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15:5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语感和对诗歌的热爱,丰富古典文化修养。
2.通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结合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的思想变化,提高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
3.通过分析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特点,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月亮为意象    中秋之月    胡仔评价中秋词   导入本词
二、朗读本词(出示诵读要求)
三、分析上片
(一)结合注释疏通上片
(二)结合背景分析上片
1.质疑:为什么说想要回到天上去?
写作背景1:……公元1076年,京城传出消息,苏轼将离开密州,迁任汝州知州。汝州紧邻汴梁,地理位置及其重要。这次升迁让苏轼心里很矛盾。
明确: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朝廷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不胜寒:想回到朝廷一展宏图,又害怕朝廷中的排挤和诽谤让人心寒。
 人间:地方
2.分析情感变化:“不知……”: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
     “我欲……”:期望重返汴京      复杂矛盾
     “又恐……”:担心再遭排挤和诽谤
     “何似……”:在地方,有皎洁的月光,可以把酒
起舞,与清影为伴,怡然自乐; 乐观豁达
           为政一方,也可以为国效力。(直面人生,开解自己)
小结上片:望月问天,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再读上片)
四、分析小序
1.质疑:“欢饮达旦”,是真正欢饮呢,还是“借酒浇愁”?
2.明确:“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为什么?)
小结小序:交待写词时间和缘由,总领全词。
五、分析下片
(一)质疑:为什么思念弟弟,不是别的人?(结合其家庭及背景理解)
  1.家庭:只剩自己和弟弟
2.写作背景2:苏轼自请外放,后要求调任到离唯一亲人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徙知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与胞弟苏辙分别已六年。
(二)结合注释疏通下片
(三)细致分析下片内容
  1.由月亮的移动过渡到下片的思念弟弟
2..质疑:中秋佳节,作者对弟弟的思念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情感变化:质问月亮    自我开解   美好祝愿(感悟人生)
   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强调对人事的达观。
3小结下片:问月怀人,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再读下片)
六、分析艺术特点:
1.借景抒情  2.多种表达方式结合(情景理结合)  3.运用联想想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七、分析作者思想:
出世   入世;矛盾   豁达;惆怅    豁达
八、概括主旨:
本词通过对中秋     的描写,抒发了词人     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   之情,表达了词人      的人生态度和对天下离人的     。(齐读全词)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词;2.完成《水调歌头》学历案;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文改写(要求:塑造情境,关注人物思想变化,运用细节描写)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