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在经受严峻考验的年代里,是不屈不挠的天才统帅斯大林领导了自己的国家,这是俄国的大幸。斯大林是一位最杰出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严酷无情的时代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并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令人敬仰的印象。
——丘吉尔赫鲁晓夫
1953.9-1964.10勃列日涅夫
1964.10-1982.11戈尔巴乔夫
1985.3-1991.12.2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1、背景:P141 (1)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问题越来越多;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可能性:
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说明苏联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粮食、食品供应严重不足,改革迫在眉睫!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2、内容:(1)经济:农业:①扩大自主权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③垦荒和种植玉米1、背景:P141内容结果①改革之初,连续四年大丰收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 1971) 赫鲁晓夫
在农场视察 玉米是一种最好的饲料,它是自然界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二: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找准了突破口,但因未结合国情,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2、内容:(1)经济:农业:①扩大自主权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③垦荒和种植玉米1、背景:P141内容结果①改革之初,连续四年大丰收②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2、内容:(1)经济:农业: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内容1、背景:P141 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工业改革的评价]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2、内容:(1)经济:农业: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内容结果并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2、内容:(1)经济:(2)政治:农业:工业:①1956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②平反冤假错案1、背景:P1413、评价:积极:莫斯科红场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加加林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他驾驶的东方1号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 材料:“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有人评论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的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 根据图片和材料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局限: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2、内容:(1)经济:(2)政治:农业:工业:1、背景:P1413、评价:进步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的发展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1、背景:2、内容:4、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结合国情;
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根本原因)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3、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 1982)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
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
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在
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
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
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
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
首脑。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经济改革重点: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超级大国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材料一:
( 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 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
材料二: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
材料三: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上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据此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尽管这一主义其中也有抵御美国争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争霸…… ①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总结他改革失败的原因。2、失败的原因: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经济改革重点: 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莫斯科的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口号”。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985-1991)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
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
“加速战略”。失败经济政治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内容:1.思想上: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
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3.政党制度上: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开始结束——戈尔巴乔夫背向列宁 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改造党的指导思想,就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在向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领草案”中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1990年7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说穿了,这些表述的本质就是要以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政治改革的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科学社会主义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内容:1.思想上: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3.政党制度上: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影响:党内和社会思想混乱,
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
苏共的领导地位被动摇;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3.“八一九”事件为了防止联盟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
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党内一些高级
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发动八一九事件。1.原因:2.结果:失败,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产党彻底瓦解,国家政权发生质变。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就是“八一九事件”。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终止
苏共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随之,各加盟共和
国共产党或被终止、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
散,或在共产党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
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克鲁
齐纳跳楼自杀,曾任苏军总参谋长和戈尔巴乔
夫军事顾问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在办公室上吊
自杀。苏共领导人有的被逮捕,有的自杀,大
批苏共党员干部加入失业大军。短短几天,具
有93年历史、执政70多年、尚有1500万党员的
苏联共产党就被摧残。 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临
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结果
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发表、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985-1991)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3.“八一九”事件4.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苏联国旗 俄罗斯国旗 戈尔巴乔夫其人直到前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倾
覆时才最后说出:“我一生的主要事业已经
完成了。”原来他的本意就是要改变苏联是
社会制度。他在回忆录中坦率承认,他时从
大学时代开始对社会主义开始怀疑的,并认
为:“只有从这个制度的顶端,才能有效地
改革这个制度。”他一生的事业确实完成了。 简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
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教训:
①不要一味强调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
抗,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始
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
义。
②社会主义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民主法制
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
败现象,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