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2.6 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冀人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2.6 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人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15 17:5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声音的产生
核心概念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问题
学习内容与要求 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声音的产生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9.23
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寻找声音”目的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等活动,认识身边各种各样的声音及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初步感知声音产生的条件。活动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应用与拓展“寻找发声物体的振动部位”,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更多的发声现象,加深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认识。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1)能说出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 (2)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并设计出简单的实验方法。 探究实践: (1)能通过实验等方式获取证据。 (2)能用图表的形式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态度责任: (1)能对声音的产生探究兴趣。 (2)能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学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关键问题解决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习评价设计 能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级备课环节一:情境引入教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知道要上课的呢?对,是铃声响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1.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活动意图说明: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性问题,声音是怎样形成的.环节二:寻找声音,初步感知教师:声音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就可以听到上下课的铃声:在教室里,可以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声。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听到了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教师:同学们都是善于留心观察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声音,那么你能用身边的一些物体制造声音吗?(提出要求:制造声音时不能太用力。)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身体发声,拍手,吹口哨,唱歌用手拍打身体其他部位或其他物体,如桌面等。 利用乐器发声,弹钢琴,弹吉他,吹口琴,吹笛子,敲击架子鼓等。 利用不同物体碰撞发声,用笔敲击文具盒,往空杯子里倒水,用筷子敲击碗盘,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对声音的产生,做初步的推想汇报时,抓 住学生的发声方法,通过发声方法的多样为下一步猜想声音是产生做铺垫。 环节三:实验探究,构建知识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一):用橡皮锤敲击音叉使其产生声音,语言框提示用手摸的方式来观察现象。 实验(二):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通过观察水面的变化感知音叉的变化。 实验(三):敲击撒有纸屑的鼓面,通过纸屑的变化联想鼓面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中 教师:在以上实验中,发声的物体相同吗?发出的声音相同吗?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现象?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及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汇报: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手摸音叉的时候感觉有些发麻,音叉放在水里会溅起水花,鼓面上的纸屑跳动起来。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意图说明: 教材利用填空形式呈现了对实验结果的总结,目的是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实验的材料不同,观察方法不同,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都在振动,以此培养学生的 归纳推理能力。 环节四:应用知识,拓展延伸1.使物体停止发声 教师: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呢?请同学们再试一试。 2.寻找发声物体的振动部位。 教师:观察生活中能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振动的部位并做好记录。用力敲音叉,在握住音叉。 用力敲鼓,再用手按住鼓面。 人体通过声带振动发出声音。蟋蟀通过翅膀振动发出声音。扬声器通过纸盘振动发出声音。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学生亲自感知利用,反正只要不振动了声音就消失了,从反面也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发出声音的物体,找出振动的部位,进一步加深对振动发声的认识。
“双减”作业设计 1.声音怎样产生的? 2.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列举发声物体的振动部位。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