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 铜川市同官高级中学 杨友亮高一年级历史科 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2北方民歌<<敕勒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3洛阳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雕像 请思考:为什么说以上石窟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关系呢?有联系,龙门石窟的大佛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变得温和可亲。这是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文化的结果。你从中能得出什么历史的信息?
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4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背景。
(2)归纳主要内容。
(3)探讨历史作用。 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5你能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吗?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必须做出抉择。
可能性: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巩固统治 (一)实行均田制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归还,不能买卖不还,可买卖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5)作用: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71、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1、崛起(386年)与统一,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439年)。
4、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北魏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2、北方出现各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5)均田制的作用对地主:官吏得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
对农民:不准买卖土地、公开授田的规定,限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对国家: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社会发展角度:推动北方内迁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高潮出现总结一下:
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练一练材料一: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谨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寻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请回答:
( 1 )据材料一分析均田制推行的原因。
( 2 )据材料二指出均田制实施的作用。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10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二)整顿吏治
原因:
内容:官吏任期考核制;严惩贪赃枉法;俸禄制。
评价:
(三)迁都洛阳:
原因、 ①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②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
③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
④地理上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
目的:推动改革的深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过程:
意义: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
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11(四).革除旧俗(四)移风易俗条件:_________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内容:孝文帝决定改变鲜卑族原有的生活风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________。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意义:孝文帝改革促进了_______族与汉族的_______。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133、改革影响: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
一场封建化改革 。
影响:
①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洛阳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③加快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
心北方内迁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
局面。
④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
⑤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
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14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15特点和认识特点:
①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 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②具有历史必然性,顺应时代潮流。且具有策略性
③与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分不开
④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进行的。
⑤推动北魏政权的三化(封建化、汉化、农业化)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17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
(2)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答:迁都洛阳,改姓氏,用汉姓;禁胡服,穿汉服;说汉话。消除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 答:主观动机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但在客观上对当时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 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18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19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20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2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22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23保守势力强大,从平城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从洛阳方面看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易受强敌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和征服较弱的“南齐”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24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2018/12/17同 官 高 级 中 学 杨 友 亮25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