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周测评卷(范围: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夜间飞行的秘密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周测评卷(范围: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夜间飞行的秘密 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21:3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周测评卷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夜间飞行的秘密
易读错的字 按(àn)照 僵(jiāng)硬 预(yù)感 揭(jiē)晓 青苔(tái) 囚(qiú)犯 证(zhèng)明即(jí)将敏锐(ruì)苍蝇(yíng) 脖(zhàng)碍
易写错的字 豌豆 按照 恐怕 耐心 即使 科学家 苍蝇 驾驶 横七竖八
词语积累 与理解 豌豆 暖洋洋 舒适 黑暗 丰满 虚弱 曾经 雷达 灵巧 研究 显示 模仿 横七竖八 证明 即使 耐心 横七竖八:形容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
标点符号辨析 1. 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破折号表 示递进关系) 2.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 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破折号表示 解释说明)
课文理解 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写了成熟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 五粒豌豆飞到外面世界的不同命运。赞美了最后一粒豌豆的品质,因 为它发芽、开花,给一个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生机。 2.《夜间飞行的秘密》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 夜间飞行的秘密,由此揭开飞机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因为安装了雷达, 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 发明有所帮助。
一、读拼音,写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27 分)
3. 青苔( )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 )犯。
二、多音字组词。 (8分)
xì( ) kōng( ) zhōng( ) hǎo( )
系 空 中 好
jì( ) kòng( ) zhòng( ) hào( )
三、把句中的加点词换成恰当的同义词。(8分)
1. 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 )
2. 她有一个独生女儿,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一整年了。 ( )
3.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 ( )
4.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都不会撞到东西,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 )
四、选词填空,并任选剩下的关联词写一句话。(8分)
无论……都…… 因为……所以…… 不是……而是……
即使……也…… 虽然……但是…… 如果……就……
1. 我们( )发现有破坏森林的行为,( )应该坚决制止。
2. (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它( )照样能灵巧地自由飞行。
3.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8分)
1. 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 )
2. 第五颗豆在脏水中泡了几个星期,涨得就像气球那么大。 ( )
3.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的东西吗 ( )
4. 其余的几粒豌豆呢?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被一只鸽子吃掉了。( )
六、句子加工厂。(8分)
1. 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 (改为“被”子句)
2.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 (改为感叹句)
3. “我们不久就要被打开了!”豌豆说。 (改为转述句)
4.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改为陈述句)
七、课文直通车。(8分)
1.读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我们知道五粒豆分别有不同的命运。第一粒 ,第二粒 ,第三、四粒 ,第五粒 ,同时它也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 和 。
2.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样做到安全飞行呢 原来是人们在现代飞机上安装了 ,它的工作原理与 类似。
八、阅读天地。(25分)
(一)夜间飞行的秘密(节选)(10分)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 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 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 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 超声波有什么特点 请用“ ”在选文中画出来。 (4分)
2.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3分)
3. “后来,科学家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的“秘密”指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句中“反复”“终于”等词语体现了什么? (3分)
(二)大自然的启示(节选)(15 分)
飞机的发明也归功于大自然的启示。传说我国西汉末年,就有人身插大鸟的翅膀,从高处滑翔下来。但直到上世纪初,由于航空发动机的发明和新材料的出现,才真正完成了飞机的发明。
更有趣的是钢筋混凝土的发明。19世纪末,法国园艺家莫尼哀在观察植物的根部时,发现植物盘根错节的根系能牢牢地和土壤结合在一起,于是他联想到用铁丝来模仿植物的根系,用水泥来模仿土壤,让厚厚的水泥将铁丝包裹起来以制作花坛,结果花坛异常坚实,于是就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仍然不断地受到大自然的启示。 由于深入地研究了蝙蝠高度灵敏的超声定位的本领,科学家发明了“声纳”,并已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这种仪器外形像一副眼镜,鼻梁上装有超声波发射器。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后,经过仪器上的传感器接收,变成人耳可闻的信号,通过颞侧的两个耳机提供给盲人的双耳,从而判断出障碍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于是一门新型的边缘科学“仿生学”便应运而生了。 人们必将充分利用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来为人类造福。
1. 这篇文章是一篇 (体裁),说明的顺序是 。 (2分)
2.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2分)
A. 盘根错节(交错) B. 不胜枚举(胜过) C. 应运而生(顺应)
3. 说说文中加点的“西汉末年”“许多”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分)
4. 选文第二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3分)
5. 最后一自然段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是 。(2分)
6. 通过仿生学,我们还可以创造出什么东西呢 请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