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与《哦,香雪》
比较阅读学案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两篇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创作背景,朗读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物象从情节、人物、主题角度赏读小说。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通讯员、新媳妇、香雪等人物形象品质。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材梳理】
1.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当代著名女作家,浙江杭州人。著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代表作品。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
铁凝,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哦,香雪》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2.写作背景
《百合花》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所以,《百合花》是茹志鹃“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致云雀》
《哦,香雪》创作于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第四年。小说发表于1982年6月,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影响。封闭已久的国门一下子打开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渴望走出闭塞,走出传统,走向外面的新世界。《哦,香雪》借台儿沟写出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文明、开放的痛苦与喜悦。
3.题解
《百合花》
百合花姿雅致,叶片青翠娟秀,香气清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中国百合具有百年好合美好家庭、伟大的爱之含意,有深深祝福的意义。
《哦,香雪》
哦,语气词,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香雪,小说女主人公,一位山里姑娘。
【自主检测】
速读《百合花》和《哦,香雪》,找出贯穿小说的核心物象,并概括主要情节。
【素养提升】
深入探究
1.在文章中找出与“百合花被”和“铅笔盒”有关的语句,并讨论概括新媳妇、小通讯员和香雪的人物形象。
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完。……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总结人物形象特征:
新媳妇:
小通讯员:
香 雪:
2.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变化?
主旨提升
1.两篇小说中的核心物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2.两篇小说中人物的青春有何不同?
【素养达标】
两篇小说中除了核心物象之外还有其他物象,它们也很有意味,请你找出来并结合小说谈一谈对它们的理解。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与《哦,香雪》
比较阅读学案
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美读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部分,感受环境中的诗情画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两篇小说中叙述视角的不同及其妙处;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体会诗化小说的艺术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两篇小说的主题。
【教材梳理】
诗化小说简介
诗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诗化小说情节散文化,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汪曾祺的《幽冥钟》《茶干》近似随笔,《受戒》《大淖记事》则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商州初录》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商州的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钟阿城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以干净冷峻的文字、短小的篇幅、散文化的倾向为突出特色。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则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的代表范例。
“诗化小说”的特点:
1.注重抒情,淡化叙事,情节延缓,结构松散,作者不追求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2.环境意境化,注重景物形象的描写,营造意境,着重展示的是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
3.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人物大多是普通人,扁平而单纯,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并且被作者安排化入小说的情境氛围里。
4.小说的语言极凝练、简省,且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注重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
5.注重细节描写,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小说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件,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
6.主题上,往往隐去或淡化生活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诗化小说”的解读路径:
1.明确线索,把握行文脉络。
要读懂诗化小说,应抓住其“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征,由“形”聚“神”,在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内容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去抓住其内在的情感流动与诗意营构的脉络。
2.关注叙述视角,把握叙述特色。
不少诗化小说比较喜欢采用主观性、抒情性比较鲜明的叙述视角,如“我”的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回忆视角等。这些叙述视角往往根据情感抒发、氛围营造与诗意内涵的需要交织一起或灵活切换。
3.分析“物象”,把握内在意蕴。
4.分析人物,挖掘文章主题。
【自主检测】
茅盾评论《百合花》:“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情诗的风味。”
孙犁谈《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两篇小说在审美取向上追求诗美效果,请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审美追求、语言风格等方面,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素养提升】
深入探究
1.环境是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服务的。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请结合《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鉴赏其艺术魅力。
篇目 环境描写例句 效果
百合花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小说在开头并没有特意刻画战争的紧张氛围,而是描绘一幅充满生气的雨后田野的景象,它清新自然、宁静和谐,从而让小说的节奏舒缓下来,使小说张弛有度,烘托了“我”即将奔赴前线时乐观积极的心情,表达了对人间烟火的美好向往,降低了战争的残酷性,环境中的诗情为我们带来了感动的力量。(节奏美)
2、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 对故乡的想象,也是对故乡的怀恋。这是每一位战争中的士兵对故乡的思恋,,不只是“我”,也是那位年轻稚嫩的通讯员。美好的景致孕育了通讯员纯洁高尚的品性。如此美好的想象,与小说结尾形成反差,更令人动容。(美景育美性)
3、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边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这是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自然环境是满月中天,社会环境是战火连连。于是,在这残酷的社会环境里,连满月也遭到了“我”的憎恶。(美景衬悲情)
哦,香雪 1、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1、烘托出香雪的害怕 2、烘托出香雪的不害怕 3、烘托出香雪的犹豫不安 4、烘托出香雪的兴奋、坚定 环境变化可以侧面烘托人物心理变化,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描写体现了香雪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及她对都市文明的渴慕和追求,香雪经历了从害怕到不害怕、从犹豫到兴奋、坚定的心理变化,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
2、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3、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2.两篇小说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有怎样的效果?
主旨提升
1.百合花被一直出现在主干情节中,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为什么小说名字不叫《百合花被》,却叫《百合花》?
2.小说展现了以香雪和凤娇为代表的一群性格鲜明的山里姑娘,但是小说的题目却是“哦,香雪”,这是为何?应怎样理解小说标题《哦,香雪》中的叹词“哦”?
【素养达标】
请在小说《百合花》和《哦,香雪》中评选出最感动你的人物,写一段颁奖词,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投稿。
如:一枝野菊花、两个硬馒头,战火纷飞下,你的眼里是对生活的热爱,你的心里是对他人的温暖。
一声快趴下,全身扑危难,青春绽放中,你的英勇撼旧宇、你的大义照汗青。