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备课
课题 7.水到哪里去了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2 课时(共 2 课时)
教材分析 第7课是《水到哪里去了》。本课从 "晾晒的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这个生活问题人手, 让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通过水滴蒸发的实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凝结是蒸发的相反过程, 通过逆向思维, 让学生思考蒸发到空气的水是否能够再回到液体状态, 并探究凝结的条件。探究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为探究天气的成因做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对凝结现象并不陌生,他们都看到过冬天室内玻璃上的水珠、浴室镜子上的水珠等,但是没有思考过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不知道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珠。 学生有一定的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在设计实验时,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合作、交流,设计凝结的对比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通过观察水蒸气凝结的实验,能够描述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作凝结。 科学思维:能够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与天气成因有关的结论。 探究实践:能够利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对探究小水珠出现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在大胆猜测的同时,注重实证在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水蒸气凝结的现象,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推导小水珠出现原因。
教学难点 能够具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板书设计 7.水到哪里去了 实验现象记录 凝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聚焦和提出问题(5) 1. 1.回顾水的蒸发,提出问题:“跑掉”的水变成了水蒸气,那么水蒸气还能还能“变回”水吗? 学生发表观点。 预设:学生不能确定。 板书:水蒸气变成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他就兴趣。 二、探究水的蒸发现象(29) (一)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提问:你觉得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能是跑掉的水蒸气变成的水?举例说明。 2. 提出问题: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之处?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水蒸气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水的?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请你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在更多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明确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在设计过程中明确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3.组织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在汇报过程中完善对比实验。 通过课件明确实验方法。 往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温度相同的热水,然后再两个杯口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 演示加热玻璃片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用手触摸边缘,防止划伤;不能用手触碰加热过的玻璃片,防止烫伤;均匀加热玻璃片,防止炸裂。使用酒精等的外焰加热。 【设计意图】观察教师的操作,学会加热玻璃片的方法,明确方法、步骤,观察重点。 4.组织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进行记录。 5.谈话: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通过不断的追问使学生意识到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 6.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在此基础上明确蒸发的概念: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作凝结。同样条件下,温度越低,水蒸气凝结的速度越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试验进行研究,培养学生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6) (一)总结 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2.尝试解释露的成因。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尝试解释。 分析总结,明确概念。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