律。通过改变金属丝的位置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热由温度高的部位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位传递,不受金属丝位置的影响。 (三)课后研究 谈话: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靠在一起,热会怎样传递 课后,请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作业布置 1.图1中木棍的掉落顺序是( ),图2中木棍的掉落顺序是( )。 你的理由是: 2.如图,一根粗铁线制成的九宫格,在甲、乙、丙、丁四个位置分别滴上蜡油,然后用酒精灯在“0”点加热,蜡油最后融化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