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备课
第 二 单元
单元(主题) 《田野里的生物》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不同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科学教育中怎样才能实现让学生自我建构的目标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究过程。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核心概念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内容: 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5.6生物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6.1 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6.2 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内容要求: 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②根据某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注:二歧分类法在7~9年级】 5.6生物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⑥ 说出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6.1 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① 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 并在绿色叶片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6.2 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①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动物维持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学业要求: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能说出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认识到植物利用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养分的过程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和人依靠摄取食物维持生命活动。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25.观察绿叶会制造养分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设计了三课, 分别是第 4课、第 5 课和第 6课。 第 4 课是《植物的简单分类》。本课从田野里的植物引入, 通过观察与记录田野里的植物的多种特征,学习根据植物的某些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些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是对植物进行分类的依据。 第5 课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本课从田野里的植物的生存需要出发, 了解植物是如何获得养分的。本课基于学生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和已有经验,先让学生推测植物需要的养分来自哪里,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和阳光的关系, 通过有、无光照条件发现光照和植物制造养分的关系,从而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通过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能够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并释放氧气。植物和人类、动物的生存紧密相关,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殖和发展的基础。 第 6 课是《食物链》。本课从动植物的食物联系出发, 了解生命世界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现象。本课从动物的食物引人, 让学生意识到动物和植物、动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联系。通过一片草原或池塘这样具体的生物生活的环境, 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 "吃与被吃" 的关系, 进而认识食物链。通过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构成食物网, 让学生意识到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如果食物网中的某一链环消失了, 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学情分析 按照整套教材“家庭一学校一家乡与祖国一地球与宇宙”四个经验圈的螺旋进阶设计。 本单元从田野里的植物出发,学习对植物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而了解生命世界的丰富多样,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了解生命世界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现象的规律。学生对植物的了解比较多,但对于怎样给植物分类以及动植物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还没有系统认识过。所以本单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整合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 科学观念 1. 依据某些共同特征,能对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2. 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并了解其中的能量转换情况。 3. 知道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 4. 知道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网状关系及其能量传递过程。 (二)科学思维 1.通过对植物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对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2.学生能对植物生长所需阳光,分析植物的能量来源,并能描述光合作用。 3.分析推理概括出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三) 探究实践 1. 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2. 能基于所学知识,有根据地推测植物养分的来源,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植物养分来源信息, 基于所获证据得出结论。 3. 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动物的食物来源信息,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及其能量传递过程。 (四) 态度责任 1. 能从不同视角提出植物分类的思路, 对植物分类具有探究的兴趣。 2.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观点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中, 愿意和同伴沟通和交流, 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达成集体的观点。 3.知道通过植物分类, 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物种。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殖和发展的基础。 4.意识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学生基于观察探究,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常见植物, 如蚕豆、茄、油松、银杏等,依据某些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学生能基于光合作用的知识推测植物所需养分的来源,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植物养分来源的证据, 并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3.学生基于观察探究,能知道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知道常见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网状关系及其能量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常见植物,如蚕豆、茄、油松、银杏等,依据某些共同特征进行分类。 2.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植物养分来源的证据,并基于证据得出结论。 3.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取动物的食物来源信息,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及其能量传递过程。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
1.右图中的1号叶片为光照下的叶片,2号叶片为遮盖起来的叶片。检测叶片中的营养成分时,把两片叶片都滴上碘酒,1号叶片出现的现象是( ),2号叶片出现的现象是( )。 A 没有变化 B 变成蓝黑色 C 变成红色 2.接上题,上面的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A 叶片中含有淀粉 B 叶片能进行光和作用 C 叶片能制造营养 3.关于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所需要的养分从土壤中来 B植物的养分主要来自于水 C植物自己制造所需的养分 D植物从太阳光中获取养分 4.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 )。 A青蛙捕食昆虫 B兔吃草 C 蛇捕食青蛙 5.下面各组生物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 A.小草、青菜 B.老鼠、蛇、鹰 C.蔷薇、麻雀 D.细菌、小草、蚜虫 6.请你仔细观察图中各种动植物(麻雀、高粱、小麦、狗尾草、蝗虫、老鼠、蛇、老鹰)之间的关系,按要求回答问题。 根据图中各种动植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按规范要求写出3条以上的食物链。 2.所有食物链第一环节的生物有什么特点? 3.如果食物链中最后一环的动物被消灭掉,你认为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7.选择不同的特征给下列植物逐步分类,在横线上记录自己的分类标准,在矩形框内写自己的分类结果(植物名称用相应字母表示)。 A牵牛花 B松树 C黄瓜 D 苹果树 E架豆 F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