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长袍马褂,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十分流行。
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案》中将其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
国民政府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
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
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
之一。西装的传入和流
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
有重要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中山装的造型特征和寓意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
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
一之大义。? 晚 清 时 期
晚清时期,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 民 国 时 期
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女性服装开
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发展。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
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
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
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
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
象。 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
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文革
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
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
流。本是男装上衣,却
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
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
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
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
口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
鲜明特点。建国以后服装的变化的原因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山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
上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其说这类服装代表美,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当代服饰变化的另一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更新和消费能力提升。■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四大菜系及其特点
①鲁菜
山东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糖醋黄河鲤鱼麻粉肘子②粤菜: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五蛇羹、盐火鸡、蚝油牛肉、烤猪、干煎大虾碌、冬瓜盅。 五蛇羹是南方粤菜系里
面一道著名的菜肴,自
晚清时期发明,主要以
金环蛇、银环蛇、眼镜
蛇、水蛇、锦蛇等多种
蛇类为材料,具有活血
补气、祛风除湿等功效。 ③川菜: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川菜中的名品。主要原料由豆腐构成,
其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
字,称之为八字箴言。④淮扬菜:
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 西瓜鸡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的传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西餐一般以刀叉为餐具以面包为主食,多以长形
桌台为台形。西餐的主要特点是主料突出,形色
美观,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供应方便等。西餐
大致可分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地
中海等多种不同风格的菜肴 中西饮食的比较: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中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至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居室建筑的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的四合院
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在南五间之数内,尽正屋有廊,谓之四合。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 徐志摩故居3.完全欧化的居室建筑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北京天津等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一般称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失去外来特征。反映出西方的生活理念完全被国人接受。■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近现代婚姻风俗的变迁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蔡元培的征婚启事: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蔡元培与周峻在婚礼上的合影1928年梁思成
与林徽因在加
拿大结婚。林
徽因身穿自己
设计的婚礼服。 1927年蒋介石
与宋美龄在上
海举行新式婚
礼 1929年,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 3.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4.其它社会风俗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习俗风尚的变化改变
婚姻自主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废止缠足运动早在清末,废止缠足的天足运动就已经展开。天足,即天然之足,清朝末年发生的反对缠足、崇尚天足的天足运动是由一批维新志士发动起来的。早在1883年(光绪九年)康有为就在老家广东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康有为、康广仁又在广州成立粤中不缠足会,提倡妇女不缠足。成立之初,会员便达万人以上。与此相呼应,在广州附近的顺德也创立了戒缠足会。另一位著名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也积极从事反对缠足的活动,并致力于从事反对缠足的宣传工作。1898年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专门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痛陈缠足之害。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的反缠足运动告一段落。此后,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到了反缠足运动中。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