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准确行动的语言,训练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中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难点:体会指导中融入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感受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得封闭性和落后性。
三、课前导入
(幻灯片展示荡秋千、放风筝、老鹰抓小鸡、铁臂阿童木等类似于漫画的色彩鲜明的图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知识链接
1.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反动势力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那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离、心情最苦闷的时期,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便写下了这篇回忆自已年少往事的散文。
五、积累词语
1.重点字
窜(cuàn) 觅食(mì) 敛(liǎn) 确凿(zāo) 云霄(xiāo)
鉴赏(jiàn) 和蔼(ǎi) 倜傥(tì tǎng) 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 绅士(shēn) 人迹罕至(hǎn) 秕谷(bǐ)
渊博( yuān)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2.重点词语
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觅食:寻找食物。
秕谷:籽粒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样。
倜傥:洒脱;不拘束
目标学习一: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1)有趣的景物;(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4.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从“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通过第9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连接起来。
5.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因为在百草园有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有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趣;有大雪天跟闰土父亲学捕鸟的乐趣。
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更加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7.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敬佩。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只不过是瞪几眼而已。
目标学习二:深刻理解课文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教书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好学、追求探索知识。
思想感情: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4. 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私塾教育是什么态度?
明确: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5.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不矛盾。“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6.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明确:“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7.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8.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深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无奈与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语句
1.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呜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植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从整体上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百草园景物图。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扫”露”“支”“撒”“系”“牵”“拉”“罩"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我”的兴奋惊喜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连用三个“也许是”,构成一组排比句,猜测家人送“我”进书塾的原因,表现出“我”对以后不能常到百草园玩耍的无可奈何的心理。
4.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与朋友告别似的话语,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导学四:写作特点
1.状物写景,绘声绘色。
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的“黄”,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角度来写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来写的。覆盆子的“又酸又甜”是从味觉角度来写的。这真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2.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如写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只有寥寥数笔,却描绘得非常生动。写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这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力。学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也都描写得非常传神、逼真。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认识规律:先整体后局部。也注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了字词句段的教学和赏析。
2. 但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自主学习时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少教师有效的引领,使时间上前松后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