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天气的成因》单元备课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天气的成因》单元备课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鄂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15 17:0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备课
第 三 单元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天气的成因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教学研究以“核心素养”中涉及的科学精神为指导思想,突出探究教学中学生的科学论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先从一个论题开始不断推进研究,因而要有自己现阶段的观点,才能进一步为其寻找证据,在推理的基础上形成结论。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个体内部的论证,也要有集体论证。尤其在集体论证过程中,要学会用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去质疑他人或维护自己的主张。整个论证过程都要有学生面对问题和事实的发散思维,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学生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审视自己整个探究学习过程的时候,也启发了学生批判质疑。(二)理论依据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中的三个方面涉及6大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中包涵了三个要点: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 突出科学论证的科学教学,要注重对问题的设计。因而本单元的理论依据是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主要是认知目标的分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注重给学生一个情境,从情境中剖析现象,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如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但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在低阶思维中获取最基本的科学概念,体现了高阶思维活动的开展是以低阶思维为基础的。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10 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10.1 天气和气候 内容要求: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学习内容:10.2 水循环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业要求: 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1)观测:通过网络虚拟气象站了解气象信息,或利用校园气象站观测和记录气象数据,分析一段时间内气象参数变化的特点,了解天气现象的成因。 (2)实验探究:利用热水、玻璃杯、盖子等,模拟降雨的形成过程。 (3)制作: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气象观测工具(如风向标、雨量器等),通过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内容分析 第7课是《水到哪里去了》。本课从 "晾晒的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这个生活问题人手, 让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通过水滴蒸发的实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凝结是蒸发的相反过程, 通过逆向思维, 让学生思考蒸发到空气的水是否能够再回到液体状态, 并探究凝结的条件。探究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为探究天气的成因做铺垫。 第 8 课是《雾和云》。雾和云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认识雾与云的现象。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推测并探究雾或云的成因。最后结合一些资料认识雾和云的成因及区别。云是其他各种天气形成的基础, 雨、雪、雹的形成和云有着直接关系。 第 9 课是《露和霜》。露和霜是地面或低空中的天气现象, 这种现象带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本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先让学生对露和霜的形成条件进行推测, 然后利用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进而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成因。 第 10 课是《雨和雪》。雨和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本课从这种天气形成前的天气特征出发,让学生推测雨和雪的成因, 进而运用模拟实验、科学推理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第 11 课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本课在前面四课的基础之上,对自然界中水循环形成一种整体认识。通过建立模型、运用科学漫画等多种方式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表述出来。本课也 是对前四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提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科学课学习及日常生活中早已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也会使用一起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会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大气运动形成了天气和气候现象,也不知道雨、雪、风、霜等天气现象,都与地球的水循环息息相关,针对六年的学生具有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设计模拟实验,我观察、实验、推理、解释等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理解科学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主要途径。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能够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实例。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知道云、雾、露、霜、雨、雪、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能够举例说明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二)探究实践 能够够基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 对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提出有根据的猜测, 并能说明猜测的依据。 能够基于观察, 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模拟一些天气的成因, 得出实验结论。 能够基于所学知识, 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 如模型、示意图、科普画、小短剧等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能够设计实验模拟天气的成因, 具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三)态度责任 知道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描述现象的变化过程,并初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当与其他同学意见不一 致时, 不急于下结论, 通过再次观察、思考, 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在合作完成实验和问题分析的过程中, 能主动沟通, 愿意分享观点, 积极形成集体的观点。 愿意倾听他人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科学思维 能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和交流情景,基于一定的整局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利用分析、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科学实验中的变量控制。 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能基于所学的科学原理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开展初步的创意设计。
教学重点 能够举例说明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
教学难点 梳理单元学习内容,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分类、归纳、分析。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
绘制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