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马克思设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是怎样的?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选自岳麓版教材P64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材料二:
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至1920年底,先后有14个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材料一: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处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材料三:
俄国此时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莫斯科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一两面包。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粮食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1919年夏,前沙皇将军
邓尼金从高加索出发,占领
乌克兰大部。1918年3月,英军登陆 1919年11月,前沙皇海
军上将高尔察克叛乱并推进
至伏尔加地区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的现实: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
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
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
去的政权
国际:帝国主义集团武装干涉
苏维埃政权,使内战复
杂化
粮食缺乏,经济极端困难在政治和
军事上:在经济上: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苏俄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的看法3、实施效果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集中了全国力量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2)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3)引发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二、新经济政策 2、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废除实物配给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列宁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关系国家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社会主义工业国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农业国二、新经济政策 3、评价(1)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2)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1)苏联的成立(2)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1922年底,苏联成立,上图是苏联的国徽三、斯大林模式 2、主要内容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
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公有制私有制重工业轻工业三、斯大林模式 3、评价(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一五计划后
实现工业化二五计划后工业产值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西方国家认为"五年计划"是幻想的讽刺画(2)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斯大林模式 3、评价“诺门坎之战是日本陆军自成军以来首次惨败”
——日本陆军省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三、斯大林模式 3、评价(3)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三、斯大林模式 3、评价(4)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CCTV《大国崛起》解说词 (5)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斯大林模式 3、评价结合实际事例予以说明
鼓励结合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史实
不少于100字谢谢以下内容留作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
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到1941年1月,苏军大炮比德军多22倍,坦克多18倍,战斗机多64倍。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马克思设想下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战时共产主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形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我们在集体农庄劳动就像是给地主干活一样,因为我们被驱赶着去劳动,不给吃的也不给工资。作为诱饵每天给一勺稀菜汤,50克面包,而且不是经常有,为了不饿死,每周给2~3次”。
——1946.6 苏联一位农民在信里如此写道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内容 三位有效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国家元首罗斯福希特勒斯大林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三、斯大林模式 3、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