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备课
课题 7.水到哪里去了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共 2 课时)
教材分析 第7课是《水到哪里去了》。本课从 "晾晒的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这个生活问题人手, 让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通过水滴蒸发的实验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凝结是蒸发的相反过程, 通过逆向思维, 让学生思考蒸发到空气的水是否能够再回到液体状态, 并探究凝结的条件。探究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现象, 为探究天气的成因做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的蒸发现象并不陌生,但学生没有深入研究过水蒸发的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也没有总结过水蒸发的特点等,更没有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加快蒸发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通过观察湿纸在空气中和密封在袋子里的蒸发情况的实验,能够描述出蒸发是水慢慢的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水的蒸发实验,说出加快蒸发的方法。能够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的实例。 探究实践:能够利用对比实验探究蒸发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态度责任:能够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的方法得出与天气成因有关的结论。对蒸发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湿纸在空气中和密封在袋子里的蒸发情况的实验,能够描述出蒸发是水慢慢的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不易察觉水蒸气的存在,可通过举例和分析空气成风的方法,让学生感知水蒸气的存在。
板书设计 7水到哪里去了 实验现象记录 没有颜色 蒸发:水变成水蒸气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 透明 实验现象记录 给水加热 增大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 增加空气的流动性 (扇风)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5) 1. 出示单元页,引导学生关注天气现象,特别关注雨雪天气,由学生尝试解释雨雪现象的成因。 2. .教师结合课页图提出问题: 洗过的衣服湿漉漉的晾晒后它们变干了。衣服里的水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单元页,使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有总体的了解。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水的蒸发现象(29) (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尝试解释,提出猜想。记录学生的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在设计过程中明确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学生明确对比实验的方法。 2.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请你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 组织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预设:学生可能很难想到用塑料袋把湿纸巾密封起来这个想法,教师引导。 3.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完善对比实验。 通过课件明确实验方法。 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纸,把它们浸泡在水中。过一会儿从水中取出这两张纸,一张放在空气中,一张放入塑料袋中密封起来。 4.组织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进行记录。 5.谈话: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空气中的纸干了,塑料袋中的纸还是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板书学生汇报的实验现象,通过不断的追问使学生意识到水到空气中去了。 教师列举打开的薯片返潮等例子和带领学生回顾空气成分,使学生意识到水变成水蒸气了。 带领学生观察水蒸气,观察过程中强调闻、尝的方法,明确水蒸气的性质。 板书水蒸气的性质。 6.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水到哪里去了,在此基础上明确蒸发的概念: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 (二)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水的蒸发 1.出示课件,提问:怎样让衣服干的更快? 学生尝试回答。 预设:学生能想到方法,但是不会想到通过对比实验验证。教师引导。 板书学生的方法。 2.梳理学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因素会影响水的蒸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完善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5.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条件、现象的比较,归纳概括出:通过给水加热、增大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空气的流动性 (扇风)可以加快蒸发的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水蒸气的特征以及水蒸发的概念。 三、拓展延伸(6) (一)总结 1.回顾蒸发和沸腾现象,说一说蒸发和沸腾现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重点关注温度的影响。 学生梳理,利用课件进行总结。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结合对新旧知识做出梳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思维。
作业布置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会蒸发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以气体的形式存在,那么水蒸气还可以变会水这种液体的形态嘛?查找资料或者观察生活中水的形态变化。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